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4月从德国大学校园中开始的“文化清洗运动”是纳粹主义“文化同质性要求”的真实体现,也是作为对犹太少数民族大迫害的个信号而出现的。2400多名有犹太血统、有民主进步思想的科学家以及上万名文化精英从纳粹德国的社会文化生活领域中被驱逐出去,不仅标志着纳粹主义者对1810年由洪堡创立起来的“自由、科学、理性”的大学原则的抛弃,而且标志着多少世代以来犹太人对中欧文化的适应出现了一场痛苦的终结。当这样一大批的文化知识精英被纳粹党内不学无术的党棍们替换掉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自19世纪,朱20世纪初以来德国的世界科学、文化中心地位的失落。 美国文化知识界的领袖们看到了通过接收来自纳粹德国的知识难民来发展美国科学和文化的良机。他们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等美国私人性资助团体一起,在“拯救科学和文化”的名义下采取了
这是一本好看和值得看的书,完整、清晰、真实、审美。立足于学校文化就是学校生活全部的立场,布局谋篇有章法,框架完整细节周到,逻辑紧密清晰,用八章的篇幅展开论述,展现了学校文化的全景图:章弘美教育的提出与阐释,第二章党建文化品牌建设,第三章成就魅力教师,第四章培育俊美学子,第五章构建弘美课程体系,第六章打造智美课堂,第七章实施爱心管理,第八章装扮弘美花园。
《时空与灵性》是一部关于人类灵性和时空概念起源和演变的“天人合一”的性科学著作。 全书分5篇29章100个小节,每篇、每章和每节的题目实际上就是关于人类灵性和时空概念的命题和论断。 篇,讲述我们人类是具有时空悟性,从而是具有事件记忆能力的动物。 第二篇讲述生物进化的方向性与力学原理。 第三篇讲述人性、生物性和物性三者的同一性。 第四篇,讲述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历史。 第五篇讲述人类关于宇宙概念的变迁。 读者对象:《时空与灵性》适宜于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广大读者,特别是勇于探索的青少年学生和青年学者;对于从事科学研究和探索未知世界的人们也会有所帮助和启迪。
《文化学轨迹》力图系统地总结文化学研究成果,梳理文化学发展的轨迹,阐述文化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书力图系统全面地总结文化学的发展轨迹,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把文化学确立为一级学科,分析文化学学科体系的框架,把文化研究与其他学科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从系统、关系、结构方面展开分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科学品格、大众导向、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