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领域第一部研究生综合教材。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介绍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的相关专业知识及研究方法。包括古文字考释、古文字与上古音、古文字与古汉语词汇、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整理、古文字工具书与数字化资源等五大专题;下编大致按书写载体和时代分类,每一类选取若干原始材料进行读解,涉及商周甲骨文、商周金文、战国简帛、秦汉简帛、战国秦汉金文、玺印封泥陶文及其他文字等。本书适合中等以上文化程度、对古文字已有初步了解并有学习意愿的读者,包括文史哲专业本科生、硕士生,本学科拟考研的学生,书法爱好者等。
《安士全书》系清朝周安士居士所著,中国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称其为 善世奇书 ,将其列入苏州弘化社常备流通书籍,并且是印光大师倡印的D一部书,发行后广受各路名人追崇,流通达数百万册。 全书共分四部,即《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万善先资》《欲海回狂》《西归直指》。 厚重的60万字,汇集了儒释道三教典籍精华和诸多历史故事,深刻诠释了中国儒释道三家文化。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为一体,雅俗共赏,启迪智慧,有益于劝人为善、济世救人、净化心灵、消除烦恼、大彻大悟。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代最杰出的散文大家,被后世尊为 唐宋八大家 之首,有 文章巨公 百代文宗 之称。后人将他和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合称 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轼则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 本书是韩诗诗文的总集,按体裁对其作品进行整理,包括古诗、律诗、杂著、书、序、碑志表状等,并且对诗文进行了准确、流畅的白话翻译。
天文学是中国古代 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农、医、天、算)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献史料和 的成就。我国古代正史系统“二十四史”中,从《史记》开始就有天文学专志,即《天官书》,以后相沿成例,除了因史料和社会问题少数几代史书没有天文志,有十七部断代史列有天文学方面的专志。这些天文学史料除了比较详细地记载历代的日月五星、彗星、新星及其它恒星与行星等天象,形成以历法、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而富有特色的天文学体系(统称历象之学),在中国历 还有其特殊使命,即在政治、军事、礼仪系统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统领下,历象之学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传统天文学不仅是现代天文学的基础,也与各朝历史紧密相关、难以分割。 有鉴于此,以及鉴于目前天文学系统史料
本书是对敦煌草书写卷《法华玄赞》卷五进行释录、校勘。《法华玄赞》由窥基撰写,从法相唯识学立场解释《法华经》。文中主要援引世亲所作《法华论》,此外还引用《瑜伽论》、《摄大乘论》、《辨中边论》、《大智度论》等唯识学论著,并广泛征引《大般若经》、《华严经》等经书。在注解时并征引《说文》、《切韵》、《玉篇》等唐前字书,对汉译佛典的世俗名物加以辨析和解说。本书释录以故宫博物院藏新137368为底本,参校以《大正藏》;录文以原卷校正后的文字为准,并对原卷仍存的错讹衍脱等情况加以校勘;综述部分介绍了写卷内容的作者、结构等相关信息,并分析了写本的书法特征。
《幼儿大字中华经典诵读教材》中的一种,采用简体、横排、特大字、注音的形式,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的幼儿大字经典教材。经文采用善本,反复校对,标点、注音参考学者注疏,力求准确无误。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但其内容又不仅限于医学,而与中国古代的哲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是一部关于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著作。在现代学术分类的视野下,医学作为以治疗疾病,维护人体健康
本书主要是对敦煌草书写卷《法华玄赞》卷二及卷五进行释录、校勘。卷二解释《法华经 序品》的后半部分,卷五解释《法华经 譬喻品》的前半部分。卷二以故宫博物院藏新138065、上博12为底本,参校以国图14564,及《大正藏》录文;卷五以故宫博物院藏新137368为底本,参校以《大正藏》。其中,故宫博物院藏新138065是次被发现是卷二抄本,并首次与上博12得以缀合。书中录文以原卷校正后的文字为准,并对原卷仍存的错讹衍脱等情况加以校勘;综述部分介绍了写卷内容的作者、结构等相关信息,并分析了三个写本的书法特征。
本书主要是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5811、1213号写本进行释校。这两个写本都是唐代写本,都是首尾残缺,难以确定卷题。根据写本内容,可推测出与窥基《法华玄赞》相关。尤其是BD5811号与《法华玄赞》的撰写格式很相近,是对《法华玄赞》的抄写与再解释。两件写本都不见于传世典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本次校释以原卷校正后的文字为准,并对原卷仍存的错讹衍脱等情况加以校勘。由于是首次释录,并无传世文献可作参考,校勘主要是对文中引用的传世佛教文献进行他校,或者理校。录文综述部分介绍了写卷内容的作者、结构等相关信息,并分析了两个写本的书法特征。
本册主要是对天津博物馆所藏津艺304号写本进行释校,是对这件写卷的首次释校,具有重要的文献整理意义。这件唐代写本,首尾残缺,难以确定卷题。以往的著录信息根据写本内容泛称为 法华经义疏 。这次校释考订出此卷是对隋代吉藏《法华义疏》的抄写,属于三论宗的文献。写卷保存下来的内容对应于《法华义疏》卷三下部及卷四上部,大致是对《法华经》卷一方便品第二所作的逐句逐段注释。不过津艺304不是对《法华义疏》的简单摘抄,而是有详有略,部分文字还是《法华义疏》所没有的,不见于传世典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本次校释以原卷校正后的文字为准,对残损字尽可能予以补录,并对原卷仍存的错讹衍脱等情况加以校勘。由于是首次释录,并无传世文献可作参考,校勘主要是根据吉藏《法华义疏》或文中引用的传世佛教文献进行他校。录文综
郝敬《孟子说解》是明中后期孟学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在明代孟学研究中独树一帜。在这部书中,郝敬遍引群经对《孟子》的文本进行了逐一的说解,既注重训诂,又注重解说义理。虽然不免带有明代学者说经好议论的特色,但其对经文的训诂则多有发明,并不堕入以空言说经的歧路。郝敬面对明前期孟学研究难以突破朱熹《孟子集注》范围、后又深受阳明心学牢笼的困境,对所处时代孟学研究多有反省,反拨学者自由解经的风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明末清初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对 《孟子说解》的整理,将使学界能够 为贯通地看待明清学术,对明代思想史达成 准确的认识。
本书主要是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BD14710写本进行释录、校勘,首尾全,存1008行(不含空行),前有藏家题跋。本件敦煌遗书为卷轴装,现存国家图书馆,长1755.8厘米,唐代写本。薄皮纸所抄。尾全,有尾题,通卷章草。敦煌遗书中章草写本为数不多,本件卷帙巨大,且可以作为唐代章草的代表性作品,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本书录文以原卷校正后的文字为准,并对原卷仍存的错讹衍脱等情况加以校勘,以《大正藏》所录《法华玄赞》为校本。综述部分则介绍了写卷内容的作者、结构等相关信息,并分析了BD14710写本的书法特征。
《九部经解》,郝敬撰,全书一百七十五卷(正文一百六十六卷、卷首九卷),为对儒家九经的系统完整的解读,分为《 正解》二十卷、《尚书辨解》十卷、《毛诗原解》三十六卷、《周礼完解》十二卷、《仪礼节解》十七卷、《礼记通解》二十二卷、《春秋直解》十五卷、《孟子说解》十四卷、《论语详解》二十卷。 《论语详解》为《九部经解》之一,本书包括《论语详解》二十卷,《先圣遗事》一卷,《读论语》一卷。在注释编排上,郝敬重视词义的解释、名实的考证,不以阐释旧注为主,融注释、考据、义理阐发为一体;在思想旨趣上,主张回归经典,以孔子思想为宗旨,打破程朱等人经注的窠臼。 此次整理以《续修四库全书》所收录的早印本为底本,以日本国会图书馆所藏后印本为对校本,力求为学界提供标点准确、校勘精审的 读本。
《敦煌草书写本识萃》系2018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是从敦煌写卷200多件草书写本中选取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者,分原卷原色图片、释读与校勘、研究综述三大部分,统一体例加以释录。本书主要是对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伯希和二〇六三号写本进行释录、校勘,全卷共保存九百五十四行,二万〇七百余字。本书以伯希和二〇六三号写本为底本,以武邑尚邦、沈剑英的释录为校本;录文以原卷校正后的文字为准,并对原卷仍存的错讹衍脱等情况加以校勘;综述部分则介绍了写卷内容的作者、结构等相关信息,并分析了伯二〇六三号写本的书法特征。
白话诗人王梵志,至今仍是中国文学 的一个谜。野史说他生于林檎树中,多少带有些神话的色彩。而他的诗作,甚至同是 诗,也呈现出思想驳杂的倾向。 学者项楚先生在通观敦煌文献中以及各种笔记小说中现存的王梵志诗的基础上,考定王诗 非一人一时之作,在缜密详博的词义注释之后又在按语以及前言、附录中对各个王诗可能产生时代段的诗作进行了细致的厘定,分析出了一些王诗背后存在的可能的隐身作者,为进一步研究开辟了方向,奠定了基调。
本书主要是对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伯希和二二五八号写本进行释录、校勘,全卷共保存一千五百多行,是目前所见敦煌草书写本中行数多的卷子。原卷内容总共分为两部分,部分是行至第七十八行,对唐代普光撰写的《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内容进行再注解;第二部分是第七十八行千五百三十三行,是对唐代圆测撰写的《解深密经疏》部分内容再注解。本书录文以原卷校正后的文字为准,并对原卷仍存的错讹衍脱等情况加以校勘;综述部分则介绍了写卷内容的作者、结构等相关信息,并分析了伯希和二二五八号写本的书法特征。
《道德经》为春秋时老子所作,是道家开山立派的经典,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道德经》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更指出了处世的方略。《道德经问道心得》作者酷爱生命哲学,尤其对《道德经》有着独到的心解,把《道德经》视为人类生命路线的导航,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柢。《道德经问道心得》收录了《道德经》的原著实录,作者通过对原文进行逐一解读、说文释义,每一章都有大量历史案例作为对原文思想的注解,做到了既有学术性,又有普及性,还逐章对相应的经典思想进行了活学活用。阅读《道德经问道心得》,能更深刻地认识《道德经》中所蕴涵的思想,《道德经问道心得》更是现代人修身处事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