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作品系列:西班牙旅行笔记》记述了作者在西班牙旅行的经历。面对西班牙既充满异域风情而又绚丽多姿的历史、艺术、人物和宫殿、教堂、城堡等文化精华,作者在描述其无与伦比的人文及艺术价值外,更把上千年来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故事,糅进漫游的行程,使帝王将相、战火烽烟、山川景物,尤其是它走向现代国家的进程贯穿于全书,不但能让读者领略西班牙迷人的风貌,更能深入西班牙幽深的历史,洞悉它深刻而富于启示的社会演化过程。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人物的是是非非、分分合合一直令读者津津乐道。曾仕强教授根据其独创的 气球理论 ,从三国故事中发现了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将三国故事的情节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相对应,从中会发现宇宙间的所有变化,都受一只看不见的手 规律左右。 人类看得见的所有作为,其实都逃不开看不见的手的掌控,顺应规律会事半功倍,逆规律而行则会事倍功半。 看不见的手也要和人心变化相配合。魏、蜀、吴俱已灭亡,但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却从未中断。读国学,不只是看个热闹,还要从中看出中国人的特性、中国人的传统、中国人独有的文化特色。
本书与《在故宫寻找苏东坡》遥相呼应。它细解故宫所收藏的宋徽宗书画作品《闰中秋月诗帖》《夏日诗帖》《听琴图》《祥龙石图》等,回溯宋徽宗一生的经历和与之相关联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剖析了北宋王朝逐渐走向衰落的历史密码,形成一部艺术与历史、人物与事件经纬交错的作品。它有文化随笔的韵味,也有对历史教训的深沉思考,收入大量书画名作,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关山夺路》是王鼎钧 回忆录四部曲 的第三部,着力描述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之间各色人物的面目与选择,以此来对应和诠释被遮蔽的真实历史。它也触及内战期间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并通过亲身体验的国民党和共产党的行为方式之差异,揭示一方败退一方胜利背后的谜局。 显示全部信息
本书由文化学者祝勇与摄影家李少白联袂出版,文字由祝勇撰写,图片则由有着 故宫摄影第/一人 之美誉的李少白配置。它遴选了故宫中有代表性的建筑,以文化散文的笔触讲述了其历史渊源、建筑形制和审美功能,并细述了与之相关的人物、故事、历史变迁,由此围绕生命、权力、家国等主题做出了深邃而独特的思考。整个作品文笔轻盈灵动,语言清晰流畅,同时又富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沧桑感,字里行间浸润着一种炽热的文化情怀与历史关怀。书中的图片则是李少白先生从自己数十年拍摄的故宫照片中遴选出来的上乘之作,气象宏大,光影鲜丽,轻重相宜,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愉悦感。
叶思芬教授作为风靡台湾地区的 四大红楼解梦人 之一,曾在台北医学大学、台湾科技大学、敏隆讲堂等地常年主讲《红楼梦》,博采众长,细致入微,启门外者入门,带入门者窥径。叶教授兼治《红楼梦》与《金瓶梅》这两部代表中国古代小说高峰的经典名著,带领读者品味其人物角色的成长、努力、彷徨、超越或解脱,凸显名著中少人关注的精妙细节,串起原作者良苦用心的草蛇灰线。读《红楼梦》可用不同视角:可回归清贵族公子的日常读之,可以受启发的作家视角读之,可以众生皆苦的慈悲心读之,亦可以为青少学子、初读红楼者发蒙解惑读之。叶教授的精心解读,能让我们重拾内心柔软,寻回蒙尘天真,理解红楼,爱上红楼。
本书是文化学者赵珩先生谈饮食文化的 老饕系列 之三,共42篇,依旧写口腹之物,记风物人情,述历史掌故。从桂林的马肉米粉说到日本的怀石料理,从苏州观前街、南京皮肚面,说到巴塞罗那的街边小吃。既有红的樱桃、青的豆苗、香的菌子、妙的香料,又有春韭秋菘、白水羊头、对虾海胆、牛肉锅贴,以及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虎拉车与黑蹦筋、糟烩菜与炒三泥 依旧是 以饮食为由,东拉西扯,谈些经历过的旧事 ,或可 从怀旧的角度阅读 ,亦可 获取些闻所未闻的美食知识 。
《生命清供:国画背后的世界》通过对国画历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如钱选、石涛、倪瓒、八大、马远、陈洪绶、夏圭、法常等画家及其画作的介绍,将这些国画作者的人生经历、境界和追求揭示出来,同时在介绍过程中将自己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诉诸笔端,读来颇令人感怀。全书文字优美,意境高远,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横溢的才气及深刻的人文情怀。
无论在中古时代还是在现代中国,物与人都在不断移位,界限被打破,文化被混杂和融合。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是游历:头脑中的游历,身体的游历,无论是前往异国他乡,还是从北到南或从南到北,无论是进入佛教的乐园净土,还是游观幽冥。把行旅经验记载下来,使作者得以把这个世界的混乱无序整理为有序的文字,在这一过程中找到意义,找到一定的图案和规章。因此,本书的标题《神游》( Visionary Journeys ),指的是那些精神之旅:充满了创造性和想象力、以一种高瞻远瞩的视野所作的漫游。 田晓菲 南北朝和19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两个与外部世界发生频繁遭遇的时期。异域的冲击与震荡,自我身份的反思与确认,都凝结在时人的行旅文字之中,呈现出文化剧变时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幻图景。
一九五一年,正处于事业高峰期的日本女演员高峰秀子只身前往巴黎游历。在异乡的街头,她头一次摆脱了电影女星的身份,卸下身上的光环,自由自在地漫步在巴黎的街道,购物、赏景、乘坐公共汽车、品尝美食,过上了一段普通人的生活。《一个人的巴黎》是高峰秀子在巴黎半年间的随笔集,记录了她在巴黎的日常生活,在高峰秀子去世五年后,由日本河出书房新社结集出版,展现了这位银幕女神不为人知的一面,书中另外配有80幅高峰秀子亲手绘制的妙趣横生的插图及她在巴黎生活的日常照片。
这是有 书癖 的人,讲述自己或别人买书的故事:有的是收藏 癖 ,在版本、版次上颇有所得;有的是兴趣所至,在某几类上收获颇丰;有的是随心所欲,只要喜欢就是好的;更有囊中羞涩者,立读于书铺、书摊,终日不愿离去 书痴与书贾,谁也离不开谁,又常常斗智斗勇;但买的没有卖的 精 ,给书痴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自己的微少的 优胜纪略 ,就是许多精明而又富人情味的书店老板和伙计,被他们称之为书友,甚至当作老师。许多文人学者,是在书摊摊主或书店老板的关照下,与书结下不解之缘的。 书痴几乎都是 穷人 ,但其富有又是令人咋舌的:他们往往学富五车,收藏甚丰,然而,却往往因此举债度日,生活窘迫。因此,旧书店摊就成了他们的乐园。几经周折,在旧书堆里淘到心仪已久而价钱又公道的书,那喜悦便跃然纸上
《山家风味》是张西昌所著的一部深入探讨秦岭地区饮食文化的书籍。本书以二十四节气为脉络,细致描绘了秦岭山脉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特色食材及其烹饪方式,展现了山乡人家的生活智慧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书中不仅记录了各种野菜、花卉、果实等天然食材的采集和食用方法,还深入介绍了当地的传统习俗和饮食哲学。从春天的荠菜、香椿,到夏日的神仙粉,再到秋天的洋芋糍粑和冬日的腊肉,每一章节都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秦岭的山水之间,感受着山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作者通过对食物的深入观察和体验,传达了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代生活节奏的反思。《山家风味》不仅是一次味觉上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上的归隐,引领读者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到一片宁静和诗意。 本书适合对传统饮食文化、地域特色
有人说,孤独是21世纪的流行病。我们想方设法摆脱孤独,它却依然如影随形。孤独从何而来?人类注定与孤独相伴吗? 历史学家费伊 邦德 艾伯蒂认为,孤独是一种现代情感。从宗教的衰落到工业革命,再到数字革命以来社交媒体与线上社区的蓬勃兴起,孤独观念的演变史,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理解孤独如何 被发明 ,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如今孤独盛行。 《孤独传》融合了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等,力图还原孤独的隐秘历史与复杂意涵。本书的每一章聚焦孤独的某种形态,探究孤独与个人和社会、情感和身体之间的关联。在书中,艾伯蒂旁征博引,梳理了19世纪至今的信件与日记、哲学文本、政治论述、医学文献等,研究了包括西尔维娅 普拉斯、维多利亚女王与弗吉尼亚 伍尔夫等人的经历,并分别探寻青少年、独居者、老年人、无家可归者等
近代史专家茅海建教授的学术随笔集。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了作者近二十年习史、治学、思考的学术人生,像散落在海滩上,深深浅浅、寻寻觅觅的一串串脚印。 文章分为四辑。怀人的辑如师长学行录,有陈旭麓、黄彰健、卫藤沈吉、朱维铮等活跃在中外史坛的学人、师长,近距离观察其内心追求,亲切温暖,耐人寻味;第二组笔涉学术思潮、学界生态,讨论的问题颇有启发性;第三辑可见其治学心迹的坦陈,对年青学人有垂范的启示;后一辑有趣味的近代文化生活史事之考察,作者慧眼独具,颇多 看点 。增订本删去了初版中六篇自著的序言,增补了回忆蔡鸿生、章开源先生等多篇新文章。 对许多熟悉茅海建的读者来说,在 史实重建、精微考辨 的重大历史命题之外,读读这本书,可以更多地获取有趣味的近代史事,还可以触摸到这位严谨治学的教授内心深处,
城市与文学的关系,向来如缠枝绕藤,密不可分。城市孕养文学,文学又成就城市。当上海独特的城市精神叠加张爱玲的惊世才情,两相邂逅便谱写成一段传奇。 生命的前三十年,张爱玲几乎都在上海度过。她与这座城早已血脉交融。她爱这座城市的兼收并蓄,她爱这座城市在侵略下仍然没有失去自性的不屈,她更爱这座城的人那种实实在在的对生活的热爱。 她写上海人的故事,又写别处的故事给上海人;她在普通人里寻找着传奇,也将自己这段传奇留待人们传述。她的足迹遍布城市的街巷角落,上海的历史空间也由此铺陈开来。 66年后的今天,《上海张爱玲文学地图》重新跟随她的文字,重走她的人生。圣玛利亚女校、开纳公寓、爱丁顿公寓、重华公寓和卡尔登公寓,张爱玲在上海的5处重要居所,从如今的地铁中山公园站到人民广场站,相连构成城市空
本书是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切斯瓦夫 米沃什出版于1959年的散文集,彼时米沃什依然待在法国,并即将赴美。在这本带有寻根性质的自传散文中,米沃什不仅关注祖国的社会历史,而且将 故土 这一概念延展至欧洲这一覆盖更广,更具包容性的层次,并在这一层面上反思了二十世纪的欧洲。这是米沃什早期的重要作品,作为散文大家,米沃什在这本文集里展示了自己细腻深刻而又充满诗意的写作魅力,读者可从他的文字中了解不一样的另一维度的欧洲。
《这里是中国I》英文版,内容上着重介绍 一带一路 建设给当今和未来的人类社会各领域尤其是文化领域带来的重要影响。既聚焦中国智造、中国创造,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主流;又展示中国京剧、中国功夫、中国雕刻等传统文化精髓,推动文化交流互鉴。 全书共分三章。 首章 聚焦 围绕国宝熊猫、雕工镌影、深圳智造、武当功夫、国粹京剧、活力重庆6个主题,散点式展现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 第二章 深度 从专家层面出发,深入挖掘这些中国文化符号背后的深层次文化意义。 第三章 视角 从创作者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国际视野中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全书服务于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图文并茂,在纪录片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化做更深更广的挖掘,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This Is Ch
《北欧书简》为沃斯通克拉夫特书信集。1795夏天,为了挽救与情人伊姆莱的关系,沃氏开始了一次商业旅行,她带着刚刚出生的女儿先后游历了瑞典、挪威和丹麦,此间一直保持与伊姆莱通信。在沃氏看来,旅行就是解放身心的空间移动,应该不断思考哲学、社会以及人应该如何存在等严肃议题。旅行是以具体的行为来追求精神的更加完善,应该在不断旅行的经验中去调整先前的认识。在这些书信中,沃氏对北欧文化、自然和风土人情充满了感情。
《西班牙旅行笔记》记述了作者在西班牙旅行的经历。面对西班牙既充满异域风情而又绚丽多彩的历史、艺术、人物和宫殿、教堂、城堡等文化精华,作者在描述其无与伦比的人文及艺术价值外,更把上千年来发生在这块土地上
在过去的五十多年中,文化经济学从一门较为狭窄的细分学科发展为一个涵盖了各种创意、表演、艺术等文化细分产业的研究领域。本书是一本由浅至深的前沿性文化经济学讲义,由欧洲多个高校中各有专攻的文化经济学资深教师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关于文化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观点和经验、艺术与文化组织的公共资助经济学、文化生产的资助、艺术家劳动力市场、文化产业中的消费者行为、数字化与版权、文化与创意产业经济学等专题。本书对各个专题给出了完整的教学方案,并提供了可靠的教学资源,适合从事文化经济学、管理学教学的教师和需要学习相关知识的学生、专业人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