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壬是我国古老的预测吉凶的方法之一,位列三式之首。本书为《故宫珍本丛刊》之一,以清康熙内府刻本为底本整理而成。共分为两部分:直指和析义。直指简明扼要地介绍六壬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析义则对六壬所可能产生的每一课(以六十甲子纪日配每日十二个时辰共可得720课)的意义进行了分课解释。 整理者在保持原著风貌的前提下,用通俗的语言及实例对全书做了详尽分析,逐课讲解,便于雅俗共赏,是六壬研习者案头推荐之书,也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珍贵资料。
《算经十书》系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十部数学典籍,这十部典籍分别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张邱建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数》《辑古算经》《缀术》《夏侯阳算经》。这十部算经包含汉初到唐末一千年中的数学名著,是中国隋唐时代的官定算学教科书,也是了解中国古代数学必不可少的文献。然而《缀术》北宋时已经亡佚,南宋重刻时,为了补足十书的数目,便把《数术记遗》放进去,形成了现今的《算经十书》。上世纪六十年代,书局出版了由钱宝琮先生点校整理的《算经十书》,是《算经十书》的*个学术整理本,长久以来被视作科技类古籍整理的典范。 钱宝琮(1892 1974),字琢如。系我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数学史家。中国古代数学史和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其著作有《古算考原》、《中国算
元朝的刘秉忠字仲悔。在他所著的《平沙玉尺经》中《造微赋》以微妙、精细、不可思议的赋文总述了风水原理和实践方法;《逐吉赋》论述消峰及其断言;《天机赋》是论述纳水及其断言。“三赋”的关系是:《逐吉赋》是《造微赋》测量峰砂风水好坏的操作尺度,《天机赋》是《造微赋》测量朝堂水吉凶的操作风水尺度。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国师刘伯温对“三赋”进行论释。 可是风水学中的峦头派、三合派褒奖《平砂玉尺经》一书“至精至深,尽泄地理玄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应遵循“验者为真,不验者为假”的原则来学习。
融太乙、奇门、六壬三式之精华的《大六壬神课金口诀》简称“金口诀”,是自古至今口口相传的《孙子兵法》中“庙算”的绝秘精华,源于天人合一的理论,用此理论可以解析战争的胜负、人类及万事万物的兴衰周期规律及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的相亲、相爱、相和、相害、相刑、相骗、相争、相斗、相打等等错综复杂的关系,借此方法能预知人生命运吉凶祸福即将发生应验的时间点和空间方位,然后借用相关方法给予补救和改变,使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命运、企业的命运转危为安、遇难成祥!古今受益者将此简而精的预测体系称为“知胜而战”的法宝,此法更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运筹决策的金钥匙! 张得计注解的《明·清古版金口诀注解》是在金口诀传人吕鸿雁先师所传古本《明清官版大六壬神课金口诀大全》原文基础上进行校订、修正、注解而成
焦循以易学、数学、戏曲理论研究著称。本书主要收录《里堂家训》《吴氏本草》《相宅新编》《剧说》《花部农谭》《忆书》《里堂札记》等9种,内容多涉及家训、医药、戏剧、曲论等,是研究焦循戏曲等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是一本注释点评四柱学古籍类读物。评注者主要是注释解读了沈孝瞻著《子孙平真诠经义解》、万民英著《万公论命诗诀解》、徐大升《喜忌篇继喜篇解》三部四柱学经典古籍,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四柱学的精妙理论和实用方法。
《中国方术考》、《中国方术续考》是李零教授的代表作, 次汇集考古材料,系统总结中国早期的方术知识,对中国科技史、中国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本书新版,李零教授对全书有所修订,并撰写了“新版前言”说明他研究方术的初衷,讲述对中国早期 传统的独特认识。从李零教授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打通古今中外的学术情怀。 在本书中,作者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有限的:我们讨论的主题只是战国秦汉时期流行的“数术方技”(而不是整个“方术史”),并且讨论的重点是放在有关的考古发现上(而不是传世文献上)。但我们希望借这种研究, ,可以弥补现存古代思想史研究在“知识体系”上的不足,并纠正因此而造成的一些误解;第二,可与晚期的有关文献相印证,用以衔接此类思想的后续发展;第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后,要其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皆易之支派,傅以杂说耳。物生有象,象生有数,乘除推阐,务穷造化之源兴,是为数学。星土云物,见于经典,流传妖妄,寝失其真,然不谓古无其说,是为占候。自以外,未流猬杂,不可殚名,《史》、《志》说概以‘五行’。”“中惟数学一家为易外别传,不切事而犹近理,其余则百伪一真,递相煽动。必谓古无是说,亦无是理,固儒者之迂谈;必谓今之术士能得其传,亦世俗之惑志。徒以冀福畏祸,今古同情;趋避之念一萌,方技者流各乘其隙以中之,故悠谬之谈,弥变弥伙耳。然众志所趋,虽圣人有所弗能禁。其可通者存其理,其不可通者姑存其说也。”盖丹道与术数,呼应人类求长生和趋吉避凶的心理,在社会民众中有广泛的市场,易被江湖术士递相煽惑
《梦溪笔谈》是北宋时期博学多才的著名政治家沈括的著作,载有609篇文章,分为17门类。涉及典章制度、财政、军事、外交、历史、考古、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广阔的领域,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极富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尤以其科学技术价值闻名于世。有关自然科学条目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内容包括有天文、数学、地质、地理、气象、物理、化学、生物、农学、医药学、印刷、机械、水利、建筑、矿冶等各个分支。书中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水平。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本书是部《梦溪笔谈》全译本。
第23函:《性命圭旨》,全4册 清刻本,[明]尹真人撰,480.00元 《性命圭旨》,明尹真人撰。全书共分元、亨、利、贞四集,以图配文,阐述内炼理论与功法,博采众家之说,有明显的三教合一思想,终归结于道教。元集共34题,分别为《三圣图》、《伏道说》、《性命说》、《死生说》《邪正说》、《普照图》、《反照图》、《时照图》、《内照图》、《太极图》、《发挥》、《中心图》、《火龙水虎图说》、《日乌月兔图说》、《大小鼎炉图说》、《内外二药图说》、《顺逆三关图说》、《尽性了命图说》《真土图》、《真土根心说》、《魂魄图说》、《蟾光图说》、《降龙图说》、《伏虎图说》、《三家相见图说》、《和合四象图说》、《取坎填离图说》、《观音密咒图》、《念观音咒说》、《九鼎炼心图说》、《八识归元图说》、《正气朝元图
《算经十书》系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十部数学典籍,这十部典籍分别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张邱建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数》《辑古算经》《缀术》《夏侯阳算经》。这十部算经包含汉初到唐末一千年中的数学名著,是中国隋唐时代的官定算学教科书,也是了解中国古代数学必不可少的文献。然而《缀术》北宋时已经亡佚,南宋重刻时,为了补足十书的数目,便把《数术记遗》放进去,形成了现今的《算经十书》。上世纪六十年代,书局出版了由钱宝琮先生点校整理的《算经十书》,是《算经十书》的第一个学术整理本,长久以来被视作科技类古籍整理的典范。 这次重版《算经十书》,得到了钱宝琮先生后人钱永红老师的大力支持。钱老师慷慨提供了钱先生的手校本,以供此次再版时修订之用。在编辑过程中,我们不仅
第21函:《奇门庐中阐秘》,全4册 《奇门庐中阐秘》,又名《奇门秘受分类集占》,原书有“诸葛武侯注”字样。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分类占断,共分十八门,即十八个大类;大多数门下面又细分子类。每一类都讲如何取用神,如何判断。此书内容丰富、兼收并蓄而又自成体系,保存了许多珍贵奇门资料,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阳宅大成》原分两部,一部为《宅谱三书》,一部为《选时造命》。所谓《宅谱三书》是指《宅谱指要》、《宅谱迩言》、《修方》三书,前两书以阳宅理论为主,为古阳宅学形法断事之大成。书中紫白法、三合四大局、七政四余选择、修方催吉作用皆可与其他古书互相参证,研习日久即可与诸古法豁然贯通。后一书包含《修方催生》、《修方祛病》二种,乃阳宅实证案例。其理论之丰富乃千年来阳宅著作之所未见,其实例之全面也是千年来所仅见。青江亦精于形象感应与天星选时造命。其形象感应运用的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因此《选时造命》虽是青江后作,本不属三书之中,但因其内容与三书息息相关,故后人将其书一并刊行,冠名《阳宅大成五种》,即魏青江一生著作总集。
第17函-1:《阳宅大全》,全2册 《阳宅大全》,明一壑居士集,全十卷,成书于明万历十年,收入多种阳宅秘笈。卷一至卷四,为《八宅四书》;卷五至卷七,为《阳宅真诀》;卷八为《宅宝经》;卷九为《神搜经》,卷十为《凿井图说》。全书理论简明,解述生动,图文并茂,易于理解和深入研究,诚为阳宅理论入门之经典。 第17函-2:《阳宅十书》,全4册 是书之影印,以《古今图书集成》中所收录的《阳宅十书》原本为底本,字形优美,绘图规范,排印疏朗,印刷精良,是诸传本中有传世价值的一个版本。《阳宅十书》共分十卷,故称十书,论宅外形,论福元第二,论大游年第三,论穿宫九星第四,论元空装卦诀第五,论开门修造门第六,论放水第七,论宅内形第八,论选择第九,论符镇第十。是书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是专论阳宅风水的的
在太阳系众多的行星之中,有几颗是以我国古代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其中有一颗星被命名为“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晚号梦溪丈人,北宋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沈括出生在一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父沈周,历任平泉县令,润州、泉州知州,开封判官,江东按察使,太常少卿等职。母许氏,苏州吴县人。兄披,曾任国子博士、雄州安抚副使。幼年的沈捂即随父亲四处漂泊,转徙南北,忽而润州,忽而泉州,忽而京城,忽而金陵。这使得沈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下层人民的生活。直到晚年,他还孜孜不倦地在《笔谈》、《良方》、《忘怀录》等书中娓娓讲述自已幼年随父仕宦的见闻,这为他后来人生观的形成及巨大成就的取得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沈括在二十四岁时,“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沭阳县在海州,主簿是县令的助
中国现代的歌谣搜集与研究,发端于鲁迅。早在一九二二年,鲁迅就提出搜集、整理各地歌谣的意见和办法。他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编纂处月刊》,一九二:年十二月》中说: 当立国民文术研究会,以理各地歌谣、俚谚、传说、童话等;详其意谊,辨其特性,又发挥而光大之,并以辅翼教育。 这个意见概括说明了三点:一、搜集整理歌谣,要建立像「国民文术研究会七逗样一个组织机构专司其事;二、整理歌谣的方法是「详其意谊,辨其特性」,并加发挥光大;三、歌谣的作用是「辅翼教育气这是中国现代歌谣*早提出搜集、整理和研究歌谣的意见。同年十二月,周作人写了《儿歌之研究》,这是一篇早研究儿歌的文章,刊在一九一四年一月的《绍兴县教育会月刊》上,后来又转载于《北京大学日刊》和《歌谣周刊》(第三三至三四号。那时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