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是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选编的一部古代散文集。 《古文观止》编定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共十二卷,以年代为经、作家为纬,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排列,选录自春秋战国至明末三千多年间的名作222篇,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与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散文所取得的*成就。鲁迅先生在《集外集?选本》一文中说: 以《古文观止》和《文选》并称,初看好像是可笑的,但是,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却一样不可轻视。凡选本,往往能比所选各家的全集更流行、更有作用,册数不多而包罗诸作,固然也是一种原因,但还在近则由选者之名位,远则凭古人之威灵,读者想从一个有名的选家窥见许多有名作家的作品。 吴楚材和吴调侯选文的初衷是 杂选古文,原为初学设也 (吴楚材《例言》),因此选编时,他们 集古人之文,
《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全15册)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典籍三十五种,采用大字注音、正体竖排,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的经典教材。经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复校对,标点、注音参考学者注疏,力求准确无误。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经典诵读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学习经典的诵读读本。 全书包括:《小学经典选编》《千家诗、神童诗、续神童诗、增广贤文、名贤集》《五字鉴、鉴略》《小学弦歌》《楚辞》《古文观止(全二册)》《格言联璧》《养正遗规》《女德启蒙经典选》《孙子兵法、六韬、三略》《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选》《中医启蒙经典选》《六祖坛经》。
《古文观止》是清初吴楚材、吴调侯叔侄选编的历代散文精华集,是重要的文言启蒙读物,与《唐诗三百首》并称中国古诗文选本 双壁 。 古文观止 取意一览此书即可观止古文。辑文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凡12卷,222篇,兼收各类文体,择选贤哲名篇,代表先秦至明末散文的高水平,极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续古文观止》由民国王文濡选编,辑文上起明末,下迄民国初年,凡8卷,174篇,选文精当,注重各家各派的代表性。
张孝祥历官至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并先后六守外郡,显示其从事政治活动的能力。同时,他对文学创作及书法等多方面也具有卓越才华和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南宋初年词风转变中的著名作家之一。《张孝祥词笺校》全书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前言》、《张孝祥词笺校》、《张孝祥年谱》。这本书是宛敏灏先生研究《于湖词》的有关论述的结晶。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十月庚午(28)日这天,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聚集在许昌附近颍阴曲蠡(今河南临颍)的繁阳亭。当汉代最后一个帝王刘协把皇帝玺绶移交给一个青年时,历时400多年的汉帝国已正式宣告结束,一个新的王朝魏国已正式诞生。禅让的典礼结束后,这位青年还站在受禅坛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许久,他才环顾了一下周围的大臣,慢慢地说出了一句意味良深、分量极重的话:虞舜、大禹的事情,我今天终于知道了。 这位青年就是魏文帝曹丕(字子桓)。这一时刻离他34岁的生日已没有几天。回忆起34年来动荡不安、辛苦备尝的生涯,他的这一番感慨,确实是历经沧桑的人生体验。
《朱枫林集》共十卷,是朱昇的诗文合集,其不 仅是我们研究和了解朱昇本人生平经历、思想*述的 **手资料,*对研究元明之际的历史有较高的参考 价值,对研究理学发展史和徽州的历史文化、人情风 俗也是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
百年以来,对曾国藩的评价,因政治立场和学术观点的不同,相隔有如于壤,但无论是谁都不能不承认他教子确实取得了成功。本书初版于一九八六年,原收曾氏教子书一百四十篇今重加增订,加到一百五十九篇,确实以称为前人教子很成功的记录。
《病余长语》十二卷,清边连宝撰。边连宝(一七00——一七七三),字赵珍,后改肇畛,号随园,晚号舜仙、茗惮居士,直隶河间府任邱县(今河北省任丘市)人。清代中期有名学者、诗人。时与献县戈涛、高阳李才葺并称「燕南三子气又与戈涛有「瀛州二子」之目,合刘炳、李中简、纪昀、戈岱、边继祖,并称为「瀛州七子」(亦称「河间七子」),且与钱塘袁枚并称「南北随园」,学者称其为「北随园先生气」。此次整理,以天津图书馆藏本为底本,校以清华残本,并对《长语》中所征引之书,皆二核对原始出处。作者在引书过程中,有些是节引综述,与原文不尽相同,今为明确起讫,便于阅读,凡属此类引文,皆以引号括之。对于其中影响文意的文字酌作校勘,并在按语中说明引文出处及删节情况。凡校勘中所涉书籍,皆胪列出来,作参考书目附于后,以
建安时期,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一个创作繁荣、成就突出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著名作家,除“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以外,当推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七子”,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刘桢等七人,世称“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的生活年代,从汉桓帝元嘉三年(公元一五三)孔融出生,至汉献帝建发二十三年(公元二一八)徐干最后去世,前后共六十余年,正处于汉末社会动乱的时期。东汉王朝自桓帝时起,宦官和外戚互相倾轧,输流把握政权,政治日益腐败黑暗,加以他们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掠夺,激起了灵帝中平元年(公元一八四)的黄巾大起义。这次起义虽在地主阶级联合武装力量的血腥镇压下失败,但东汉王朝也因此而一蹶不振,气息奄奄了。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的女词人,她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脍炙人口,也是古典文学研究的热点课题。徐培均先生在前人研究整理的基础上,重新辑校李清照的作品,将她的诗、词、文汇成一书。对于最负盛名的词作,选用罕见的明汲古阁未刻词本作底本,校本则采用同样罕见的清汪玢辑、劳权手校本和清沈瑾钞本等,颇具校勘价值。同时对诗、词、文作品尽可能作了考证编年,辨析原委,理清脉络,纠正讹误,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原作。书中还收录了历代对李清照的评论资料和新撰的年谱。全书收罗完备,笺证有据,资料丰富,颇便阅读,亦极便研究者参考。
逻辑作为一门科学,主要有三个分支:形式逻辑、数理逻辑和辩证逻辑。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15611626)创立了归纳逻辑,写出的《新工具论》。形式逻辑这个名称,最早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提出来的,用来称呼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从此,形式逻辑就成为既包括演绎逻辑,又包括归纳逻辑在内的逻辑,也称传统的形式逻辑。 本书向读者叙述的是形式逻辑知识,按照通行教材的编排顺序,从概念、命题、推理、逻辑基本规律等方面,通过通俗而有趣的故事,介绍逻辑基本及其应用,是展现逻辑的魅力,希望能引起广大读者学习逻辑工具能力。
清代女性文学创作盛况空前,闺秀作家数以千计,沈善宝(1808-1862)即是其中杰出者。她的《鸿雪楼诗选初集》《鸿雪楼词》内容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为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活跃于杭州和北京的具有代表性的才媛,沈善宝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由于其作品没有得到重新整理刊行,研究者和读者很难睹其全貌。因而目前对沈善宝研究,主要是围绕其《名媛诗话》展开,对其诗词文本的研究较少,难以得到其原作是主要原因之一。《鸿雪楼诗词集校注》校注者珊丹对沈善宝生平和创作有深入研究,其校注细致认真,钩沉索隐,用力甚深。本书对沈善宝诗词的校注可谓是一项开拓性的文献整理工作。
“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举凡天文地理、朝章典、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宇宙之大,芥子之微,琳琅满目,真是万象包罗。文笔有的简洁朴实,有的情文相生、美丽动人,常为一般读者所喜爱。本书为《贾氏谭录涑水记闻》,收录了《贾氏谭录》、《涑水记闻》。本书由张洎等编著。
《青箱杂记春渚纪闻》收录《青箱杂记》和《春渚纪闻》二种。《青箱杂记》据作者自序,知书成于元祐二年,系仿《北梦琐言》、《归田录》等。《春渚纪闻》为东汉高士严光渔隐之地。是书多涉神怪方术及因果报应,荒诞不经,诚有不足取者。
该书以启孮先生从日本杏雨书屋寻回的家藏《天游阁集》手钞本全秩影印本为底本,全集共辑诗作八二八首,词作三三五阙,是可以替代以前所有版本的新整理本,是迄今部关于清代著名女词人顾太清诗词全秩的校笺集。 校笺者以太清后人的学者身份对集中人物、地点、事件均详加笺注,并附有家传《荣府史》的珍贵资料;校笺者熟悉清制、满俗,澄清了以往顾太清研究中的某些误区,纠正了以前各校笺本的某些错误注释,充分体现了该书的文献与学术价值。 集中并录入奕绘唱和之诗词,词学大家况周颐(蕙风)的评语,再将启孮先生所撰《满族女词人顾太清与东海渔歌》、《〈天游阁集〉寻访记》、《原本〈天游阁集〉考证》放在书中;书后并放《西林觉罗氏世系表》、《顾太清(西林春)年谱》,使《顾太清集校笺》成为研究太清生平与诗词著作之
明清小品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标志,它几乎可以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并提,标志一个时代文学的突出成就。小品这种性质的文体从古就有,《论语》中孔子与从徒“各言其志”;《孟子》中“齐人有一妻一妾”;《左传》、《庄子》、《战国策》、《史记》、《列子》、《世说新语》等古代典籍中具有小品性质的文字就更多了。中唐的韩愈、柳宗元,晚唐的罗隐、皮日休、陆龟蒙,宋代的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都有精彩的小品类文章流传后世。但是“小品”一词本是六朝时称谓佛经略本的词语,只有到明代才成为散文或文章中一个部类的称谓,田艺蘅、朱国祯、陈继儒、潘元恒、王思任、陈仁锡等都以“小品”二字为己集之名;以小品为选集之名的有《皇朝十六家小品》、《图表小品》、《闲情小品》等。更重要的是从事小品创作的文士名家辈出
清代女性文学创作盛况空前,闺秀作家数以千计,沈善宝(1808-1862)即是其中杰出者。她的《鸿雪楼诗选初集》《鸿雪楼词》内容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为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活跃于杭州和北京的具有代表性的才媛,沈善宝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由于其作品没有得到重新整理刊行,研究者和读者很难睹其全貌。因而目前对沈善宝研究,主要是围绕其《名媛诗话》展开,对其诗词文本的研究较少,难以得到其原作是主要原因之一。《鸿雪楼诗词集校注》校注者珊丹对沈善宝生平和创作有深入研究,其校注细致认真,钩沉索隐,用力甚深。本书对沈善宝诗词的校注可谓是一项开拓性的文献整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