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不择食》是一本与吃饭有关的书。 《饥不择食》是一本与美食无关的书。 《饥不择食》以作者六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忍饥挨饿的岁月,不到三十年;三十岁以后,更是不曾有过挨饿的机会。然而,与某些人津津于舌尖上的享受不同,作者对于近三十年吃过的美食,并无特别的印象,而对于曾经的饥饿记忆,却刻骨铭心。 《饥不择食》与大家一起分享的,主要是六十余年间,有关吃饭的若干实录与感悟。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委实是一些无足轻重的片断;时过境迁,某些细节甚至已经开始模糊,然而情绪的记忆,面对食物的人生体验,却越发清晰。
这是埃里克森学院创始人及院长,成果导向的教练模型创造者:玛丽莲 阿特金森经典著作。 无论在个人生活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世界游戏都创造出了这种自内而外的、新生的、愿景驱动的潜能。用自内而外的方式,我们可以让生活向任意的方向去发展;用自内而外的方式,我们将创新性的种子播撒在我们的文化中。在这里,我们使用的关键方法是以愿景、成果为导向的教练方式,这种方法如此温暖人心,以至于人们立刻行动起来,建立自己主导的生命愿景。 你愿意加入我们吗?
本书是著名学者杜忠诰先生的一篇长篇学术论文。本书依据汉字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实用功能,分别从 情 (实用层面)、 法 (规范层面)、 理 (学术层面)三个视角,就目前海峡两岸行用的《简化字总表》与《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两套汉字系统所凸显的利弊得失,列举具体事例,试行评析,并针对目前两岸 书不同文 的棘手困境,提出渴望解决的方案刍议,对当下的困境和未来文化重建的目标,有极大的参考意义。深入浅出,理论扎实,是一部难得的好书。著名学者南怀瑾、许嘉璐作序推荐。
本书分为三辑。*辑是有关读书、编书的随笔,以及与当代著名作家交往的回忆性文章;第二辑集录20多名作家写给作者的信件,反应了内地作家与香港、台湾地区的文学交流史;第三辑是作者早期发表的散文。
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与中国的文化都在发生显著的变化。作者章建刚在国内文化体制改革实践过程中也接触到很多生动的个案。《大众文化时代的创意表达》一书是作者在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工作的过程中对文化学科的理路构成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书中收录的文章是作者对文化或艺术原创进行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一些是理论性的,另一些则是观察性的。收录的各篇文章聚焦于美术、音乐、舞蹈、非遗产品,以及建筑景观等文化艺术门类的鲜活创新。
《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包括 《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的著名学者,大翻译家。他精通多种外语,译著丰富,在长期的翻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很多独到而精辟的翻译理论和观点。本书精选了季羡林先生谈翻译的文章,生动有趣,活泼精炼,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学习外文和从事翻译工作的读者大有裨益。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安全问题已越来越多地从传统的军事安全、战场安全及狭义的国家议事的瓶子里“外溢”,蔓延到过去人们无法想像、旧的教科书无法解说、老套办法无法应对的死角与地步。 民族自觉意识的复兴在世界各国滋生,标准化的信息和消费模式在世界各地传播,引起人们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的文化,坚持本土文化价值观,把文化作为确定自我身份的一种手段和力量之源。本书是《非传统安全与现实中国丛书》之一,它将有可能成为中国乃至国际理论界非传统安全研究成果的主要释放窗口,成为衡量全球化时代安全思想充实和发展新阶段、新高度的一个“学术地标”。
本书从最基本与推荐的古文知识入手,由浅入深,娓娓道来,通俗易懂;并力求总结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能使读者一目了然,由此及彼,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为说明问题,几乎每一章节,都举出实例,释疑解难;关键处还附详细表格,化繁为简。要之,知识含金量高,一本在手,阅读古诗文的困难便能迎刃而解,是这三本书的主要特点。愿该书能成为您打开传统文化殿堂之门的金钥匙。
......
余政、吕健、李笑野编著的《文化利益论》从利益这一个独特的视角,根据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和文化利益实现与发展实践,对文化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文化利益论》尝试以利益理论为基础,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以及理论界关于文化和文化利益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为根据,汲取我国传统文化利益理念和西方理论界关于文化利益的相关成果,针对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实际对文化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并试图构建一个文化利益理论框架,进而对我国新时期的文化利益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结合国外文化利益实践经验,为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利益发展提供一个建设框架和对策建议,以期有益于文化利益的全面实现与发展。
作者从这个治学经验入手,运用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以现代生活为动态坐标,把目光投射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嬗变,以及这一过程中传统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嬗变,以及这一过程中旧有的生活方式导致的种种问题,聚集于家庭主义、道德问题、养育方式、性格等与生活层面关系最为密切的几个方面加以考察和分析,力图找出问题症结之所在,从而重建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加速现代化的进程。
这是一本介绍地理学大师及其思想精华的图书。它虚拟了18堂神秘课堂,每堂课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并挑选合适的地理学大师讲授。在授课的过程中,听课人与大师们还有互动和交流。虽然,那些大师们是带着“任务”前来授课的,但他们可不是如此“听话”的嘉宾,还会时不时说些自己的趣闻、趣事,如果你喜欢听这些方面的故事,可千万别错过了本书!
《权力中的知识分子》对当代西方著名的几位理论家——尼采、福柯、萨义德、奥尔巴赫等进行了批评性的解读,梳理他们在批评性人文主义话语系统中的地位和建构作用,阐发了知识分子与权力、体制、话语等的复杂关系。本书力图编写一篇分析报告,一面展示严谨的人文批评所具有的巨大潜能,一面说明这些潜能的界限,藉此挽救分享民主制的理想。 本书指出,在埃里希·奥尔巴赫、马歇尔·霍奇森和爱德华·萨义德这些伟大的人文主义者手中,批判性人文主义实现了两个影响深远的目标:一、它揭示了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并且,用萨义德的话来说,它让知识分子向权力说出真相;二、更重要的是,它揭示出批判性人文主义思想如何终走到极限,从而揭示出它自身的反民主基础源于国家,而知识分子则以特殊的方式扎根于权力之中。 本书的书名常常招致不
本书主要运用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及社群主义的相关论述,利用文本细读及文化研究跨学科方法,将美国华裔文学置于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的背景中进行综合考察。通过审视美国华裔文学中中国传统文化在唐人街内外的延续与断裂,着重探索美国华裔文化与华人文化身份的源流,试图阐明延续长达百年的华人“单身汉社会 ”像幽灵一样,多年来一直影响着华人社会,是华裔美国文化与华人身份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一个半世纪以来,华人认同的既不是中国文化,也不是美国白人主流文化,而是一个“第三度空间”——美国华裔文化,美国多元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个第三度空间的形成既有人们经常提到的中美文化及种族、性别、阶级等范畴的影响,也有社群与抵御等因素的作用。 本书由六章组成。章简要分析华人“单身汉社
这是作者的第三本随笔集,主要收集的是1997年下半年以来,在各类报纸、杂志乃至网络上发表的学术文化思想评论。其中分为四个部分,部分是思想随笔,第二部分是人物评论,第三部分是都市观察,后一部分是学术文化批评。 韦伯VS马克思,哈贝马斯VS福柯,现代性VS后现代,资本主义VS社会主义。这将是新世纪的思想地图,边缘和中心也将日趋模糊。论战的阵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身在曹营心在汉,城头变换大王旗。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就像20世纪的马克思和韦伯,哈贝马斯和福柯将是新世纪的思想掌舵人,无论你从事哪门学科,都无法回避他们。这就是大师。思想界的大师就像自然界的太阳,到处会留下他的身影,他让你燃烧,让你沸腾,也让你冷静,让你思考。
二十多年以前,关于读书应不应有“禁区”,曾有疑惑,也有过一些讨论,李洪林先生后来刊登在《读书》上的那篇著名的“解惑”之文《读书无禁区》,算是为那些讨论作了一个总结。文章发表后,虽也招致某些方面的批评与指摘,但“读书不应有禁区”却从此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人的阅读乃至整个的精神生活,都因之发生了重大改观。 重提这段旧事,盖因“温故”与“读书”有着太多相似的地方。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这样富有智慧的话,但同时,他老人家“成《春秋》,令乱臣贼子惧”,又是将“温故”服务于政治的始作俑者,开了根据现实政治需要编写历史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