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尚荣译注的《坛经》是中国僧人撰写的著述中专享被冠以“经”的一部佛教典籍,其核心思想是“即心即佛”、“顿悟成佛”。《坛经》在把佛性归诸心性、把人变成佛的同时,倡导“即世间求解脱”,主张把入世与出世统一
本书是《中国佛教》的第二辑,内容分佛教人物和仪轨制度两部分。对中国佛教史上在译经、义解、参禅、明律、立宗判教、传道护法等方面有贡献的代表人物和传戒、度牒、清规、课诵、忏法等仪轨制度都有论述。书中各篇分别由佛教学者喜饶嘉措、吕澂、周叔迦、黄忏华、郭元兴、林子青、隆莲等执笔。此次出版前又由巨赞对全书作了审订。
《晚清政治与佛学》系作者蒋海怒在其中山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基础上修改而成。本书集中探讨晚清佛学的政治伦理维度。作者认为:晚清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佛学与政治思潮关涉日益紧密,而政治思想家多兼佛学家,进而形成以政治改革为重心的“政治佛学”。“政治佛学话语”渊源自乾隆末年彭绍升和戴东原之间的儒佛之辩,并经龚自珍和杨文会的次第开展,后在1890-1911年之间形成了虽历时短暂,然而却影响深远的近代政治言说范式。清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等人均以佛学思想为媒介提出自己的政治思想,由此呈现了佛学与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潮的诸多联系。本书在吸取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人物为线索,探讨了晚清思想家及各类佛学信仰共同体与政治思潮的关涉,对许多晚清思想史问题作出了新颖别致、饶有兴味的“知识史”考察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略称《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药师本愿功德经》、《药师本愿经》、《药师经》。一卷。唐代玄奘(602?-664)译。师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褘。精通经、律、论三藏,世称唐三藏。是我国杰出的译经家,法相宗的创始人。贞观三年(629,一作贞观元年),孤身涉险,历尽艰难,到印度求法,游学十七年,行程五万里。贞观十九年还抵长安,请回佛经梵文原典五二0夹六五七部,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这部经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佛陀因曼殊室利的启请,而为在毘舍离国乐音树下的大比丘、大菩萨、国王、大臣等,盛陈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如来的功德,并详述药师如来因地所发的十二大愿。本经为元代沈氏经籍铺刊本,半叶5行,行14字,入国家古籍善本珍贵名录。经中一愿一图,或一愿多图,卷首有说法图
白话佛经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