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了十八位晚唐作家的四十九篇小品文,加以注释、翻译并有简要提示。所选小品文包括:长安雪下望月记、录桃源画记、窜利说等。
一部家喻户晓的古诗启蒙读本和李煜、李璟词的最全辑本,尽在本书!《南唐二主词》系南唐李璟,李煜两位词坛大家的精彩作品集,他们的词作形象鲜明,语言明净,感情真真挚。这两部著作,现在共同辑录于本书,让你可以尽情欣赏古典诗词带来的美感。
古典文学精品《浮生六记》,是清代名作家沈复的名作。 全书用自传的形式,将他一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生动地记叙下来,文笔大胆,文辞绮艳,读之令人回肠荡气、蚀骨销魂。书中细腻地描叙了秘而不宣的闺房之乐、生死不渝的伉俪深情,详细地记载了他在海外异邦的奇闻逸事,还汇集了儒道佛三家的养生秘诀…… 一位知名作家透露:“我的轰动效应的小说,灵感来自于《浮生六记》。”林语堂、俞平伯、赵苕狂等诗人学者均对此书爱不释手,纷纷撰文加以评介…… 应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我们特意出版足本《浮生六记》。
《铁围山丛谈》一书正是蔡絛流放白州时所作。白州境内有山名铁围山,位于今广西玉林西,古称铁城。絛尝游息于此。余嘉锡先生《四库提要辨证》对《铁围山丛谈》做了较为详尽地考证,言之凿,足资参考。书中还征引近人文廷式《纯常子枝谈》卷十三对铁围山的描述:“铁围山,佛家多言之,然皆与《丛谈》之义不相关涉。 在众多的宋代史料笔记中,《铁围山丛谈》是很重要的一种,颇受历代学者重视,多为后人所征引。它记载了从宋太祖建隆年间至宋高宗绍兴年间约二百年的朝廷掌故、宫闱秘闻、历史事件、人物轶事、诗词典故、文字书画、金石碑刻、等诸多内容,色彩斑谰,异常丰富,可谓一部反映北宋社会各阶层生活状况的鲜活历史长卷。文字生动流畅,要言不烦,浅显易懂,读来颇感清新。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纪昀所著的五种笔记小说集的总名。它包括《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本书选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点校本为底本,对这部作品进行了译注。
仕宦而心泉石者,其曼倩之所谓大隐乎?餐石髓,撷芝蕤,蓬虆而行,鞅掌与使,溷跡於春庑,堆名於枕流,情则邈矣,非干济之才。垂缨纵,拖青紫,振藻云路,剖符要津,已髟髟其莫龄,犹恋恋於华朊,伐则洪矣,非恬退之操。夫唯身居魏阙之上,心依衡宇之下,如吾中丞师者,斯真能两全之者欲?公以十五世之华胄,策四十载之茂勳。方其珥笔木天,通籍金马,启曲江之?,被宫锦之荣,同列者争蹑青云,競击丹轂,而公甫缀鹓鹭,卽思桑梓。榕城有栖隐之志,梅坞多传经之彦。枕葄六执,悠游十春,甘使邓禹之笑人,不学颛孙之干录,书以是服公志之澄。既而任郡守,历藩牧,莅官句吴,驻节章贡,练湖濬而三江稔,金带解而二鬴平,九迁可期,万石奚让。 而公让官之表,雅慕叔子为霖之愿,无媿安石骊驹三唱,除书在门,鸾鷟一鸣,大吕听律,难进
本书精选《古文观止》中的历代文章三十篇,每篇附加详尽准确的注释及译文,翻译以“意译”与“直译”相结合,同时选取与原文主旨密切相关的典籍文章作为“扩展阅读”,辅以作者生动而颇具个性色彩的点评文字,为读者从宏观角度准确把握《古文观止》一书、深入领会和鉴赏古文卓越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发。
唐代闺阁诗人不下百家,其中有成就、有影响,当属李冶、薛涛、鱼玄机三家。本书精选这三位女诗人代表作80首,详加注释,并一一讲评,见解精到,语言优美,读者从中可以窥见一千多年前的女性精神世界和生活风貌,同时根据诗意还配有若干精美的画幅,是一本很有特色的文学普及读物。
《世说新语》大致记述了汉末以至南朝之际的许多历史人物的奇闻趣事,它的极具特征的记人叙事笔法,所保留下来的重要史料,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都具有极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由南朝宋临川刘义庆以及他周围的文人们编撰而成。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尚等等,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一部对于当时社会生活进行包罗万象式描写的书。本书具有以下特征,其一,对于人物性格刻画十分逼真传神,栩栩如生。三言两语,就把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人品和性格反映了出来。其二,崇尚清谈,追求玄理,标榜名士风度。其三,反映了人们对个性追求和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 《世说新语》问世后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许多故事流传甚广,影响甚远。无论在文学史还是思想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本书在
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到晚清时期,其生命已经走到尽头。封建制度的各种弊端暴露无遗,吏治腐败,社会黑暗,加之外国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危机日益严重。为求民族生存,国家富强,有识之士或思维新,或谋革命,在中国近代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可悲可感的活剧。中国近代文坛出现的社会谴责小说,就是这场社会变革引发的文学潮流,它们以文学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 社会谴责小说,以暴露社会的黑暗面和种种弊端为主要内容,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尽管存在鲁迅指出的“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的缺点,但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它们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广度,笔锋犀利辛辣,鞭辟入里,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其中影响*的
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到晚清时期,其生命已经走到尽头。封建制度的各种弊端暴露无遗,吏治腐败,社会黑暗,加之外国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危机日益严重。为求民族生存,国家富强,有识之士或思维新,或谋革命,在中国近代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可悲可感的活剧。中国近代文坛出现的社会谴责小说,就是这场社会变革引发的文学潮流,它们以文学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 社会谴责小说,以暴露社会的黑暗面和种种弊端为主要内容,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尽管存在鲁迅指出的“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的缺点,但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它们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广度,笔锋犀利辛辣,鞭辟入里,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其中影响*的
蓬莱阁丛书。 本丛书辑取其中尤具开创性而篇幅不大者,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大师们的学术个性。相信这一设计,会比单出原著,或笼统抽绎当时学风特点,来得更切近可靠。原著是垂范后世的经典之作,导读为鞭辟入里的精赅之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在宋代词人中,柳永是负盛名的一位。他创作的通俗歌词流传甚广,“流俗人尤喜道之”,以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他对宋词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开创宋词艺术特色的大词人;然而他的文化意义远远超越了宋词的范围而成为中国古代文人文化性格的一种典型。文化性格是由特定文化条件与文化模式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它是主体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及其与文化传统的关系构成的。当历史人物文化性格形成之后便支配着其社会行为和精神活动,使其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 柳永(987-1057)是北宋初期经济繁荣与文化高涨的太平盛世,市民阶层兴起之时和新体音乐文学——词体走向成熟的历史背景下涌现的代表新思潮的人物。他出生于儒学传统深厚的仕宦之家,同时感受了故乡福建崇安武夷山的道家文化,形成积极进取与追求自由的精神。当
这套丛书继承发扬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十六年来出版普及读物的优良传统,也集结了多方面的正反经验:名家撰作,深入浅出,知识性与可读性并重,固然是其基本特点;而文化传统与现代特色的结合,更是她新的关注。学界近半个世纪以来新的研究成果,从中获得适应新时代读者欣赏习惯的浅切化与社会化的表述;反俗为雅,于易读易懂之中透现出一种高雅的情韵,是其标格所在。 这套丛书在结构形式上又集前述两套丛书之长。将作者与作品(或原著介绍与选篇解析)乳水交融地结合为一体,从而使全局与局部相映相辉,高屋建瓴与积沙成塔相互统一。 这套丛书更是前述两套丛书的拓展与简约。其范围将继文学经典后,再推出史学经典与哲学经典;而在品种上,适应新时代知识浓缩的特点,又简约为文学三十种、历史十种、哲学十种,计五十种。
这本小书命名为《姓名的故事》,意思是它不算什么姓名学的著作,只是力求写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趣味性,不但为学文史的青年朋友提供一点文化知识,而且为学科学技术者提供一点“谈助”资料。 初民社会时,任何人一生下来,就有一姓一名,表示她或他属于某一氏族的成员,因此每一个氏族成员都能背诵自己祖先的名字和世系、谱牒,可以背诵四五十代以上至七十余代。姓从女生,初人类父家长为首的宗族成员,包括高祖,曾祖、祖、父子及其妻妾、奴婢等人,这父家长及其族人不常称姓而称为氏,就是说,姓是氏族的分支,氏是宗族的称号。 本书以研究华夏——汉族的姓名的起源、功能、演变及其方式为主,三国以后至魏晋南北朝,西北至东北,游牧民族乘机崛起,建立政权,与汉族相对峙,既有战争,也有来往,呈现杂居状态。但先进的经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少经离乱,避难越中,历尽困苦。贞元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宪宗朝为翰林学士,授左拾遗。上疏求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诸州刺史。文宗朝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定居洛阳,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居香山寺,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张籍等人倡导新乐府运动,致力于讽谕诗,而其闲适抒情之作,却博得当世与后人的喜爱与传诵。平易通俗,深入浅出,是其诗歌的*特点。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 《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
《长生殿》是描写敷演李隆基和杨玉环爱情悲剧的古典传奇戏曲名剧。戏剧作家洪升历经十年创作,三易其稿,“专写钗盒情缘,以《长生殿》题名。”与《桃花扇》为情初剧坛双璧。 全剧共五十出,以李杨爱情故事作为情节线索,结合天宝年间(742-756)复杂尖锐的社会矛盾斗争,尤其是“安史之乱”,运用侧笔、暗示、伏线等多种艺术手法,描摹帝妃“逞侈心而穷人欲”,导致朝政败坏、藩镇叛乱,自酿爱情悲剧苦果。 戏剧以李杨爱情为主线,同安禄山、杨国忠阴谋叛乱误国诸线索相互纠结、“纵横挥斥”,对传统题材有所创造和发展。“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不仅丰富扩大了戏曲所反映的内容,而且如自序中所说,“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 剧作从第二出开始着意渲染“钗盒情缘”,由定情而盟誓,戏曲达到高潮;安史乱起
李清照的诗词语言所显示的高超的艺术造诣,一方面来源于李清照对语言极为精细的辨析力,对诗词语言本身的韵律和节奏的高度敏感,对当时流行的词体音乐的深切理解和熟稔;另一方面也来源于李清照对生活的直接体悟所产生的创作灵感。这多方面的因素使李清照的诗词的语言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李清照是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女性文学家,她的计中流传古今,历代评论家都留下了各具见解的点评或综论。 近年来,李清照的研究始终是一个热点。本书有选择地吸取了不少前人时彦的研究成果。本书篇目系作者按照李清照的创作年代所排列,给读者阅读李清照的作品提供一个线索。 秋天是李清照伤感的日子,让我们打开这本小册子,分担一次清照的忧伤吧。
《幽闺记》,原名应是《拜月亭记》。关于此书作者,过去的文献记载,多说是元人施惠字群美者所撰。明代何良公俊《四友斋丛说》认为《拜月亭记》是“元人施君美所撰”,以后王世贞、臧懋循、钮少雅等人,都持此说。但《录鬼薄》“施惠”条下,却不曾记他曾作《拜月亭记》;而明吕天成在《曲品》中又说“云此记出施君美笔,亦无的据。”近人王国维则以为《拜月亭记》出自明人手笔。因此,《拜月亭记》的作者是谁,已成一段公案,至今尚无的据。今姑暂定为施惠所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