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词总集,成书于后蜀广政三年(940),有“词中离骚”之美誉。原集分为十卷,由后蜀人赵崇祚编辑,欧阳炯作序,共收录晚唐至五代时期温庭筠、韦庄、张泌、毛熙震等十八位词人的五百首词作,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诗词史上早期文人词作的意蕴主旨、体貌风格、审美取向和艺术成就。
《大学》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还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因而具有由“内圣”而“外王”的重要意义。《中庸》强调“诚”,把“诚”视作思想体系的超高范畴,将对“诚”的追求作为“人道”的准则,同时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与认知方法。
《书品(2013年第1辑·总第138辑)》主要内容包括:学林往事、穆克宏我与中华书局、评书论学、戴燕历久而弥新——读余冠英《诗经选》、孙昌武古籍注释中涉及佛教内容的问题——以《贯休歌诗系年笺注》为例、芦春艳《欧阳修诗编年笺注》读后、关尔佳简评*出版的《颛顼日历表》、林日波清代世家联姻之渊薮文学研究递进的基石——评《清代文学世家姻亲谱系》、胡瑜一部戏曲史的世纪沉浮——评《菊谱翻新调:百年前日本人眼中的中国戏曲》等。
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作品选注》(四卷本)是与高等院校面向21世纪教材《中国文学史》相配套的教材。选目充分考虑《中国文学史》重点讲授的作品,同时又充分考虑作为作品选教材所应具备的特点。在传授准确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术的规范性和启发性。 本书选目和体例精当、新颖,校勘和注释准确、简明,具有较强的资料性。编写时注意学术性和可读性并重,力求做到适用教学,有所创新。 对于每篇作品,录取原文均一一注明版本出处,然后再通过下设的“作者简介”、“题解”、“校注”、“集评”四个栏目分别进行诠释和点评。其中“作者简介”栏扼要叙述仕履及文学成就;“题解”栏重在说明社会背景、写作年代,以及与题旨相关的疑难问题;“校注”栏要求事义兼释,准确、晓畅,并能反映*学术研究成果;“集评”栏画龙点睛,以少
张利军编著的《甲骨文史话》分为九个部分,分别介绍甲骨文的发现、发掘的情况,分为非科学的乱掘与按照考古学科学方法的发掘两个阶段。书中介绍了甲骨文被发掘之后的资料整理与公布情况,包括对私人发掘甲骨的搜求和整理公布,对科学发掘所得甲骨的整理与公布。介绍了商周时人利用甲骨 的程序及甲骨文文例的发现与总结。重点介绍了甲骨文发现以来,学者对甲骨文分类与断代的标准的探讨,目的是为古史研究提供更加可靠的材料。了解和掌握甲骨文知识离不开各类工具书,《甲骨文史话》也重点介绍了甲骨文发现以来工具书的编纂情况。对甲骨文的研究历史也作了介绍。书中在前人时贤研究基础上,总结了甲骨文在研究中国古代史方面的重要史料价值。对未来甲骨文研究作了简单的展望。
《书品》是一本书评类刊物,它自创刊伊始,就一直在古籍学术领域里努力地耕耘着,为广大读者奉献了许多内容充实、质量上乘的文章佳作,获得了学术界的肯定,在海内外均有不俗的反响。一直以认真严谨的办刊思想和自身鲜明的特点与风格,汇聚了一批我国文史学界和出版业声名卓著的学者与编辑,诸如:杨伯峻、李学勤、裘锡圭、周一良、季羡林、罗继祖、张岱年和周振甫、赵守俨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一些研究者有时会对自己的成果作出“敝帚自珍式”的评述,有时还会有考察不密的论述。个别地方,作者失察,也会上文献研究者的当。一个一般学人也许难以察觉的例子是:著名目录学家沈津,曾经撰文介绍美国汉学家韩南赠给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的小说书目,说与《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进行比较,有26种未被该书著录。这数据就很不可靠。
南宋陆九渊,世称象山先生,他提出“心即理”之说,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心是专享的实在。《语录》二卷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特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国荣教授为本书撰写了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