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画像传》由清代丁善长绘。全书共四册,收传说中神仙及明以前历代佛道、圣贤、文臣、武将、异士、女子等人物,包含:魁星、虞帝大舜、东方朔、释迦牟尼佛、荆轲、汉高祖、王昭君、岳忠武王、彭有谟等等。丁氏聘请潍县著名书法家王寿伟为每一幅画像撰写略传,为使后人读之,得知历代有此名人,逐篇用不同字体写成。渔樵山人说 此书一出,必传之于海内,而芥子园、晚笑堂不得专美于前矣 。此为清光绪二十二年刊本,板图刻画精美。
《三国画像》不分卷,清潘锦绘,秦祖永鉴定,冯廉校刻。清光绪七年(1881)桐荫馆刊本。是以小说为内容镌刻的木版画集。原书二册,所绘人物自汉献帝至孙翊之妻,包含董卓、吕布、貂蝉等耳熟能详的人物,凡一百一十九人。上册为汉人物图五十九幅,下册为魏、晋、吴人物图六十幅,其中魏人物图三十三幅,晋人物图四幅,吴人物图二十三幅。画像或立或站、执笔提写、骑马奔驰、仰天默念、拉弓射箭、拔剑起舞、遮面哭泣者栩栩如生,每图右上题该人物姓名,部分画像由二人组成,版面丰满灵动。潘锦在卷末题: 此稿自春历夏而秋,每人皆数易稿而成,如用之,须择好手镌刻,庶无遗憾。同治十年岁次辛未锡山潘锦昼堂摹。 可见此画像为精工细镌,晚清小说木刻版画中的精品之作。
《雪窗谭异》四十种,其内容为各类志怪故事,兼收笔记及晚明清言小品数种。书前有目录,除第一卷外,其余十七卷目录下均注明出某书,如目录卷二下注 出桂苑 ,卷三下注 出语怪 等。然其书内文中并无分卷信息,每种子目均另起页码。从内文来看,这并非是一种名为《雪窗谭异》的书,而是一部收录各类志怪笔记及清言小品的小丛书,考其原因,大概是书坊为了汇印,急于成书,未仔细详察所致,客观上保存了晚明志怪类小说流传的一个剪影,保存了不少明人所撰小型志怪笔记,颇具文献价值。此为明末(何衙藏板)刊本。
《紫钗记》系明代戏剧家汤显祖 临川四梦 之一,取材于唐代蒋防的《霍小玉传》。其主要情节为:才子李益元宵夜赏灯,遇才貌俱佳的霍小玉,两人一见倾心,随后以小玉误挂梅树梢上的紫钗为信物,喜结良缘。不久李益高中状元,但因得罪欲招其为婿的卢太尉,被派往玉门关外任参军。李益与小玉灞桥伤别。后卢太尉又改李益任孟门参军,更在还朝后将李益软禁在卢府。小玉不明就里,痛恨李益负心。黄衫客慷慨相助,使两人重逢。于是真相大白,连理重谐。该剧热情讴歌了爱情的真挚与执着,深刻揭露了强权的腐败与丑恶。此本为明万历时期刊本,其中木刻版画为明代版画的精品。
《古代版刻关圣帝君圣迹图》选编于清《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全集》一书,《古代版刻关圣帝君圣迹图》由清康熙三十一年一二八九三一卢湛汇辑,初刻于康熙三十二年,至民国又有不同时期的多种刻本。图中五十多幅木刻版画叙述了关羽的生平事迹,情节丰富、故事连贯、人物生动、构图多变,可谓是一部精彩的黑白连环画,始刻者元人胡琦。
本书系《明代历科状元策汇编》的后续之作,一遵前书的初衷及体例,将有清一代状元殿试对策汇为一编(本书所及仅限文科,武科不在讨论之列),清代共有状元112位(不含2位满族状元),本书共汇收110状元殿试卷(只缺康熙二十一年及咸丰六年两科。康熙二十一年未刻《登科录》,故该科早已失传,清人有记载),为历来最全的清代状元策汇编。作者充分利用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所藏清代《登科录》,以之作为底本,纠正了坊间所刻《状元策》的诸多讹误,能够起到正本清源之效。并加以精校精对,意在为相关领域的爱好者及研究者,提供可资征信的原始文献,省却四处找寻之苦,并冀以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
《读画斋偶辑》主要辑刻国初名士画像及题跋,画像来自乾嘉名人鲍廷博、金鄂岩二氏购得十一幅名士画像,每幅画像均纪录像主一段心曲,像主率皆康熙名流,画家尽皆当时名手,横跨近半世纪的十一幅画像,具体而微地廓描一代画像风潮。大量题咏更将画像带向一个公众的话语空间,播染而成文人集体的记忆。顾修辑刻十一幅画像,涉及休闲行乐与扮装表演的嬉游意蕴,亦饱含 悦目 与 扮装 两重特性,诸家题咏,见证像主交游之幅度,不失为记录当时生活的重要文献资料。
这是 学人书影 系列第四集。从事文史研究的学人,不能缺少版本目录学这把钥匙。辛德勇教授从自己的藏书中,选编出一册清代刻本集部书籍的书影,并对每一部书的版本做了说明。这些旧刻本古籍,与他的读书与研究密不可分。编选出版此系列书影,既是与同道学人交流文史研究的基本观念和方法,也有助于清代版本学研究的走向深入,以揭示版刻特征变化背后的历史文化脉动。
《水浒全图》,清光绪六至八年(1880-1882)粤东臧修堂刊,为晚清小说版画之珍品。绘画者一般认为是明初画家杜堇。《水浒全图》按小说中的人物一百零八位,一图二人,绘图五十四幅,人物描摹细致传神,线条挺劲秀畅,并点缀树石、云水、庭院,画面饱满,情景交融,引人入胜,完美地体现了杜堇白描人物画的风格特点。
《三国画像》所绘三国人物分汉、魏(附晋)、吴三部分。人物图案描摹传神,线条流畅,刚柔相济,气脉连通。书尾有“顺德冯廉波刻”字样。此书为晚清刻本。
南宋郑樵的《七音略》是早期等韵学著作之一,是研究传统音系理论及中近古语音史的重要材料。安徽大学文学院杨军教授曾对此书进行过整理研究,其成果就是《七音略校注》(上 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作者搜集了多种版本价值极高的《七音略》及《韵镜》的日本古写本、刻本,在此基础上比勘诸本并求证于韵书、字书,区别正俗、辨析错讹,定各韵 图列字之是非,并在此过程中揭示出了早期切韵图是 层累地造成的 这一真相。 此书是一部材料丰富、考证谨严又不乏创见的校注之作。此次出版的《七音略校笺》就是在《七音略校注》的基础上修订增补的新整理本。此次新版不仅在内容上进行了修订 增补,正文也改为一图一注的形式,方便读者使用;书末还附录了一种重要的《七音略》版本,全彩影印,图文并茂。新版收入《宋元切韵学文献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