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从古到今,许多文人政客都学习《通鉴》,从中得到益处。为了普及《通鉴》,使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能读懂,本书语译《通鉴》全书,采用原文与语译逐段对照的形式,即双页码为《通鉴》原文,单页码为语译。第一册开篇有 导论 ,介绍《资治通鉴》这部千古奇书的总体情况,以及这套编年史书的历史价值,有很强的延伸性阅读价值。第一册设总目,方便读者概览18册全貌。每一册前设有本册目录,方便读者索引。每卷前设大事提要,
自中西文明发生碰撞以来,百余年的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就无可避免地担负起双重使命。梳理和探究西方文明的根源及脉络,已成为我们理解并提升自身要义的借镜,整理和传承中国文明的传统,更是我们实现并弘扬自身价值的根本。此二者的交融,乃是塑造现代中国之精神品格的必由之路。世纪出版集团倾力编辑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之宗旨亦在于此。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包括“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典”、“大学经典”和“开放人文”等五个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厘清西方思想脉络,更新中国学术传统”,为“世纪文库”之编辑指针。文库分为中西两大系统。中学书系由清末民初开始,全面整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著作,以期为今人反思现代中国的社会精神处境铺建思考的进阶;西学书系旨在从西方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译介自古希腊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全书共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
邓占平主编的《顾氏画谱》,明代万历三十一年(1630年)刊本,所收录之作品,系顾炳摹仿历代名画家的绘画作品而成,故而又称《历代名公画谱》。 所收录的画家,从东晋的顾恺之迄明代唐寅等人,共计一百零六人。由于其原画多不存于世,因而顾炳所摹使其风神得以保留傅世。加之本书雕刻精美,已成为版画名作。此书系顾炳之子,顾三聘、顾三锡校刊。对于书内画作,顾炳均请文友为之题跋,内容多为原画作者小传及画作的临赏,一画一题,书法精美,交相辉映。书前有全天叙、朱之蕃二序,顾氏所撰谱例,详述内容和成书经过。
《浮生六记》以沈复夫妇生活为主线,记述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和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飘零他乡,悲切动人。 《浮生六记》以一人的亲身经历,见证了中国封建王朝 一个盛世“乾隆盛世”,从公元1763年沈复出生于苏州,到1808年他随清朝册封使出使琉球,其间乾隆盛世臻至 。乾隆皇帝巡游江南,屡次到达苏州,当时苏州是江南的 繁华地,自古以来文化昌盛,山水优美,园林众多,宋朝就有“天上天堂,地下苏杭”之誉,《红楼梦》里称赞姑苏阊门“ 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言不为过。 沈复又身属文明礼教
《春秋繁露》为汉代董仲舒所著的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内容为推崇公羊学,阐发“春秋大统一”之旨,杂糅儒家思想和五行学说,对自然和人事作各种牵强比附,建立“天人感应”论的神秘主义体系,其中包括“三纲”“五常”“三统”“性三品”学说,这一思想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本书是《春秋繁露》的注译版本,译文晓畅明白,重点和难点字词也加以精当的注释,基本扫清了读者阅读此书的障碍,为广大读者研习这一传统国学经典提供了便利。
庄子,战国时代宋国人。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 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春秋”一词本指史书,但《晏子春秋》却和《春秋》等不同,它的文学色彩 强,甚至有很多虚构的成分(比如书中所载孔子和晏子的几次交往),因此有人径直将其称为小说。总之,《晏子春秋》的文学性大大过于纪实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书塑造了生动鲜明的晏子形象,并表现了晏子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在缺乏 多文献支持的情况下,《晏子春秋》仍然是 我们了解晏子 重要的一部文献。
《鸣原堂论文》是曾国藩为了教弟弟曾国荃写奏折,特地精选17篇古代名奏折,逐篇评点而编成的一本书,从中既可以学习曾国藩的文章作法,也可窥见其为政思想。曾国藩一生治学笃守程、朱,故不仅以理学治军,且孜孜于义理、考据、辞章、经济之学的研讨与实战,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此次出版的《鸣原堂论文》,全书由导读、正文、翻译、注释等组成,全书内文版式疏朗,设计大方,对读者了解曾国藩的文章之道,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吴骚》前三集为张楚叔所编,主要选录当时以昆腔演唱的南曲。初集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梓行后,“纸贵洛阳”,于是又有二集和三集的编印。 命名“吴骚”,是以昆曲上承楚骚的意思。后来楚叔又和从弟旭初一起,在这三部曲选中细加挑选,“去泛滥,近补新声”,成《吴骚合编》,计4卷。共收套数200多篇,小令40多首,除11套北曲外,余均为南曲。编选的标准,反映了昆曲流行后,明代散曲崇尚艳词、音律的风气,以审调谐声、合谱依韵为主,专录幽期欢会、惜别伤离的丽情之作。入选作品以梁辰鱼、陈铎、王骥德、沈、沈仕等人的为多,按宫调排列次序,曲文分别正衬。各曲后面常有编者评语,以及引用冯梦龙、凌初、沈自晋等人的评语。辨订牌调,校正板式,比一般选本精密。卷首有曲论一篇,分“填词训”“作家偶评”、“曲谱辩”、“情
一、《世说新语》流传的版本很多,主要有影印南宋绍兴八年董刻本,明嘉靖袁耿嘉趣堂翻刻南宋陆游刻本,清道光周氏纷欣阁重刻袁本,清王先谦据纷欣阁本校订重刊本。二、《世说新语译注》包括三部分内容,原文点校、译文和注释,三、《世说新语》菜36篇,本书对每篇的基本内容做了简要介绍和分析,可称题解,置于篇首,仅作参考。四、刘孝标注重点在于搜罗事实以增补正文,而不在训解文字。五、本书译文力求准确通畅。六、本书在校勘,注释和翻译中,借鉴和吸收了前人与时贤的研究成果,除重要的见解外,一般不引证原文资料,不特别注明依据,出处。七、为了便于查找书中人物,书后附《世说新语》人名索引。
吴绛雪,本名吴宗爱,后人著述中多称“徐烈妇”。生活在清初顺康年间。《清史稿?列传二九七 列女》中,记载了她的事迹,是一位才女、烈女、美人,殁年仅二十五岁。道光年间吴廷康、黄燮清、俞樾等人对她大力褒奖,吹捧题咏,并以其生平创作了一些文学作品。本书收录吴绛雪诗稿二卷,同心栀子图一卷,以她的事迹为题材的传奇《桃溪雪》和弹词《同心栀》,及朝廷旌表之后徐氏祖祠为她建立的独立祠堂的规章管理制度。以及相关序跋题咏、白话文小说等。
本书是关于清末藏书家丁氏八千卷楼的专题研究。八千卷楼主人丁氏的代表人物为丁申、丁丙兄弟,与常熟铁琴铜剑楼瞿氏、聊城海源阁杨氏、湖州皕宋楼陆氏,并称“清末藏书家”,在藏书史上地位显赫。本书深入考述八千卷楼与书相关的史事,包括丁氏访书、藏书、著书、编书、刻书经过,以及八千卷楼藏书聚散、丁氏与同时代学人的交游,等等。 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八千卷楼藏书史考”,聚焦嘉道咸之间与同光间丁氏搜集藏书—损毁—再搜集—分售江南图书馆的过程,以求从纵向维度勾勒出丁氏藏书聚散的大体面貌;同时从横向维度考述丁氏与同时代学人之间以搜访、通假、传抄书籍为中心的交游事迹。中编“丁氏著述新证”,重点探讨《善本书室藏书志》《八千卷楼书目》及《武林藏书录》等三种丁氏著作的体例与内容特点,还原其编撰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