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赵光义统一全国后,立志宏扬传统文化,命人整理古籍、收集资料,编纂了《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三大类书,其中《太平御览》引用的古书,十之七八现在已无法看到了。可以说它是北宋前文化知识的总汇。此书原名《太平编览》,编成后,宋太宗非常重视,规定自己每天看三卷,一年后看完;因而改名为《太平御览》,意思是太平兴国年间(976 983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 宋太平兴国间,既得诸国图籍,而降王诸臣,皆海内名士。或宣怨言,尽收用之。置之馆阁,厚其廪饩,使修群书。以修文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经史子集一千六百九十余种,编成一千卷,赐名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版本有十几种之多。一九三五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宋本出版后,成为二十多年来*流行的本子。中华书局为了供应研究工作者的需要,決
《论语》其实是一部内容很丰富,形式又极灵活的书,除了文、史、哲、人生、教育这些大的方面外,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因为它是语录体,所以随时阅读都很方便,而且洗炼并富于启迪、因为它内容丰富,读它就像采掘复合性富矿,不仅收获颇丰而且还会有意外的发现。因为它形式灵活,读者可以不必始终劳神,时而细细品味,时而浏览而过,更不须受那些“体系”、“层次”之累、这也是这部书历来读者面极广的原因, 本套书还包括:《道德经》《孟子》《菜根谭》《庄子》《古文观止上、下》。
现在是中华书局第三次影印《永乐大典》,又增加了海外徵集来的十六卷。在介绍十六卷的藏家及徵集经过。
暂无内容简介。。。。。。
《永乐大典》,明大学士解缙奉敕主修,于永乐元年至二年完,初名《文献大成》。因明成祖感其不备,遂增派姚广孝等人主事重修。于永乐六年(1408)冬成书,赐名《永乐大典》。收存历代重要典籍多逹七八千种,装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以单字为目,以洪武正韵系字。每字下先注音、文,次录各韵书、字书所注反切、释义,再列该字楷、篆、隶、草各体,后分类汇辑各书中与该书有关的天文、地理、人文、名物以及诗词典故、杂艺等各项记载。嘉靖、隆庆间,又依永乐时所缮正本另摹副本一份。正本据说于明末毁于火,或说作为嘉靖帝陪葬物深藏地宫,其存毁至今仍是一大谜。副本至清咸丰时逐渐散失。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副本大部遭焚毁,末毁的几全被劫走。 我社现从民国间张国淦所刊《永乐十典》中精选一册,出版《永乐大典》仿真影印本。此册为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家图书馆藏南宋石刻目录《宝刻类编》的影印本。该书自成书以后,《宋史?艺文志》不载其名,诸家书目亦未著录,惟《文渊阁书目》有之,然世无传本,仅见於《永乐大典》中。清乾隆年间,有人将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八卷,自成一书, 未著撰人名氏。但根据书中提到的宣和、靖康年号,知其著者为南宋人。该书根据石刻书写人的身份编撰分类,分有帝王、太子、诸王、国主、名臣、释氏、道士、妇人等类,并将姓名残缺者附于很后,是研究石刻碑文的重要资料。
《宝刻类编》是宋人编著的金石目录书籍,不着撰人名氏,但根据书中提到的宣和、靖康年号,知其著者为南宋人。本书捜采丰富、叙述详明,时间跨度大 始于周、秦,迄于五季,并记及宣和、靖康年号,较之郑樵《金石略》、王象之《舆地碑记目》收录碑目,多出几倍,亦可补欧阳修、赵明诚两家之遗漏,是宋代金石著录中比较有参考价值的一本。此外,此书编写次第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据石刻书写人的身份编为帝王、太子、诸王、国主、名臣、释氏、道士、妇人八类,另将姓名残缺者附于后。每类又以人名为纲,载其所书碑目,其下标注年月地名,且于《名臣类》取历官先后之见于石刻者,载于姓氏下方,以备参考。
暂无内容简介。。。。。。
《中国古典精品影印集成》的选择标准为:凡是经过历史筛选、被认为具有文化价值的图书,凡是资料厚重、编纂独到的图书;凡是对当今学术研究能提供参考和借鉴的图书,均在选取视野之中。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产生了卷繁浩的书籍。它是中国文化的聚合,是当前文化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基础。读阅这些图书,可以体验中国文化的硕实和博大,可以了解中国历史的深远和凝重。 《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古代一部大型类书。清·康熙中陈梦雷等原辑,清世宗蒋廷锡等重辑。本书原为《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中的一部分,共三百二十卷,是有关草木文化方面的重要文献资料。
本书是我国一批专家学者1928年至1942年间编撰的一部大型书目提要工具书,共著录1928种,范围是一部《四库》未收、乾隆至20世纪30年代新出书。
清王夫之,字而农,学者称船山先生。王船山对心性之学剖析精到,有极浓厚的宇宙论理念,建构了集宋明思想大成的哲学体系;他不仅博览四部,还涉猎佛道二藏,并且工于诗文词曲。本书以民国二十二年上海太平洋书店排印《船山遗书》本为底本,对其进行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