《北齐书》50卷,记载了公元534年前后北魏分裂、东魏政权建立至557年齐亡为止的王朝兴亡史。该书最早刊刻于北宋政和年间,但该本早已失传,此点校本以元明补版的南宋刻本(三朝本)、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多种版
《梁书》56卷,其中本纪6卷,列传50卷,记载了南朝梁代56年的历史,资料丰富翔实。此点校本以民国年间影印出版的百衲本及明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和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等互校,同时参考了其他重要史籍
《南齐书》原60卷,今存59卷,包括本纪8卷,志11卷,列传40卷,记载南齐历史。此点校本以百衲本(影印宋蜀大字本)为底本,参校了该书的多种版本和多种其他史籍,并重编了全书总目。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中国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
唐庚是生活在北宋末的一位有名的诗人,与苏轼是小同乡,同是眉州眉山人,比苏轼稍晚一辈,有小东坡之称。 唐庚是一个少有的在宋代继续走唐诗写作之路的诗人。唐诗主情韵,宋诗主理趣;唐诗多从苦吟中出,宋诗多从才学中出。都很不容易。唐庚最佩服的诗人一是杜甫,一是苏轼。从他的文艺散论《文录》中可以看出,杜甫诗最使他折服的是杜诗虽小而意境宏大,言少而刻画真切。他以作诗似杜甫而得意,可知他对杜诗是心追手摹。苏轼最使他折服的是言简而意赅的史笔为诗之法。所以他的诗多以简约短小为出神。也是宋诗人中用典较少的诗人。 唐庚的议论文也写得平实而深切,全在他对时事和文化的关怀,体现了宋代知识分子的本色。他的记事文则写得风流洒脱,展现出古代文人的遗韵。以至于当代人读来都可以享受到感悟的乐趣。当然,他也
《二十五史彈詞輯注》原本爲《廿一史彈詞》,乃明朝人楊慎所作,經後人續作說明朝、說清朝等,乃稱二十五史彈詞。全書取材於正史,用淺近文言寫成,共分十二卷,析爲十二段。每段先用 、 、 、 、 、 、 等詞調及詩數首,次用散文及三三四 的詩句,每段末了則以一詩一詞作結。該書文辭悲壯淋漓,遊戲筆墨,上自盤古開闢,下至宣統遜位,使歷朝之正閏統係與遞嬗消長,一氣貫通。譜興亡,寓褒貶,歌詠慷慨,提綱挈領,蘊含深刻的宇宙人生妙理。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它是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以毕生精力所撰成的我国部纪传体通名,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时期,记述了共约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开创性著作,也是汉武帝大一统政权的产物,在我国文化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司马迁把本纪、世家、表、书(志)、列传五种不同的体裁统一在一部书内,创立了一种便于反映时代特点的崭新史体。《史记》的内容不仅有政治、军事,也有社会经济、学术文化和宗教活动。不仅有帝王将相的事迹,也有社会上各种类型人物的成就与建树。不仅有汉族的纪事,也有汉族以外少数民族的专传。司马迁把各方面的情况统一包容在一部巨著之内,使之成为统一帝国的一座文化宝库。
《中华国学文库: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有关古史评论的代表作之一,是王夫之阅读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笔记。全书30卷,其中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五代3卷,另附《叙论》4篇为卷末。
本书选译了《金史》中的本纪两篇、志序两篇、列传十四篇,凡十八篇。主要是选金代政治、军事、文化方面具有代表性、影响较大的人物,同时兼顾可读性较强的篇目。
《国语》是我国秦以前的一部历史典籍,记述了上起西周穆王伐犬戎,下到智伯灭亡春秋时期及其前后的约500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部分史事。
《明史选译(修订版)/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是一套以文史为主的大型的古籍名著今译丛书。考虑到普及的需要,考虑到读者对象,就每一种名著而言,除个别是全译外,绝大多数是选译,即对从该名著中精选出来的部分予以译注,译文力求准确、通畅,为广大读者打通文字关,以求能读懂报纸的人都能读懂它。 《明史选译(修订版)/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叙述了明王朝将近三百年间的历史,从政治、经济、军事、文教、民族,乃至中外关系、文化交流等各个角度,向人们展示了明代的社会场景,是学术界公认的探研明史所的一部重要著作。
《清史稿选译(修订版)/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以比较流行的关外二次本为依据,选择了各个时期的人物传记14篇,采用节选,加以译注,以所叙人物的时代先后为序,与《清史稿》原来排序不同,反映了清朝兴盛衰亡的历史进程。对于原文中的人名、官名、地名和生僻的字、词,做了简要的注释。译文采用忠实于原文的直译的办法,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