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专门分析殷墟甲骨文构形及其形义关系的实用型字典。所收录的甲骨文全是已释字,即已经识读的甲骨文字。本字典所收字头是在《甲骨文字新编》(线装书局,2017年6月出版)一书的基础上略加增删而来,共收甲骨文已释字一千八百多个,另有重出字头三百多个。全书分栏排列字头、读音、字形、解形、释义。字头按汉语拼音音序编排,字头后列出相关具有代表性的甲骨文字形并保留甲骨文字形的出处,甲骨文字形按时间和演变顺序排列。对甲骨文字形做简洁的解形释义,分析其构形及形义关系。正文前有音序和笔画索引,便于查检。
《甲骨文字典》是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20世纪甲骨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甲骨文字典》(横排本基于原版,在已识甲骨字形前增加了对应的楷体字,并对已发现的文字、标点符号硬伤以及个别不统一之处进行了修改,还将原书各卷 补遗 内容插入对应正文,根据新的规范标准重新制作了笔画索引,是一部内容丰富、查检方便的甲骨文工具书。
本书系统地汇集了战国秦汉简牍帛书中的通假字材料,便于读者全面了解和查检,并从文字学和音韵学的角度对通假字所反映的上古语音现象进行分析,对出土的战国秦汉简牍帛书中的通假字作分类研究,是一部全面反映战国秦汉简牍帛书通假字的工具书。
《甲骨文字典》是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20世纪甲骨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甲骨文字典》(横排本基于原版,在已识甲骨字形前增加了对应的楷体字,并对已发现的文字、标点符号硬伤以及个别不统一之处进行了修改,还将原书各卷“补遗”内容插入对应正文,根据新的规范标准重新制作了笔画索引,是一部内容丰富、查检方便的甲骨文工具书。
建阳刻本自宋代流播海外,对周边地区尤其是日本、朝鲜、越南影响甚巨,和刻本、朝鲜本、安南本与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本书是以和刻本汉籍为考察对象,编纂而成的日本翻刻建阳刻本汉籍之专门性图录。共收集和刻汉籍78种(另附录抄本7种),并加以考释,一一揭示其与建阳刻本之间的关系,以助益建阳刻书研究、中国雕版印刷史研究及中日书籍交流史研究。
在中国刻书史上,山西一直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存在,可以说,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山西刻书都有它值得称道的地方。本书主要以唐末、五代、宋初至1912年之前的山西刻书(包括同一时期的稿抄本、活字本等)为研究内容,尤其突出金元时期的 平水本 和明代的晋藩刻书,并关注古代山西的其他刻书,从而全面梳理并展示古代山西刻书的全貌。全书分为四编,依次为宋辽金元编、明代编、清代编、方志编,每编又以地域进行细分。内容除书名外,还记录有存佚状况,每种书都详细标明收藏单位(或个人)等基本信息,减少学者搜寻之苦,极大方便了学界对于古籍图书的使用需求。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文献记载历数千年而未中断。中华民族的典籍文献,夙称汗牛充栋、浩如姻海,其数量之丰富,内容之深厚,举世无双。这些丰富的典籍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深刻影响,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文化遗产。保护并继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要求今人对现存中国古籍作系统整理与研究,首先需要对文献资源作全面调查与清理。在中国历史上,像编纂《中国古籍总目》这样在全国图书馆界、学术界对古籍文献进行深入细致的清理,尚属首次。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出版,具有开创性与总结性,堪称中国古籍整理研究的重大成果。
这是一本专门分析殷墟甲骨文构形及其形义关系的实用型字典。所收录的甲骨文全是已释字,即已经识读的甲骨文字。本字典所收字头是在《甲骨文字新编》(线装书局,2017年6月出版)一书的基础上略加增删而来,共收甲骨文已释字一千八百多个,另有重出字头三百多个。全书分栏排列字头、读音、字形、解形、释义。字头按汉语拼音音序编排,字头后列出相关具有代表性的甲骨文字形并保留甲骨文字形的出处,甲骨文字形按时间和演变顺序排列。对甲骨文字形做简洁的解形释义,分析其构形及形义关系。正文前有音序和笔画索引,便于查检。
避讳有广狭二义。 广义的避讳实际包括敬讳、忌讳与憎讳三种情况。 由于封建礼制、礼俗的规定、约束,或出于敬重的原因,而不敢直称尊长名字,以至讳用与尊长名同或仅音同之字的,这是敬讳。如汉武帝名彻,汉人讳“彻”为“通”,而《史记》、么漠书》并称“蒯彻”作“蒯通”等。 出于迷信畏忌心理而讳用、讳言凶恶不吉利字眼或音节的,这是忌讳。如吴人讳言“离散”,称“梨”为“圆果”,称“伞”为“竖笠”等。 出于厌恶憎恨心理而不愿名姓、物称与仇家或鄙夷之人姓若名同的,这是憎讳。如唐肃宗恶安禄山,郡县名带“安”字的多加更改等。 狭义的避讳专指敬讳一类情况。这是我国古代史上特有的现象,其俗起于周,成于秦汉,盛于唐宋,延及清末,历时两千多年,它不但是我国古代文化史研究中的一个
《甲骨文字典》是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20世纪甲骨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甲骨文字典》(横排本基于原版,在已识甲骨字形前增加了对应的楷体字,并对已发现的文字、标点符号硬伤以及个别不统一之处进行了修改,还将原书各卷“补遗”内容插入对应正文,根据新的规范标准重新制作了笔画索引,是一部内容丰富、查检方便的甲骨文工具书。
《中华大典》是继《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之后运用我国历代汉文古籍编纂的又一部巨型类书,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项包罗百科、内容广博、学术性强、规模宏大的文化出版工程。其目的是为学术界及有关人士提供一部 “ 管用 300 年 ” 的系统完整、准确详实且便于检索的汉文古籍分类资料。 《语言文字典》为传统语言文字学类书,系统收录传统语言文字学数据,断限至于清末。全典设《文字分典》、《音韵分典》、《训诂分典》,全面疏理并条括了清以来中国传统语言学珍贵的资料。其语法修辞则入之《训诂分典》。《文字分典》之主要内容,为文字学理论,古文字如甲骨文金文,传统所谓古、籀、篆文、古玺印文,《说文解字》,其它字书字典,凡为四总部。清代以前小学中所含之书法字势之作,依现代学科当入艺术之类,故其资料
国学不腐更不会朽,它是清新而流动的活水,亘古常青,生杌盎然。有鉴于此,我社组织学术界的一流专家,编辑了这套《国学经典导读》。该丛书重点在“导”,力求用较短的篇幅,使广大读者对这些元典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既能发掘文化瑰宝,又可辨别、扫除障眼的糟粕。 本书为《国学经典导读》之《尔雅》分册。
该书系统地汇集了战国秦汉简牍帛书中的通假字材料,便于读者全面了解和查检,并从文字学和音韵学的角度对通假字所反映的上古语音现象进行分析,对出土的战国秦汉简牍帛书中的通假字作分类研究,是一部全面反映战国秦汉简牍帛书通假字的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