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全书共六十卷,以鲁国君主为次序,记述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 年)至鲁悼公四年(公元前 464 年)间的历史,记事范围基本与《春秋》重合,但《左传》的叙述内容和具体详赡,则远远超出了《春秋》,是我国*部规模宏大而内容详实的编年体史书,我国春秋时期的历史赖此留存。 此选本以故事为纲,连缀各篇相关记述,还原春秋大事始终,补《左传》原书编年之不足。 同时,《左传》语言精炼,文辞优美,善于叙事,对后世小说、戏剧的写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我国古代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资治通鉴》是古典史书中的一部巨著,司马光毕生心血,凝聚成了这样一部浩大却精致的作品。《资治通鉴》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政治史,按年编次,条陈始末。它着重记述朝代的兴衰、宫廷内部派系纷争、政治军事斗争、重要大臣的活动与奏疏、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变革、中央政府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等。本书编选时选用的版本是中华书局1956年版的胡三省音注本。
本书的特点: 顾名思义,这是一本史料书,但又不是单纯的史料,为史而史,而是有它独立的见解、历史的评价。它反映的是,中国农村合作(集体)经济组织的整个发展过程及其历史得失。从20世界50年代初开始的农业互助合作的兴起,中经农村人民公社时期的曲折发展,后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开始的农村改革开放时期的农业合作的创新飞跃,这样3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系统而生动的史实评述。很少有理论上的抽象,更不是政治论文;而是以事实为据,用事实说话。这是本书的基本特点,也是本书的优点。这可使阅研者洞察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制所经过的发展历程,及其在跌岩起伏的一些相关政治运动中的全貌。从而,为关心农民、农业、农村问题的广大读者基层干部、农业工作的领导者,从事实出发,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是非得失,提供了一部可信的、有重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
唐庚是生活在北宋末的一位有名的诗人,与苏轼是小同乡,同是眉州眉山人,比苏轼稍晚一辈,有小东坡之称。 唐庚是一个少有的在宋代继续走唐诗写作之路的诗人。唐诗主情韵,宋诗主理趣;唐诗多从苦吟中出,宋诗多从才学中出。都很不容易。唐庚最佩服的诗人一是杜甫,一是苏轼。从他的文艺散论《文录》中可以看出,杜甫诗最使他折服的是杜诗虽小而意境宏大,言少而刻画真切。他以作诗似杜甫而得意,可知他对杜诗是心追手摹。苏轼最使他折服的是言简而意赅的史笔为诗之法。所以他的诗多以简约短小为出神。也是宋诗人中用典较少的诗人。 唐庚的议论文也写得平实而深切,全在他对时事和文化的关怀,体现了宋代知识分子的本色。他的记事文则写得风流洒脱,展现出古代文人的遗韵。以至于当代人读来都可以享受到感悟的乐趣。当然,他也
《北齐书(套装共2册))》共五十卷,其中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唐李百药撰。北魏末年,北方六镇发生声势浩大的反叛浪潮,后出身于怀朔镇低级武官的高欢获得了对二十余万鲜卑人的领导权,控制了北魏朝政。公元534年,高欢所立的孝武帝元修被逼西奔长安,高欢于是另立孝静帝元善见,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公元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孝静帝自立,建立北齐。东魏、北齐统治区域南至长江,与梁、陈两朝先后对峙,西边在今山西、河南、湖北,与西魏、北周分界。公元577年,北齐被北周吞并。
沈玉成翻译的《左传译文/中国古典名*译注丛书》是描写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纪传体书籍,是由左兵明所*,该书译文,它和注释相辅相成,读者在阅读注文以外再参考译文,对理解原文可以增加一些方便,在词义和语法上力求和原文对应,对于了解古代文学,提高对古言文的鉴赏能力,都大有裨益。本书与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相辅相成,采用直译的方法,适当参以意译,文字力求信、雅、达,可与《春秋左传注》配合阅读。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一
本书分为七类,即儒家通鉴、法家通鉴、佛家通鉴、道家通鉴、兵家通鉴、纵横家通鉴、阴阳家通鉴。该书从文化入,从历史事例出。在这里,历史不再是枯燥的事例和说教,而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和需求。当灵根深种的时候,历史和现实的智慧就会犹如泉源汩汩流出。该书还配以有关插图,插图再配以说明、精解,其想象的张力会使人更易进入新的境界。
《春秋穀梁传》是春秋三传书中成书很晚的一部书。其学说大抵出于鲁儒,注重传扬经义,处处谨守《春秋》笔法,阐明义例。但在记载史料方面,不及《左传》详尽,且间有不明史实而以臆断自抒己见之处。本书针对《春秋穀梁传》的不足,在注释中以《左传》的史实解经,并据以评议传文中某些臆断之说。译文信而达,为今人阅读提供了方便。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