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共包含20篇,总计约500章。主要围绕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以及他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展开,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语注译》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儒藏》总编纂之一孙钦善先生所著,在历代《论语》研究的基础上,集合其多年讲授和研究《论语》的成果,对《论语》全书作了注释和今译。在注释方面,涵盖字词的语文解读、名物典制等内容考实以及义理辨析三个层次,同时注意用材料互证,特别是以《论语》前后互证的方法,求得三个层次的准确解释,阐明孔子的思想及有关文本的原意,一本书还原《论语》的真义。
调鼎集是清代中期的烹饪书,据手抄本整理出版。该书以扬州菜系为主,从日常小菜腌制到宫廷满汉全席,应有尽有。收荤素菜肴两千种、茶点果品一千类,将烹调、制作、摆设方法,分条一一讲析明白,实为我国古代烹饪艺术集大成的巨著。本书是原著的注译本,主要包括原文、注释、译文、延伸阅读、名家杂谈等几个版块,完美重现中国古代珍馐美味及烹制法则,直观解读物性为上、适口为珍的饮食艺术。
陆游从乾道六年(1170)闰五月起,由山阴出发,至十月底抵达夔州上任,途经二十余府州军,全程五千余里,历时一百五十七天。范成大自淳熙四年(1177)年五月由成都启程,至十月到达苏州,全程七千余里,用时八十九天。 二人皆以日记体,写下沿途风貌、人文、交游、古迹,和前人作品中相关的内容。各以目的地命名,陆游称《入蜀记》;而范成大归吴,取“门泊东吴万里船”之句,称“吴船录”。
无
《鬼谷子》 《鬼谷子》是人类文明 “轴心时代”产生的一部奇书,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哲学、政治学、军事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情报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部可以被广泛解读的著作。《鬼谷子》提出了“捭阖”、“反应”、“内揵”、“飞箝”、“忤合”、“揣摩”等游说和谋略的原则和技巧,对纵横家学说的理论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提供的智慧与谋略至今仍对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着指导意义。
《中华活页文选》分为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成人版四种版本。三个学生版聘请著名的中小学教育专家主持编写,突出思想性、实用性,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展知识面,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记忆,有直接帮助。既注重积极配合广大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又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适合学生阅读。
盛唐诗至为发达。盛唐诗人若高、岑,若李、杜,若王昌龄、王维,其尤著者也。无高、岑、二王,则李、杜无从见其博大,虽云光焰万丈,而不能不互有挹取,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错是已。相较而诵,则学者可以揣摩借鉴,得于心而应于手,实有助于今日诗歌之创作也。 本书以明活字本为底本,并据敦煌《唐诗选》残卷、《高适诗集》残卷、《文苑英华》、《全唐诗》等补遗校勘。书前有作者编撰的《高适年谱》。 本书是“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之一。高适的诗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社会和政治面貌。他较为关怀人民的生活,是一位出色的政治诗人和边塞诗人。本书以编年体的方式对高适的诗赋进行准确、详尽的注释,且繁体字体,竖式排版,让您重温古诗的古雅韵致。
《古籍整理识小录》,书名脱胎于清代王夫之《识小录》,从小问题见大章程。先是从经学到历史文献学展开总论,高屋建瓴;接着标点校勘、版本目录、考正三卷,拣择习见的经史文献中的上述课题,分而详述之,学养丰厚又不至曲高和寡,再加一章书评卷,可使初学者得以窥文献学之门径。
《版籍丛录》是孙壮在版刻学领域的代表性著作,此著体例系以抄纂排比文献资料为主,并标注出处;间下按语,并以“杂录”别之。本书今由叶新等整理出版,并附孙壮《永乐大典考》、黄节《版籍考》、毛锐子《孙伯恒传》,以及张元济《挽孙伯恒》组诗于后。
本书根据敦煌石窟中大量的形象资料,并结合历代诗词、史料以及考古发掘的图例考释,描述不同民族王妃、贵族妇女、侍从等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化妆技巧。敦煌妇女描柳眉、点红唇、涂红脂、抹额黄、贴花钿、饰面靥的特点,几乎集中了中国古代妇女的一切美容化妆风俗和手段,充分表现了敦煌历代千姿百态的女性美的艺术形象。壁画中的女性形象,显示了古代敦煌女性的精神面貌,在中国化妆目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仅见证了中国文化审美发展变化的轨迹,也是一部千年流行时尚的发展史。
琉球王国自明初和我国确立宗藩关系后,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产生不少汉文著作。但在近代以来,随着琉球王国的覆灭,当地历史文献屡遭劫灰,使得研究琉球文化面临许多困难。《琉球汉诗选》钩沉历史文献,编选15世纪以来的琉球汉诗,并附诗人小传,为学界和社会提供了珍贵而便利可读的文本,是一部既有诗歌艺术欣赏价值,又具文化传播研究价值和文献价值的著作。
中国文学中,《世说新语》无疑是古典精粹,其所蕴含的各类信息是了解魏晋生活日常与文化的重要线索。本书以《世说新语》为底本,从长物、饮食、民俗、礼仪、服饰、军政、官场等十个方面,展现魏晋时期的衣食住行、思想风尚、民俗生活、社会文化和政治景观,还原出一幅完整的魏晋社会生活图景,表现出魏晋时代的风华与气象,不失为一部“魏晋生活小百科”。
《西学启蒙》是光绪初年由时任清朝总税务司大臣的英国人赫德组织,总税务司司译艾约瑟执笔翻译的一套启蒙读物。该套书共有十六种,本丛书从中选取两种具有代表性且至今仍有一定借鉴意义的《西学略述》《富国养民策》作为附册,以为参考。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为了摸清楚历代学者对他研究的底细,近几年来,编者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较为广泛地浏览了中唐以后的诗文集、诗话、笔记、史书和类书,辑录成这本资料集。 本书收录的资料,包括从中唐迄“五四”一千一百余年间带有代表性的评述四百六十余家,辑录图书四百八十余种,按时代先后顺序排列。选择以对柳宗元的思想、诗文创作等进行评述的资料为主,也选录了一部分有关柳宗元的生平事迹及考辨其作品真为的较为重要的资料,属于作品字义疏证的资料,也酌予收录。 从本书收录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历代对柳宗元的研究从未间断,而宋代和清代研究者尤为众多,现在看到的一些较好的柳集笺注本和较有价值的评论,大多产生于这两个时代。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代山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人。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48),死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以后,究竟得年多少,还没有能够考证明白,但可以说,至少活了七十多岁。她父亲李格非,与廖正一、李禧、董荣,人称后四学士。她母亲王氏,也善于写文章。在家庭影响之下,李清照很早就有诗名,为晁补之所赏识。她在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青年时候就对金石研究有兴趣,后来成为有名的金石学家,对金石有深刻研究、渊博知识。他除了收藏金石以外,还喜欢收藏书籍、法书、名画。李清照与他志同道合,节衣缩食,帮助他从事收藏和研究。应该说赵明诚的成就得力于清照者不少。张端义就说:《金石录》一书,清照亦曾笔削其间。李清照四十六岁的时候,赵明诚死了。接着金兵侵入浙东、浙西,清照避难奔走,所有收藏的
他是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唐诗的发展变化,冲破了传统学术方法的某种狭隘性和封闭性。这是闻先生唐诗研究极可宝贵的思想遗产,是值得我们很好汲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