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一本关于论理道德的书,开文体发展史上“语录体”之先河。它的语言简洁明快,要言不烦,但又不失主动、睿智,并富有象征性。今天的不少成语典故源于《论语》,一些经典语句至今仍活在人们的语言中。 历史上的《论语》注疏可谓汗牛充栋,不下数百种,见仁见智。本书仅对《论语》作一个浅显简明的注释,使一般读者能读懂字句。至于字句的歧义,一般只选取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或采纳通说,其他则不作介绍,也不作考证。《论语》几乎都是三言两语的语录或对话,没有前因后果的交代,没有理论的阐述,仅明白字句含义不一定就了解这些话的要义所在,所以书中又作了简短的提示,但均是点到为止,不作深入阐发,有个别章节因其浅显易明便不作提示。
历史是人类一部的教科书,同时也展现了人类文明的轨迹和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学习历史,就要学习它所蕴含的丰富经验和真知。鉴于此,我们编撰了这本《中华上下五千年》帮助读者学习历史,增长见识。本书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以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一个个历史故事,通过小故事反映大历史,展现大千世界的风貌;以明快形象的语 言描绘一个个历史人物,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见证中华文明的足迹。
李斯(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08年),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出身于“闾巷布衣”,少与韩非“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公元前247年,李斯“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惟有秦具备“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条件,遂辞别荀卿,离楚“西说秦王”。在秦先后被拜为长史、客卿、廷尉和左丞相,在辅佐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封建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中,功勋卓著。始皇死后,赵高、胡亥篡权,李斯为了保全既得利益,屈从赵高,铸成大错。公元前208年,因赵高诬其“谋反”,“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并夷三族。 李斯是秦朝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其顺应历史发展,促秦统一中国的时政分析;对敌实行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军事策略;反“逐客”、行郡县、实行统一的政治主张,都闪耀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推动了历史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它们往往包含着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小故事蕴含大智慧,凝聚着中华民族共有的品性,向孩子传递不畏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信念。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后世称他黄山谷,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书法家。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为宰相,实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猛烈反对。后来新旧两党斗争愈演愈烈,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在这场斗争中,黄庭坚站在旧党一边,他虽然没有积极参加这场斗争,但他的一生一直卷在斗争的旋涡里。 本集所收《松风阁诗卷》为其大行书代表作,《李太白忆旧游诗卷》为其大草书代表作。本集另收山谷小行书柬札尺牍。《墨缘汇观》胃“黄山谷小行书柬札尺牍为,正行大字第二,大草收第三”。黄之小行书尺牍,美则美也,但以今天之审美标准、情趣观照,安歧未免推许太过。重排名次,山谷狂草应居。大行书第二,小行书殿后似较易为人接受。
建安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自觉而辉煌的时期。曹操、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是建安时期十分优秀的三位诗人,他们雅爱词章,提倡文学,并且身体力行, 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余冠英先生的《三曹诗选》遴选三曹诗作83首,其中曹操八首,曹丕二十一首,曹植五十四首,进行讲解、出注,皆以深厚相关的研究为依据,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了解三曹的创作情况与作品魅力的经典读本。
本书为“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收录唐人笔记两种。 一种《明皇杂录》二卷,补遗一卷,由唐郑处诲撰,记载了唐玄宗一代杂事,偶亦兼及肃、代二朝史实。本书内容涉及颇丰,文字生动,唐玄宗早年的励精求治,思贤若渴,晚年的不理朝政、恣情声色,权臣的炙手可热,忌贤妒能无不跃然纸上。对我们研究开元、天宝的理乱兴衰史,颇有史料价值。所记异闻琐事,亦可资参考。 另一种《东观奏记》由晚唐裴庭裕撰。唐僖宗大顺中(八九0——九一年)裴庭裕参预修撰唐宣宗实录的工作,时离宣宗朝达三、四十年之久,又中间经过黄巢农民起义,备修实录的日历与起居注已荡然无存,裴庭裕凭藉儿童时代的记忆,采摘宣宗朝耳目闻睹之事,撰成《东观秦记》,上奏丞相杜让能。《东观奏记》分上中下三卷,专记宣宗一朝政事共八十九件。在唐朝杂史中称翔实
《云仙散录》,又名《云仙杂记》,旧署后唐冯贽编,是五代时一部记录异闻的古小说集。 这部书的内容比较驳杂,主要是有关唐五代时一些名士、隐者和乡绅、显贵之流的逸闻轶事。 前一类大多是文学史上的人物,本书描述了他们的雅趣和癖好。其中有记杜甫在蜀贫寒生活的 窘迫(《黄儿米》、《一丝二丝》),有记王维居辋川地不容尘、日十数扫的洁癖(《两童缚帚》),有记孟 浩然写作上的求实严谨(《鱼有几鳞》),有记苦吟派诗人反复推敲中的甘苦(《苦吟穿袖》、《写窗投 溷》),更有记张籍将杜诗烧灰而食,以求“改易肝肠”一类的怪举(《杜诗烧灰》)等等。对后一类 人,本书则主要记述他们的奢靡生活,如“安史之乱”时曾做过唐军监军的大宦官鱼朝恩用琉璃板 做“鱼藻洞”,宁水养虾(《鱼藻洞》);显赫于天宝年间的虢国夫人悬鹿
寓言的主题往往带有警示性和劝诫性,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本书所选故事富有教育意义,风格清新,在给孩子们带来生动美妙的阅读感受的同时,也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
谚语是生活中广泛流传使用的定性词语。而谚语故事,则是讲述俗语的来历。这些故事有的来自民间传说,有的来自历史人物或事件,也有的是文人的创作。 言辞往往略显粗野,但它平实易懂,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种似俗实雅的文学。
陶渊明,又名潜,字符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三六五),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四二七),享年六十三岁,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而大部份时间是在东晋王朝中度过的。那是个政治极为黑暗、腐朽的年代。 陶渊明出生在一个还衰落的官僚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和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一类的官。外祖父孟嘉是东晋名士。陶渊明的祖父和父亲并不是承袭陶侃爵位的嫡嗣;渊明七、八岁时,其父便已去世,因此,他从少年时代起,就生活在贫困之中。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陶渊明很小就喜爱读书,对儒家经典有特别浓厚的兴趣。他读书的范围,除了儒家的经典,再就是两晋时代盛行的(老子)、(庄子),还有大量的先秦至汉魏的史学、文学著作,广泛地接触了古代文化遗产。
神话将想象与现实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构成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那神奇瑰丽的艺术世界及其反映的积极进取精神,既能激发孩子们无限的遐想,又对孩子具有强烈的感染和激励作用。 阅读中国神话故事,帮孩子建构一个坚实、丰盈的心灵栖息所,以孩子的方式感知世界,在强悍的科技世界里,有足够的力量去追求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