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广为流行的启蒙诗歌读物 现代人常常提到的蒙学读物 三百千千 ,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其中,《千家诗》是明清两朝流传极广、影响深远的儿童普及读物。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题材多样,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而 千家诗 这个书名更是广被采用。
《浮生六记(外三种)》共收清人小品四种:均为闺中忆语体散文的代表作品。书中所涉及的四位女性,都是聪慧美丽、才华横溢而又过早逝去的知识女性。作者以凄美的文字、缠绵的笔调,抒发了对亡妻(妾)的悼亡之情,向读者展示着他们的伉丽情深、缱绻爱恋、动乱忧患、悲欢离合
荀子是战国末叶 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重要的三个人物。荀子思想综合了战国道家、墨家、名家、法家诸家的成分,而对儒学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他关于人性、礼法、人的地位、名实关系的学说,这一学说构成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其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荀子》一书中。
《玉台新咏》是一部汉代至南梁的诗歌总集,由徐陵于公元6世纪辑成,共收汉至梁代共690首诗,以绮艳的宫体诗为主。明赵氏小宛堂覆宋刻本《玉台新咏》,向为书林名物。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曾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修补本影印。明赵氏小宛堂刻《玉台新咏》初印本曾经涵芬楼旧藏,今藏国家图书馆。此次影印,即据该本原书扫描,又取国家图书馆另一藏本(索书号A01795,有佚名临清钱谦益跋)所存赵均跋文补于卷末,以飨广大读者。
《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全15册)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典籍三十五种,采用大字注音、正体竖排,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的经典教材。经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复校对,标点、注音参考学者注疏,力求准确无误。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经典诵读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学习经典的诵读读本。 全书包括:《小学经典选编》《千家诗、神童诗、续神童诗、增广贤文、名贤集》《五字鉴、鉴略》《小学弦歌》《楚辞》《古文观止(全二册)》《格言联璧》《养正遗规》《女德启蒙经典选》《孙子兵法、六韬、三略》《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选》《中医启蒙经典选》《六祖坛经》。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7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
《王庚集》书稿包括对《寄圃诗草初集二卷》《寄圃诗草次集二卷》的整理内容,这些内容是王庚多年的思想抱负、情感思想的体现。全书共收录诗歌四百余首,内容丰富,展示了王庚生活的各个方面。书稿为繁体竖排,以求全面展示河南籍文人文献。
吴楚材、吴调侯校注的《古文观止》所录文章大多是各个时代的名著选段和名家作品,大多为脍炙人口的佳作,因其选择“评注详而不繁”,在同类选本中脱颖而出,成为流传 广的中国古文选本。 《古文观止》所选的文章以汉唐二代为多,以散文为主,兼顾骈韵二体,而且文章的体裁多样,可谓广收博采,而又繁简适中,反映出编者眼光的细致和周到。在编排上,全书按时代先后分为7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重点作家和作品。由此可以纵观古文发展的源流,也可以分析各个作家的不同风格。每篇文章又都有简要的评注,辅助读者理解文义,掌握行文的章法。加以入选的文章多属久经传诵的佳作,所以此书广为流传至今。
《子不语》,又名《新齐谐》,二十四卷,续编十卷,是清代著名文人袁枚编撰的文言志怪小说集。书名取自《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表明专记鬼神怪异之事。作者好奇放达,在文史考辨之余,"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虽自署为"戏编",称之为"自娱",实际上凝聚了毕生的精力。此书内容博杂,文笔流畅,借奇闻异事针砭世态人情,揭露官场黑暗,批驳程朱理学的荒谬,提倡尊重人性,具有民主性进步色彩;书中一些反对迷信的篇目,在志怪小说中尤为可贵。此次出版《子不语》,用清乾嘉年间《随园三十种》本为底本,以光绪十八年上海图书集成书局印本校补,同时参校其他版本,改正错讹,以臻完善。
《杨家将传》主要描写杨业祖孙三代的抗辽事迹,作者以宋元话本和元杂剧中的有关剧目为基础,广泛搜集宋元时期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进行加工整理,形成本书。作品从北汉主刘钧摒逐忠臣,呼延赞出世写起,到杨业归宋,杨宗保大破天门阵,十二寡妇征西夏为止,通过杨业一门世代抵抗契丹侵扰的事迹,表现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思想主题。 我社出版的《杨家将传》,以同治壬申年(1872年)经纶堂木刻本为主要底本,参校光绪甲辰年(1904年)的上海石印本,进行校点、整理,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
《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文言短篇志怪小说。该书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流传的乡野怪谭。故事引人入胜,辨析事理精微入妙。与《聊斋志异》并称为清代短篇文言小说的双璧。《阅微草堂笔记》的取材,一是来自于纪昀本人的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二是来自于他人提供或转述的材料。涉及的对象,从文人学士、妓女乞丐,到三教九流、妖精鬼魅,几乎无所不包。《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十年心血的结晶,也是他晚年心灵世界的写照。
《旧典备徵》和《安乐康平室隨笔》,是近人朱彭寿所著的两种较有价值、带工具书性质的清代史料笔记,对文史爱好者、尤其是对清史研究工作者,会有相当的帮助。 《旧典备徵》被时人称誉为“于先朝国故人物,详稽博考,原原本本,殚见洽闻,凡诸纪载,既备且确,其体例与《弇州别集》相近,而精核过之”(见刘承干跋),是有一定道理的。如“各省状元人数”条,记录了起顺治三年(一六四六年)讫光绪三十年(一九○四年)的二百数十年间共一百十二科各省状元的姓名、籍贯、科名等,可与清代进士题名碑录和馆选录等记载互相参照比较,“浙江鼎甲考”条,则专记起顺治六年(一六四九年)讫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约二百五十年间的浙江籍状元、榜眼、探花的名籍。“武鼎甲考”条,记录起顺治三年讫光绪二十四年的武科鼎甲姓名、籍贯,
《孙子兵法》十三篇涉及军事理论、实践各个方面,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富瞻,逻辑缜密严谨,既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又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杨炳安先生的《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为底本,吸取古今整理、注释、校勘的优秀成果,对《孙子兵法》全文进行注译,每篇逐一题解,资料丰富,解说详尽,尤其是将孙子思想放在先秦诸子、先秦文化的大背景下加以阐发,颇多新论。这是一部学习、研读《孙子兵法》的优秀读本。
王永彬著的《围炉夜话》,儒家通俗读物,是明清时期 的汉族文学品评著作,对于当时以及以前的文坛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评价议论。《围炉夜话》分为221则,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 “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中华文化讲堂注释的《围炉夜话》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大师的国学课17·了如指掌·国学馆:词的国度》将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与吴梅先生的《词学通论》合为一集,取名为《词的国度》。前者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后者主要论及了词与音乐的关系,在“论平仄四声”、“论韵”、“论音律”等章节皆围绕音乐问题而论词。相信通过此书,读者会体会到中国词学的博大精深。
本书为笔记集。南宋赵彦卫撰。彦卫字景安。浚仪(今河南开封)人,生卒年不详。宋宗室。初佐幕吴门,以学识见称于世,被人视为 外吏而内儒,学而有用者 (《拥□闲话序》)。绍熙间为乌程宰,又为徽州通判。此书有开禧二年(1206)自序,署新安郡守,其后仕历则不可考。 《云麓漫钞》初名《拥□闲话》,10卷,后并刻为5卷,改今名。其内容 记宋时杂事者十之三,考证名物者十之七 (《四库全书总目》)。书中有不少资料有助于文史研究,如记建宁府松溪县银矿及矿工生活(卷二),浙东河流及船工生活(卷九),记述出使全国的路线里程(卷八)及送迎金使的经费数字(卷六)等。此外考订天文、地理、名物制度,则往往赅博;搜采方言俗谚,载述诗词遗文,亦颇多参考价值。其中如吕大防《长安图》,原书已佚,此存其概。章援(章□之子)与东坡书,向来不为人
《三字经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蒙学书籍中影响*的几种,自问世以来风行海内经久不衰。当前随着国学热的深入,以传授优良道德规范和文化常识为目的的传统蒙学读物,正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本次译注作者在详细注释有关历史典故的基础上,采用与原文类似的韵文体把四篇读物译为白话文,读来琅琅上口。即保留了蒙学读物的优点,又简洁流畅,易于记诵,是同类读物中的优秀之作。
《入浙随缘录》是一本杂文合集,由逢人录、闻铎录、览书录、行脚录四部分组成。逢人录主要记述了作者子张与文学前辈的交往和对文学前辈的怀念;闻铎录主要写木心及其作品;览书录围绕旧书记写相关书事;行脚录则是作者的几篇游记。书中所记,均为作者与书、与人、与地的珍贵记忆,读来真实生动,清新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