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本书出版五十余年来长销不衰,至今仍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重要、全面的基础参考书。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全书分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共十四章,涵括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书肇始于复旦通识教育中心 给新生的堂通识课 讲座。七位复旦大学的作者从各自学科的一个 小 问题出发,展示学科本身的问题意识、展现学术探讨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哲学、史学、文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生态学,七个不同的学科,七种认识自我和探索世界的视角和方式,在拓展学科视野的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叩开问学求真之路、收获大学精神的丰沛涵养,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文学素养、历史视野、人际处理能力等,给学生的成长提供启迪。
《道教史》一书为许地山的著作,书中的内容为许地山先生根据自身理解结合史实对道教史进行的研究,以时间为经,以教派分化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道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所记时限始于道教产生前的秦汉社会状况和思想渊源,止于当代道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所记内容涉及道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道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道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还对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
文明 一词,频频出现于政治演说与学术研究中,然而其起源与演变却一直有待廓清。《文化及其内涵》一书追溯了 文明 这一概念在18世纪的起源,在19世纪又如何演变为一种具有排他主义、殖民色彩的意识形态,并在进入20世纪后被日本、中国等国挪用,用以推广欧洲的文明标准。作者提议,今日使用 文明 一词应具有一种全球的意味,而那些地方性差异则应称为 文化 。进而言之,*好能够抛弃 文明这一名称,聚集于对文化进程的全新的理解。
爱弥尔 涂尔干和马塞尔 莫斯编著的《原始分类》内容介绍:所谓分类,是指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的过程。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人们采取分类的方式来安排他们的观念,人们又是在哪儿发现分类这种独特配置的蓝图的?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涂尔干和莫斯考察了人类所形成的 粗陋的分类。在澳洲,在中国,图腾呈现了 原始的分类模式,而分类的几种原初形式又揭示了人类现今分类观念的集体之起源,社会之起源。
《饥不择食》是一本与吃饭有关的书。 《饥不择食》是一本与美食无关的书。 《饥不择食》以作者六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忍饥挨饿的岁月,不到三十年;三十岁以后,更是不曾有过挨饿的机会。然而,与某些人津津于舌尖上的享受不同,作者对于近三十年吃过的美食,并无特别的印象,而对于曾经的饥饿记忆,却刻骨铭心。 《饥不择食》与大家一起分享的,主要是六十余年间,有关吃饭的若干实录与感悟。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委实是一些无足轻重的片断;时过境迁,某些细节甚至已经开始模糊,然而情绪的记忆,面对食物的人生体验,却越发清晰。
这是埃里克森学院创始人及院长,成果导向的教练模型创造者:玛丽莲 阿特金森经典著作。 无论在个人生活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世界游戏都创造出了这种自内而外的、新生的、愿景驱动的潜能。用自内而外的方式,我们可以让生活向任意的方向去发展;用自内而外的方式,我们将创新性的种子播撒在我们的文化中。在这里,我们使用的关键方法是以愿景、成果为导向的教练方式,这种方法如此温暖人心,以至于人们立刻行动起来,建立自己主导的生命愿景。 你愿意加入我们吗?
《于漪知行录》是于漪老师教育思考的精华记录,分为精神成长、教育心得、处世智慧、励志之语、学习之道等十个主题,每个主题按照相应的内涵再分为若干小节。这些丰富的主题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具有启迪智慧和增长学识的积极作用,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全书有大量于漪老师的珍贵照片首次面世,配以精彩的图注,图文并茂,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阅读方式。书中以二维码的形式链接于漪老师部分精彩的演讲视频,使读者在阅读精华内容的同时,可以欣赏到于漪老师极富个性和魅力的演讲,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更加难得的是,正文内容旁,我们还可以欣赏到于漪老师对其教育思考进行批注的珍贵手迹。
*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而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传播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文化传播学》正是在以上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全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文化传播学导论、文化传播的符号与意义、文化传播的模式、文化传播的主要类型、文化传播效果研究、文化传播的受众研究、文化传播调查研究以及跨文化传播。每章附有内容摘要、知识或案例链接、参考书目、关键词、思考题等,便于读者的巩固与提高。本书除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材外,还可作为相关专业的自学考试和研究生考试用书。
按照全国文化基层队伍培训工作总体安排,根据当前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缺乏统一教材的实际情况,为指导、推动各地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2011年初,文化部委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编写了《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指导纲要》。专家委员会高度重视《指导纲要》编写工作,集中了国内相关领域著名学者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地方图书馆、文化馆负责人。经过近一年努力,完成了《公共图书馆业务培训指导纲要》和《文化馆(站)业务培训指导纲要》编写工作。书稿完成后,又广泛征求了地方文化厅(局)、公共文化单位和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意见,可以说凝聚了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成果,专家学者以及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指导纲要》顾名思义以“指导”为目的,以“纲要”为参考,为各地开展基
报 、 保 、 包 三个单字,读音相近、形体简易,却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具复杂脉络: 报 本为交互报偿之意,可引申出报答、报仇等用法; 保 既指代保有、保持之领属关系,也频见于保甲、保举等制度专名; 包 原指统揽、负全责,包纳、包银、包办等俱是中国古时经济活动的重要现象。一代汉学 宗匠 杨联隍教授本着 训诂治史 的精神,细致梳理 报 、 保 、 包 三字及各自复合词汇的语义演化,由此深入阐析字面背后的社会文化意蕴,重新审视中国社会关系的基础观念。杨联陞所*的《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精)》即小见大,体现了作者在语言文字学、社会史、思想史等领域的渊博学识,既有助于读者形成看待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整体视野,亦可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人情、人际关系提供一重历史的向度。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安全问题已越来越多地从传统的军事安全、战场安全及狭义的国家议事的瓶子里“外溢”,蔓延到过去人们无法想像、旧的教科书无法解说、老套办法无法应对的死角与地步。 民族自觉意识的复兴在世界各国滋生,标准化的信息和消费模式在世界各地传播,引起人们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的文化,坚持本土文化价值观,把文化作为确定自我身份的一种手段和力量之源。本书是《非传统安全与现实中国丛书》之一,它将有可能成为中国乃至国际理论界非传统安全研究成果的主要释放窗口,成为衡量全球化时代安全思想充实和发展新阶段、新高度的一个“学术地标”。
本书清晰地陈述了不同社会理论关于文化的各种理论观点。分析了从葛兰西、法兰克福学派到雷蒙.威廉姆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而且将他们与韦伯、涂尔干、西美尔、帕森斯等当代文化理论的著作进行了对照。文化盟主权、力量场域和文化物质主义等文化概念和理论在本书中都得到了讨论。本书批判性地检验了哈贝马斯、布迪厄、巴赫金、杰姆逊和贝尔的著作。作者强调,很多后现代文化理论的失误在于没有充分地考虑语境问题,并且认为应该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争论与文化和大众社会联系起来进行考虑。
《文化价值论》、《文化悖论》、《价值实现论》三本著作二十多年的出版,经历了从“文化价值哲学三部曲”到“大道哲学全书”,再到“文化价值哲学三部曲”的过程。这也算是否定之否定吧。但它不是原地重复,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修订再版。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笔者在哲学本体论上的追求造成的。初写这三本书的动机,是想把哲学认识论的研究对象由生物物理领域转向并扩大到整个社会文化领域,研究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化世界是怎样建构人的价值意识(包括价值思维悖谬)的。做此研究,一方面想解决存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一系列中介变量问题;另一方面,想解决人在现实生活中,是通过怎样的文化环境、情境、情势与生活细节发展价值意识,成为意识到的存在者的。这要比德国古典哲学家从“自我”出发,解决哲学知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