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义》从集团(集体)生活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作者还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病诟,也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要旨。 书中充满着 问题意识 。每个人从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问题,古老中国在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个中国文化。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 对中国文化本身,梁漱溟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入手来探讨: 中国的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土众民,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
近些年来,文化因素在人类进步中发挥的作用,受到了全球性的关注。 本书从文化与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发展、文化与性别、文化与少数族裔、亚洲的危机和促进文化变革等多个维度入手探讨了文化问题。作者探讨了何种文化在何种程度上促进抑或阻碍了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文化与民主有什么样的关联性?文化是否有优劣之分,应该承认一种文化比另一种好,还是要尊重所有文化?文化在男女平等和少数族裔问题上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了全球经济运作模式?对于文化变革,我们应如何面对,持何种态度,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记忆问题的研究,在西方学界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探索。人的经验是可以跨代传递的,建筑、景色、声响、气味和触觉印象等等本身也承载着历史和回忆。历史和回忆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研讨的核心。作者阿莱达 阿斯曼是德语学界研究记忆问题的权威学者之一,《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是她的代表作。
《神居何所》在对书法基本性质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与书法有关的各种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包括书法史、现代创作理论、感觉模式、形神关系、书法研究方法等一系列重要课题。这里反映出作者对艺术现象敏锐的触觉和处理各种理论问题的才能,又显示出书法理论在整个人文学科中可能具有的意义。
中国自古就有读书的优良传统,热爱读书、崇尚读书之风绵延数千年。古代先贤关于读书治学的观点和论述内容非常丰富,许多至理名言流传至今,不少读书故事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引领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读书风尚。本书共选取70位古代先贤关于读书治学、作品赏析的观点和论述110则,以年代为序,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先秦时期,中篇为汉代至两宋时期,下篇为元明清时期。书稿详细阐述了古人读书治学的一些方法和观点,同时也有作者本人阅读的一些心得体会。对广大读者如何阅读一本有非常实用的指导、借鉴和启发作用。
文化 显然是现代人使用频率的词汇之一。《文化哲学十五讲(第二版)》以这一热门范畴为研究对象,从哲学的高度和视角,系统地探讨了文化的生成与功能、构成与形态、文化模式、文化危机、文化转型、文化批判及中西文化对比等问题,几乎涉及所有前沿和热点的研究课题。论述提纲挈领又深入浅出,兼顾理论抽象与现实关注,为解决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与焦虑,实现文化转型与重建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于相关问题多有创见。本次修订吸收了近几年的新成果。
本书精心选取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包括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既可以看做资深建筑学家的学术文章,也可以当成著名散文家有关建筑的优美篇章。书中亦附有专业图表,图文并茂,入之深而出之浅,既可作为建筑研究者的参考书,亦可成为普通读者的建筑学入门读物。
本汇典主要搜集和整理中国历代的香学专著,粹为一编。目的是展示中国香文化的基本面貌,也为有意了解中国香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个简明而比较全面的读本。而历代香学专著,很多已经亡佚,经过初步搜集和整理,共得中国历代香学专著若干种,辑编成帙。另外,有数种笔记杂著,也集中收录了一些香料条目,如宋代陶谷《清异录》、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的《志香篇》(明代钟人杰等辑选《唐宋丛书》径题为《桂海香志》)、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中的《香门》、宋代赵汝括《诸蕃志》中的《志物篇》、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的《论香篇》、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的《香茗篇》、清代檀萃《滇海虞衡志》中的《志香篇》、徐珂《清稗类钞》中的相关内容等,上述笔记杂著中有关香料的条目亦加以辑选,收入本汇典。整理工作主要是蒐集善本,加
《饥不择食》是一本与吃饭有关的书。 《饥不择食》是一本与美食无关的书。 《饥不择食》以作者六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忍饥挨饿的岁月,不到三十年;三十岁以后,更是不曾有过挨饿的机会。然而,与某些人津津于舌尖上的享受不同,作者对于近三十年吃过的美食,并无特别的印象,而对于曾经的饥饿记忆,却刻骨铭心。 《饥不择食》与大家一起分享的,主要是六十余年间,有关吃饭的若干实录与感悟。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委实是一些无足轻重的片断;时过境迁,某些细节甚至已经开始模糊,然而情绪的记忆,面对食物的人生体验,却越发清晰。
文明 一词,频频出现于政治演说与学术研究中,然而其起源与演变却一直有待廓清。《文化及其内涵》一书追溯了 文明 这一概念在18世纪的起源,在19世纪又如何演变为一种具有排他主义、殖民色彩的意识形态,并在进入20世纪后被日本、中国等国挪用,用以推广欧洲的文明标准。作者提议,今日使用 文明 一词应具有一种全球的意味,而那些地方性差异则应称为 文化 。进而言之,*好能够抛弃 文明这一名称,聚集于对文化进程的全新的理解。
《中国祠堂通论》在广泛收集、系统整理中国祠堂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五千年来祠堂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中国祠堂通论》分经编和纬编两部分:经编从纵的方面论述了祠堂起源、周代诞生、汉代墓祠、唐代家庙、宋代家祠、明清祠堂以及当代祠堂等七个章节,介绍中国祠堂的发展线索;纬编从横的方面论述了祠堂种类、祠堂建筑、祠堂祭祀礼仪、祠堂祭田、祠堂管理、祠堂文化以及祠堂功能等七个专题。《中国祠堂通论》的问世,对于进一步开发中国祠堂文化资源,传承中华传统历史文化必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伏羲原来是忍术和茶道的始祖、神农竟然变成雨神及温泉之神、关帝化身为佛教护法及海上保护者、钟馗则成了武士的时尚指标 渡海而来的中国神灵,在日本披上神道及民间习俗的外衣,成为日本文化及宗教系统的一部分。他们如何接受日本文化的洗礼?又怎样改变了当地文艺和民俗面貌?
社会精英有政治精英、企业精英、知识精英三大类型,大学老师是知识精英的重要组成。本书中,作者以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研究型大学从教40年的经历和所见所闻,讲述从青椒和教授到资深教授的发展台阶,漫谈大学教授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乐趣。本书可以给现任和潜在的大学老师以及对教授生活有兴趣的读者提供参考和消遣。
什么是文化帝国主义?在关于美国全球化文化统治的论战中,文化帝国主义的批判者和辩护者新近都做了哪些考据翔实的论述?文化帝国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化之间如何产生联系?文化帝国主义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还是一个固有的循环过程,包括了许多可能的反向文化流动?美国文化帝国主义,以及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盎格鲁 西方文化帝国主义是如何在具体的文化机构、文化过程,以及*近的全球地缘政治发展方面显示出来的?这些方面包括:好莱坞电影工业、西方文化强权和媒体工业带来的文化同质化影响;美国领导的 反恐战争 时期对大众 心灵和头脑 的争夺;新自由主义对人文主义发动的攻击;《服务贸易总协议》达成的贸易自由化和教育商品化;世界银行发起的 良善治理 政体在发展中国家强制推行;还有我们正在似乎不可避免的走向全球生态破坏的局面
中国人本来活在天然的自明与自然中,却日渐被无孔不入的资本主义消费生活割裂得一塌糊涂,甚至异化,充满刺激,却虚无一片。 这一百多年来,中国*的问题就是主体迷失。现在,处于传统跟现代的分水岭上,关键的就是中国之所以为中的 中 中庸、觉知能不能复活?除了反省、批判,正面的文化扎根工作更为重要。 本书是作者十四次讲座的结集,从文化传统、当代新文化、生活实践三方面,阐述《周易》、儒释道等中国文化的精华,比较中西文化;分析社会变迁、现代化、人格发展、礼乐生活、读书方法等至高至平、至小至大的问题;援引蒙特梭利幼儿教育,研究生命的成长过程;并对许多问题提供了建议:如何传延中国文化,如何由艺入道,如何在当下的现实环境中掌握自己的生命、活出中道、活出生命的光泽,如何实现一个人的完成 本书旨在以主
本书是关于艺术论域的符号学研究专著。本书尝试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 作为一门意义之学,符号学如何走向艺术论域,如何解决意义非常特殊的对象 艺术,因为很多人认为艺术具有 无目的性 ,追求意义甚至会破坏艺术,艺术的意义 不可言传 。本书尝试将作为意义之学的符号学与 无目的 之实践的艺术相结合,重新审视我们对艺术的认识,既能考察和推进符号学理论的发展,也能拓展当下学界对艺术的认知疆界。换句话说,符号学必须令人信服地揭示艺术的特点,在复杂问题的研究中,把艺术学理论向前推进一大步。这种尝试是非常具有创见的,也体现了中国学者在普遍性学术研究领域上的广阔视野。
小说则是一盏明灯,让我们洞达人性,超越有限的人生。在《中国小说:洞达人性的智慧》中,复旦大学邵毅平教授以优美的文笔、开阔的视野、透彻的分析带我们走入古典文学的曲径通幽处,在随兴的漫谈中,体味古典之美与智慧。本套书初版在大陆曾热销而又绝版,在台湾先后由多家出版社出版,此次又经作者全新修订,并推出精装收藏版。 《中国小说:洞达人性的智慧》主要诠释中国古典小说中所呈现的智慧,从 人性的枷锁 存在的荒谬 愿望的喜剧 心理的黑洞 好人的报酬 恩仇的世界 犯规的乐趣 他人的地狱 人际的宿命 男人的困惑 情欲的深度 作者与读者 十二个方面,探讨中国古典小说如何洞达人性,以及在其古老外衣下那无与伦比的现代性。
从凡俗的日常世界中发现美,是中国诗歌的智慧。在《中国诗歌:智慧的水珠》中,复旦大学邵毅平教授以优美的文笔、开阔的视野、透彻的分析带我们走入古典文学的曲径通幽处,在随兴的漫谈中,体味古典之美与智慧。本书初版在大陆曾热销而又绝版,在台湾先后由多家出版社出版,此次又经作者全新修订,并推出精装收藏版。 《中国诗歌:智慧的水珠》主要诠释中国古典诗歌中所呈现的智慧,分为 诗艺篇 、 时间篇 、 空间篇 、 自然与超自然篇 等四编。就诗歌形式而言,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抒情、意象、诗律等方面所呈现的智慧;就诗歌内容而言,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时间观、季节观、人生观、历史观、政治观、乡土观、爱情观等方面所呈现的智慧。
著名学者刘禾的成名作,曾获得美国古根海姆(Guggenheim)学术大奖。 本书从翻译的语言与文化实践的角度,探讨20世纪初期(1900 1937)中国的语言和文学如何在一种 虚拟的等值关系中 ,通过与西方和日本等不同语言文化系统的的相互接触、交流和翻译,构建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现代想象,从而形成一种 被译介 的现代性,一些现代中国的经典话语和叙事,诸如国民性、个人主义、现实主义,乃至作品的经典化与文类的建制化、文化保守主义的出现等等,都是在翻译中生成的现代性的不同层面。作者对此逐一考察,并通过复原语言和文学实践中各种历史关系赖以呈现的场所,及等值关系建立的语境、时间和过程,重新思考了东西方之间跨文化诠释和语言中介形式的可能性。
地理诗学将地理学、诗学和哲学融合,旨在以诗歌和文学的形式理解并表达人类与地球之间的复杂关系。本书回顾了地理诗学的源起,展现了地理诗学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相关的西方思想家的理论与实践,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空间、地方、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女性主义、后人类主义等视角下的地理诗学。书中解读了安琪、陈年喜和叶超三位当代诗人和学者的作品,探讨其如何表达对家乡、城市、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感受,并如何将诗歌实践与地理诗学理论相关联。本书还探讨了数字智能时代、生态环境、全球化与本土性等议题对地理诗学的影响。 通过回顾地理诗学的发展历程,比较中西方代表性学者和诗人的地理诗学思想及作品实践,本书为不同语境下地理诗学的对话提供可能性,为地理诗学领域提供了跨学科、国际化、现代化的研究方向
本书分上下两篇,探讨了手卷书法的继承了创新问题。上篇 手卷书法综述 ,将手卷放到历史演变的过程中观照,论述其幅式发展、创作特点、创作方法和经典作品。下篇 手卷书法的临摹与创作 ,着眼于创作实践,介绍作者自身如何用形式构成的方法加强作品的视觉效果。
2016年中国好书!知名文字学者许进雄写给年轻人的文字启蒙书,从汉字演变看中国千年文化。 横跨古今,信手拈来,说文解字,从现代日常生活常用字中,展开一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人生活场景的全面探索与了解。 本书汇集了作者以中国文字为探讨对象的百余篇文章,是一部讲解中国文字渊源和流变的通俗文化读本。全书用简洁的行文,通俗易懂地讲解了二百余个常用汉字背后的文化与故事,通过对每个汉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早期字形的分析,解读它们的笔画所表现的事物及其总和的含义,由此反映出古代中国人的生活经验、思考方式和一些关于古代器物的基础知识。本书旨在连接文字、文物与历史,引领读者展开一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人生活场景的全面探索与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