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去开始的永远》——著名专栏作者、《南风窗》前副总编刘阳文化随笔精粹! 《从失去开始的永远》是作者刘阳从个人生活经历出发,因年轻的妻子病逝而触发对于彼岸世界与此世信仰的思考,对以往人文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之道进行了痛苦而深入的自我省察,在内敛的怀念中把生活的遭遇内化为成长过程中的结晶并重新找到进入世界的动力,在超越中领受恩典,以此为根基面对这个世界依然如故的热闹纷扰,用富于感染力的文字实现理性的企图,带给人有审美愉悦和智力快感的表达,并试图将灵性的视角纳入,将灵性与感性、理性一起组成三维的立体文字。
《放松》一书是阿成先生的短篇散文集,共收录了他40余篇有关生活和人文散文、杂记。从哈尔滨的人情风物写起,一路向南串起华北、江南和南方,之后走到国外,笔下生出哥伦比亚河畔的小镇、罗马人的血液、荷兰的牧场……阿成先生的散文让人看着亲切,是一种自然的美,经历了人生情感的滋养,那亲切或可说是对读者产生慢慢渗透式的无痕迹的影响。
本书属于中华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属于 君子与时代新人丛书 (4册)中的一册。本书精选了中国古今50位君子人物,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他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爱国爱民等方面的内容。全书向大众展现我国丰富的 君子 形象,深厚的君子文化内涵,以利于以文化人,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琴事:琴馀笔记》是一部以古琴为主题的文史札记,也是一本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的文化随笔。书中谈及琴家、琴派、琴事、琴论、琴器、琴曲,以及琴与酒、琴与画、琴与诗、琴与香、琴与书法、琴与家具的渊源,等等。 《琴事》一书考证扎实,角度别致。作者着眼于各各鲜为人察的细节,深入浅出,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的延续,置于当时当地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生态之下,或考察、挖掘相关史料,或分析、阐发琴学知识,或纠正、辨识种种传说,其中议论多为人所未见、未说,并匡正了不少以讹传讹、似是而非而又常见的说辞。尤其关于近世琴家之派传、古琴之“雅”“俗”观、“琴心”与“琴道”之精义、琴派与画派之关系、明清有文无文琴曲之论争,以及陶渊明、刘禹锡、白居易、郭楚望、周桐庵等琴人琴事,多发前人之未发,其史料史论弥足
本书为长江文明之旅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按照历史沿革介绍了长江流域内的玉石器与陶瓷。器玉部分包括长江流域史前时期玉石器的考古发掘情况,封建王朝各个时期玉石器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呈现出的不同特点。陶瓷部分则按照烧制品种具体介绍了长江流域的不同瓷器,包括其起源、发展、各自特点等。本书编排合理,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而又通俗易懂,丰富精美的图片和知识卡片的补充 完善了此书的结构。适合对器玉陶瓷有一定研究的专业人士和对此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阅读。
丈夫出轨、家庭暴力、流产致死,接近是一个女人悲剧婚姻的曲线。由此牵扯出一场两性地位的法律论战,可谓是关于责任与背叛的“世纪审判”。李贞德著的《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从各方代表对此事件的反应,可以一窥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进程,以及汉唐期间女性法律地位状况。
拉维约于十五世纪初叶奉西班牙国王之命到中亚撒马尔罕见贴木儿大帝。他以游记体裁将沿途各地的军事、政治、文化、宗教以及风土人情、宫廷生活等记载下来,用西班牙文写成了这本书。十五世纪有过抄本,到1582年才
精神奴役首先来自于自身,个人自由终究要靠自治的心灵和精神保障。王开岭过的是一种有信仰的生活,因为他对生命的真与美充满了崇敬和热爱。他关注生命的“个”,在圣洁的墓地里聆听灵魂的回声,对星空久久地凝视,在他的心中有一团火焰在燃烧,他的血管里面流淌着激情和真诚,内心的冲突爆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抗拒着卑微和世俗。 王开岭是幸福的,他保持了自己的性情,巩固了自己的“精神自治”。
本书是一部地方区域性的书法、篆刻简史,叙述的是从古至今,长江流域书法、篆刻发展的一般情况。中华地域广袤,民族众多,风情各异,不同地域的文化艺术发展虽有着共同的因素,但也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正是这迥异的地域文化艺术,才组成了多姿多彩、姹紫嫣红的中华文化艺术的百花园。一部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发展史,就是由不同的地域的书法、篆刻发展史构成的;而某地域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轨迹,则是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对地方区域性的书法、篆刻史进行整理、研究,呈现出书法、篆刻艺术在长江文化中博大丰厚的风貌。
罗威尔主编《知中(西南联大的遗产特集)》是内容品牌知中ZHICHINA系列的靠前6本特集书。本书以一所战时大学为题,一探当时的大时代背景以及教育情况、大师教育理念,集结了西南联大校友、西南联大博物馆、联大研究学者等多维度受访人,从不同侧面介绍西南联大,含逾百张珍贵历史资料图片,角度丰富,设计精美。
本书是自由撰稿人刘朝飞写的一部关于《山海经》的文化随笔集。本书将经典中的神奇之物和生活中的常见之物联系起来,参考《庄子》等道家文献及其他古典文学作品,挖掘《山海经》中名物的文化意义和审美内涵。
蔡澜行走江湖,与形形色色的人交接揖让,笔耕之际,常留下前辈、同侪、稔友乃至萍水过客的剪影,写遍了市井凡人的悲欢、绝世异人的传奇。蔡澜是写人的高手,文字典雅、流丽,寥寥几笔,即能传神,似写意人物画,走的是传统笔记的路子。行间浸出他对红尘生活中人性的体悟,超脱通达,咀嚼之后,犹有余味。
本书是作者在本世纪即2001年《经济观察报》“全球视角”专栏文章的结集。三年后的今天顺着这位观察家的目光重新打量这个世界,我们不仅要问“2001年,我们记住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对这个走过了漫长历史,还要如托马斯·卡莱尔所言“世界史是一部我们必须阅读并不断续写的作品”继续历经沧桑的世界保持新奇。
本书写的是生命取决于创造,而不取决于守成。一个有创造力的民族,用不着担心自己的文化传统溃散绝灭,正像一个有创造力的人,用不着担心自己失去个性等内容。
古人云,登山如读史。四川作家王国平于2005年至2016年无数次登上都江堰灵岩山,感受大自然的造化钟神秀,叩问斑驳岁月中消逝的历史。十一年间,《灵岩山传(三十二大师与一座山)》作者通过寻访各方故人、查询历史典籍,多渠道查源考据,对灵岩山的地理、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很终以独特的个人化视角,详细讲述有关灵岩山几千年历史中所有标志性的人、事、物,用文字与图片保留了灵岩山的韵与美,赞美了灵岩山对文化传承的巨大贡献以及对文化生生不息的追寻,更描述了一桩桩发生在这座山上的动人往事,带领读者穿梭于不同时代,去感受一座山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