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为蘅塘退士定本,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惜笺注太疏,读者病之。上元陈伯英女史,手辑补注八卷,字梳句栉,考核精严,能令读者不假祭獭而坐获食,津逮初学,功f浅鲜。第其书版藏李氏餐花阁中,坊间罕有其本,所以沾丐士林者恐未能遍也。爰取其书,重加厘订,付之手民,以广其传。书中体例,悉仍其旧。惟少陵《咏怀古迹》诗本五首,蘅塘止录其二,不免漏。今刻仍为补入,俾读者得窥全豹。注则悉依《杜诗镜诠》,未敢窜易一字焉。
《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楚辞》之所以称为“楚”,是因为它的声韵、歌调、思想乃至精神风貌,都带有鲜明的楚地特点。从形式上看,《楚辞》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而代之以五、六言乃至七、八言的长句句式,并保留了咏唱中的叹声词“兮”;从体制上看,它突破了《诗经》以短章、复叠为主的局限,发展成为“有节有章”的长篇巨幅,更适合表现繁复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抒写在较大时段跨度中经历的复杂情感。 《楚辞》的编纂始于西汉。汉成帝河平三年,文学家刘向领校中秘书衔,负责整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定了《楚辞》。 本书选编了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篇章,同时也酌情收录了当时后人所作的《远游》、《卜居》、《渔父》等名篇,并配有注释和译文,即使现代读者对当时的语言
四书五经 、诸子百家,经典的价值和魅力在流光岁影里永不褪色,先贤圣哲的智慧光芒照耀着我们的现代生活。为在古代经典与现代社会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中华书局推出 中华经典藏书 丛书。自2006年推出第一辑开始,累计销售上千万册,销售码洋突破1.6亿元,成为广大读者阅读学习国学经典名著的主要版本。 为适应时代、市场及广大读者的需求,经过认真调研,中华书局决定推出升级版,从原来的50种调整为60种,其中增补的新书都是堪称经典的名著,其中既有深受读者喜爱的经典名著,也有适合广大师生教学阅读的重要作品。相信书店、读者会更加喜欢升级版的 中华经典藏书 。
本书收录的作品包括:乙丙之际著议;明良论;尊史;尊隐;京师乐籍说;捕蜮;说京师翠微山、说居庸关、海门先啬陈君祠堂碑文等。
《唐诗三百首》以诗人活动时间的先后为顺序,集合了唐代诗歌的精华。所选诗作,都是唐诗中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其中包括唐诗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作。其体裁和题材非常广泛,包括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社会生活等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诗了全貌,能够帮助读者体会唐诗的深层内涵。
“国学基本教材”由著名国学家、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担任总顾问,历史学家沈渭滨,语言学家李佐丰,古典文献研究专家骆玉明、傅杰、汪涌豪、徐志啸等教授在谋篇布局上悉心指点。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山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通大学等高校人文学科的二十多位青年学人参与编写。陆有富编注的《千家诗选读(国学基本教材)》是其中一册。
本书是国学启蒙经典之“四书”汇编本,包括《大学》、《中庸》的全本和《论语》、《孟子》的节选本,配以拼音、注释和译文。 对于古代经典中的精华与糟粕,认识要与时俱进。很多古文经典是永恒的真理,但有些只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积极意义,要分清两者的界限,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认真加以引导和区分,既要让传统文化精华古为今用、重焕生机,同时又要避免其糟粕扭曲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读物,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版本,在内容、文字、注音、注解等方面良莠不齐。青岛出版社组织专业人员精心编选适合学生阅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治家格言》、《增广贤文》、《笠翁对韵》、《幼学琼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孝经》等14部经典,按类
阮籍为魏晋之际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竹林七贤”之一,其思想论著在散文艺术上却又有独创的成就,增添了他作为文学家的风采。阮籍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创制了“正始体”,影响深远。阮籍的抒情小赋亦有可观,本书在前人编集的基础上选《咏怀诗》36首、文赋3篇,折衷旧注,进行注释、翻译、解题,为读者欣赏阮籍诗文,了解其人提供了便利。
《诗词中国普及读物:怎样赏诗》选取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名文四篇,包括张中行、钱穆、施蛰存、王季思的论诗词鉴赏的文章。从大处着眼,揭示学习古典诗词的门径,指出文学与人生的互动关系,讲解各种诗词体式的欣赏方法。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古诗的高峰。唐代的中国是一个诗的世界,从北国边塞到南国水乡,从繁华的都市到僻静的乡村,到处都有诗人的吟唱;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老至白发老翁,幼至黄毛小儿,都有可能吟出动人的诗词;名山大川、农家田园、春花秋月、晨钟暮鼓、连天烽火、家国亲情,无一不是诗人吟咏的对象;唐代以前出现的一切诗歌形成,诸如乐府、古诗、律诗、绝句,五言、七言、杂言,在唐代诗人手中无一不被运用得自然和谐、得心应手。本书是中等以上文化程度读者适合的唐诗读本,是每个家庭都应该拥有一册的普及读物。为了方便读者,我们对《唐诗三百首》进行了逐篇的注解。在正文后面有作者介绍、题解、注释三个部分。后附有“《唐诗三百首》名言警句”(名言警句在正文中用着重号标出)。
《枣林诗文集》,明清之际谈迁撰。谈迁(一五九四——一六五七);字孺木,号观若,浙江海宁人,明末诸生,入清后以遗民终老。 谈迁自幼聪颖好学,“舞象,入学为弟子员”,后又受“廪饩高等”。但在明朝末年经世致用学术风气影响下,谈迁生精力搜讨撰术明代社会的治乱根源。他一生著述,除编年明史《国榷》外,还有方志《海昌外志》、笔记《枣林杂俎》、《枣林诗集》等。 谈氏家境清寒,交游不广,所有著作生前竟无一篇刊印,死后只有抄本流传。在传抄中难免钝误讹夺。更兼清代文网严密,学者为避清廷忌讳,抄写时改动部分字句,甚至抽弃部分篇章,亦势在难免,清代藏书家吴骞称其所得变迁诗集一册即非全豹,又称谈氏全集共十二卷。而今所见风家抄本,均为文四卷、诗一卷,与吴氏所称相差甚远,盖为谈迁全集之部分内容。
意大利著名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远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经典就是那些常读常新、能够不断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启示和震撼、能够伴随我们整个人生的伟大作品。经典,魅力无穷,力量巨大,它能够穿越历史的烟尘,在完全不同的时空里散发出令人炫目的光辉。 然而,经典在穿越不同历史阶段中,会遭遇一些批判,甚至冷遇,但经典的魅力并没有因为一度的蒙尘而减损分毫,反而在今天折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经典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的凝聚力,也是我们奋斗不息的内驱力。文化薪火的接力棒传递到我们这一代手里,任重而道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让我们在经典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