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选底本为上海图书馆所藏宋刻本,全书十五卷,是《嘉祐集》*存世的宋刻本,高十五点二厘米,宽十点五厘米,每半叶十四行,行二十五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钤有 尺月楼 汉卿珍藏 镜汀 澂印 徐健菴 乾学 、 丕烈 荛夫 汪士钟印 阆源真赏 松年 隺侪读过 昌遂 等印,曾经清徐乾学、黄丕烈、汪士钟、于昌遂等人递藏,有黄丕烈、乔松年跋。
《尚书》是先秦时期的一部经典作品,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主要记录当时的帝王言论、政治制度及重大的历史事件。由于《尚书》文字佶屈聱牙,非常难懂,所以,自汉代时,便不乏学者为之作注。在历代数量繁多的注本中,南宋学者蔡沉所作《书集传》是其中的一部代表作,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书集传》,又名《书经集传》、《书经集注》,《书蔡传》,共六卷。蔡沉为朱熹晚年高足,《书集传》的写作,就是在朱熹授意、在朱熹未完稿基础上完成的,可以说,《书集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朱熹在研治《尚书》方面的心得体会。此次整理,以宋淳祐十年上饶郡学吕遇龙刻本为底本,以元德兴堂刻本、南涧书堂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并参校以元儒陈栎《书集传纂疏》与清官修《书经传说汇纂》。
是书凡二十篇,述立身治家之法,辨证时俗之谬,以训子孙。成书于隋开皇间。《隋书 经籍志》不著录,《唐书 艺文志》《宋史 艺文志》俱作七卷。宋淳熙中,沈揆曾取故参知政事谢公所校五代和凝本,与闽、蜀二本互为参校,刻于台州,称为善本。今据上海图书馆所藏元重刻宋淳熙台州本影印出版。是本卷首及尾皆有 省斋 二字、 共山书院 四字图章,又钤有 同爱堂刘氏珍臧图书记 安昌镏烳 孙氏伯渊 粮驿守巡监五官之印 嘉石轩臧書 臣文琛印 厚斋 汪士锺印 民部尚书郎 平江汪宪奎秋浦印记 潘祖荫臧书记 等印。原系毛氏汲古阁故物,后经清人何焯、孙星衍、黄丕烈、汪文琛、汪士锺、汪宪奎、潘祖荫递藏,载於《百宋一廛书录》《艺芸精舍宋元书目》《滂喜斋藏书記记》中。
本书是今存很完整的早期词家作品xuan集 共收晚唐五代自温庭筠至李珣十八家作品五百首 按人分编 每卷五十首。作品xuan择精谨 版本传承有绪 文本可靠 唐五代有名文人墨客所撰曲子词诸多名作 有赖此书历代传刻 绵延一线 得以流传后世。'四库全书总目'该书提要谓: 诗余体变自唐 而盛行于五代。自宋以后 体制益繁 xuan录益众。而溯源星宿 当以此集为很古。唐末名家词曲 俱赖以仅存。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之为 近世倚声填词之祖 可谓定评。早期词xuan相传有'尊前集' 近年又有敦煌写本'云谣集'面世 然二书编纂无考 身世不明 版本不精 影响式微 难以与有宋刻完本传世的'花间集'媲美。
《五代两宋监本考》3卷,上卷考五代监本 九经 种数、刊刻次序、书人、行款等,中卷考110余种北宋监本四部书籍名目、刊刻情形,下卷考近70种南宋监本来源及版片流转。《两浙古刊本考》2卷,是王氏应沈曾植之请为《浙江通志》而作。卷上考宋元时期杭州府刊版,卷下考宋元时期两浙其他地区刊版,以文献记载结合传世宋本,考证各书刊刻地、刊刻者、行款,兼及版片流转及版亡时间等。今据民国《王忠慤公遗书》本影印,供读者参考。
《风俗通义》,东汉应劭撰。汉唐书籍中,应劭《风俗通》与洼丹《易通论》(世称《洼君通》)、班固《白虎通》、唐刘知几《史通》、韩滉《春秋通》(又称《春秋通例》)并称 五通 ,而《风俗通》与《白虎通》*为流行。此本为上海图书馆藏元大德九年无锡州学刻本,凡十卷,前有应劭《风俗通义序》《风俗通目録》。应序首页版心下,镌 翁子和刊 。目録有目名、无卷名。正文又作 风俗通义 ,后为卷名、卷数,如 风俗通义皇霸卷一 。卷内钤 子清真赏 复庐浏览所及 结一庐 等三十余印记,可知曾经明清两代藏书家递藏。封面虽题 宋板风俗通 ,实为元本。
《善本书所见录》著录曾经罗振常目验过的近六百种善本书,计宋刻本79种,元刻本121种,明刻本220种,清刻本47种,稿本14种,抄本99种,校本7种,活字本6种,和刻本3种。 本次整理,是以绍兴天泉山房所藏《善本书所见录》誊抄稿本6册为底本,遵原有分册,新整理稿分经、史、子、集、总集五卷,将原末册题“善本书题跋”12篇,编为“善本书所见录补”,置于前五卷之后。又经整理者历年收集辑存罗氏书跋26篇,增补了《善本书所见录》和《天一阁藏书经见录》之阙。
《马叙伦全集:石屋余渖 书屋续渖》收入两种著作,即《石屋余渖》和《石屋续渖》。两书为掌故类笔记,记载了马叙伦先生耳闻目睹的晚清民国掌故,颇具史料价值。两书收入民国丛书,后又有上海书店单行本。此次排印,根据上海书店单行本整理,并参校民国丛书本。
域外地理著作。清 林则徐 主持编译。一卷。清道光十九年( 1839) 林则徐 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广州,在广东查禁鸦片时,为了解西方情况,组织幕僚翻译英人慕瑞《世界地理大全》,《四洲志》便是林氏组织幕僚将此书全文译出,并加工润色而成。译作简述世界五大洲三十多国的地理分布及历史政情,是当时中国*部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在近代史上具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巴黎茶花女遗事》是我国*部被翻译过来的外国小说。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大体上与小仲马着的《茶花女》的内容相同。作品的内容主要讲述了 19世纪40年代巴黎资本主义社会里一对恋人 马克和亚猛的爱情悲剧。林译本自从问世之后就很受欢迎 中国人所未见,不胫走万本 ,一时出现 洛阳纸贵 的盛况,严复也曾盛赞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此书曾深深影响了鲁迅和许寿裳等人,对中国的新文学发展有特殊意义。
《黑奴吁天录》即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林纾译此书时,正值光绪辛丑年( 1901年, 辛丑条约 签订之年),译者 触黄种之将亡,因而愈生其悲怀 ,所作序及跋也是有感而发,以期以《黑奴吁天录》一书, 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 。《黑奴吁天录》根据美国作家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而成。该作品的主题思想就是呼唤中国人民警醒起来,为祖国的独立、自由、平等而奋斗。
《水浒全图》为《水浒》版画中之珍品,是书内收水浒人物108位,选择名工钩摹刊印。人物图案描摹传神,线条精美生动,刀刻细劲轻利,刚柔相济,繁简得宜,气脉通连,图中形象各具神态。此书影响甚大,近现代以来日本多位画家绘画水浒人物,多受此书影响。
一部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著作,全书分为十六章,前有王国维《序》,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宋金元戏曲的渊源、流变、体制、作家、作品等有关问题,对宋以前、元以后的情况以及元代的南戏也附作介绍,是较系统研究戏曲发展史的论著。
严复( 1854-1921年),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新法家、翻译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 先进的中国人 之一。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穆勒名学》、《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等著作,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世纪*重要启蒙译著。
英国学者甄克思于 1900 年出版的《政治史》( A History of Politics ),严复首次把 totem 一词译成 图腾 ,从此成为中国学术界的通用译名。此书讲的是政治进化史。甄克思和严复都认为,在宗法社会和国家社会(即军国社会)之间存在着一个 拂特之制 ( feudelism ,今译封建制度)的时期。甄克思在这本书中,用历史发展阶段的观点,把历史描绘成从图腾社会向宗法社会、再向军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他认为,在军国社会里,个人是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人民是平等的;而在宗法社会中,社会细胞由家族构成,个人归各自的宗族统辖,并受到祖法的约束,没有自由。受到甄克思这种进化史观的影响,严复认为当时的中国终于进入军国社会阶段,属于七分宗法、三分军国性质的国家。
许嘉璐主编的《石屋余渖石屋续渖(精)》为《马叙伦全集》的一册,收入两种著作,即《石屋余渖》和《石屋续渖》。两书为掌故类笔记,记载了马叙伦先生耳闻目睹的晚清民国掌故,颇具史料价值。两书收入民国丛书,后又有上海书店单行本。此次排印,根据上海书店单行本整理,并参校民国丛书本。
《劝学篇》,张之洞著于光绪二十四年 ( 1898 ) ,并于同年发表。《劝学篇》 的 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 明纲 ,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 并一再 强调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一主张 。
《仁学》上卷,先是宣扬仁以通为*义,破人我界,破名教,是宣扬平等。其次讲仁的不生不灭,破生死界,破对待,破亲疏分别,提倡兼爱,是宣扬博爱。其三是宣扬维新,强调革新,崇奢黜俭,要求动反对静,宣扬资产阶级的观点。其四部分反对封建伦常,要破除封建等级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民主。 《仁学》下卷先是批封建专制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其次批三纲的罪恶,宣扬科学民主,这两部分是宣扬资产阶级民主。其三是提出以心力挽劫运,是唯心的空想,但这里要求破除我执,打破人我的界限,具有平等思想。其四讲进入大同,是唯心的,但含有人人得自由的思想。
全书从教育萌芽论述始,到清末中国教育,对各个朝代、各个历史时期教育制度的沿革、重要的文教政策、学校办学体制的演变,以及重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等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或评述。
作者夙有改良风俗之志,认为要理解并改良当时的风俗,不可不先述古俗。书中将黄帝以前至明朝的历史,分为浑朴、驳杂、浮靡、由浮靡而趋敦朴四个时代,希望通过分析总结古俗, 正风俗以正人心,或亦保存国粹者之所许也 。《 中国风俗史 》初版于 1911年,是中国社会史*部专著,具有开拓之功,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道肯集,鸠摩罗什译的《三十二篆体金刚经》是 佛教大乘般若类的重要经典。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将《 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分。集的三十二体分别是玉筯篆 、奇字、大篆、小篆、上方大篆、坟书、穗书、倒薤 篆、柳叶篆、芝英篆、转宿篆、垂露篆、垂云篆、碧 落篆、龙爪篆、鸟迹书、雕虫篆、科斗书、鸟篆、鹄 头书、麟书、鸾凤书、龟书、龙书、剪刀篆、缨络篆 、悬针篆、飞白书、殳篆、金错书、刻符篆、钟鼎篆 ,每一体写《金刚经》一分,用楷书对照。在使用每 一种篆体字前,都有一个简要说明。此经艺术性*大 于科学性。此次出版,以明万历三十九年本为底本影 印。
郭嵩焘著,据清光绪十六年思贤讲舍刊本影印。 《大学章句质疑》,一卷,前有王先谦《后序》,郭嵩焘《序》,郭嵩焘以案语的形式对朱注提出了三十余处质疑。《中庸章句质疑》,二卷,前有王先谦《序》,郭嵩焘《序》,提出了百余处的质疑。《大学章句质疑》《中庸章句质疑》立足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通过对朱注的考证、补注、修正,形成具有特色的理论 , 郭嵩焘对《中庸》《大学》中的一系列概念作出了新的阐释。
本书据清光绪丙午年刊本影印,为晚清经学家皮锡瑞所著。本书是皮锡瑞较有影响的经学著作之一,也是中国*部经学史,被学者视为研究经学的重要参考书。作者在经学传统研究的基础上,从经学的开辟、流传、昌明、极盛、中衰、分立、统一、变古、积衰、复盛的发展演变,系统地整理、介绍了经学的历史。在分论各时段的经学发展时,还将该时期的制度、重要经学家、每一经典在这一时期的训释大略及其新特点一一列举,有助于读者了解经学史的大势与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