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万物皆有规矩。有了规矩,才有璀璨的建筑和精美的器具;有了规矩,我们举手投足之间才有分寸和礼仪。 本书全新阐释了中国人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规矩和讲究。比如,出门、回家要跟长辈打招呼,夹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等。 出言有尺、处事有度,便是规矩。这些规矩不是逢场作戏,而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自觉自愿遵守的规则,是经过历史的积淀保留下来的精神遗产。人们按照新时代的新节奏生活,无可非议。但是,老规矩的内涵和精髓是举止文明、礼貌待人,这一点在礼仪之邦的中国永不过时,因而应当作为我们每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绳。
曹家的繁华旧梦和人事沧桑 历史学家高阳是个描写人物的高手,他以丰富敏锐的小说创作经验来《红楼梦》、揣摩曹雪芹的创作心理,尤其运用他过人的考据眼光和对清朝八旗制度及人事文物的广泛知识,系统地归纳和梳理了曹雪芹生平。 道尽兴衰荣落时,洞悉人心幽微处,生动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落魄世家公子的形象。
《人间烟火 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是一本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国古代日常生活史的通俗历史作品。 作者从古人的衣食住行、行走坐卧等微观视角,对古代历史中个体命运的境况进行了透彻解读与深入关照。 人生代代无穷已 ,正是这些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正是生活在奔腾不息的时间洪流中的寻常百姓,构成了历史上极为生动,也极富生命力的画卷。 两种日常达古今 ,也正是千百年来通贯古今的日常生活,将我们关注于眼下生活的视角引向了更远的过去,在鉴古思今的阅读中,深入体会文明跃进的脉搏与气息。 该书具有丰富的史料性与轻快的趣味性。作者通过对典型个案细致入微的讲述,打捞起沉潜于历史角落中被人们忽略的日常生活;通过带有温度的讲述,还原日常生活中的 烟火气 。作者打破按时间梳理历史的传统思维,分门别类地拣选
《留鸟:北方乡村的生命纪实》是一部独特的口述式家族史散文。作家刘大胜出于对出生成长之地无以替代的浓厚情怀开始写作,锡伯河川是他的诞生与启蒙之地,老屋、道路、溪流、田野、校舍等家乡 地标 ,均深深镌刻在他的脑海深处,并筑就了其思维成长发展的根基。作家更以 留鸟 比喻生活在家乡的亲人,一次远离、一次亲近,文章之中不只有思念,还有对社会剧烈变迁的深刻思考。
......
启功先生诗词讲记。介绍汉魏六朝诗、初唐诗、盛唐诗、中晚唐诗、明清诗、清代子弟书,鉴赏《诗经》《饮马长城窟行》《敕勒歌》《落花诗》《临江仙》《圆圆曲》《忆真妃》《东海渔歌》 一本书领悟古典诗词之美。
这是单读出版推出的长篇非虚构作品,一个青年写作者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故事。1938年,“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跨越三省穿过西南腹地;2018年,处于人生转折点的青年作者杨潇重新踏上这条长路。现实中非典型的公路徒步与历史上知识人的流亡之旅交织、对话、共振,层累的、不同的“中国”缓缓浮现。杨潇带着海量的史料积累与强大的问题意识,与沿途遇见的人交流,与西南的人文风光交流,与那个遥远的动荡时代交流。在两个不确定的年代,在国家与个人的危机时刻,我们用真实的生命体验,追问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开启一个全新的“寻路之年”。
两代北大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 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 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 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
一部关于苏东坡生平与美食渊源的作品,以苏东坡关于美食的诗文记录为线索,循着他为官、游历的足迹,从美食角度还原作为“吃货”的苏东坡的一生。从眉州到黄州、惠州等地,从猪肉、河豚到荔枝、羊蝎子……通过苏东坡在30多地所遇、所尝的70余种食物,勾勒出一条苏式美食路线,从中窥探苏东坡如何把眼前的苟且变成味蕾盛宴,呈现其苦中作乐、笑中带泪的吃货人生。同时,围绕苏东坡作品中由美食引发的感悟,探寻其对饮食、生活的态度,呈现其以食物疗愈身心、拒 内耗的人生哲学。
《中国人的人文精神》一书分为上、下两册,共收录了楼宇烈教授十分重要的思想和观点精髓达35万余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来把握的话,人文精神可以说是它最主要和最鲜明的一个特征。什么是人文精神呢?此书围绕着问题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一一展开。人文就是不以武力,而以一种文明的办法,以诗书礼乐来教化人民,由此建立起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的文明社会。《中国人的人文精神》一书的出版就是为了更好地记录楼宇烈先生一生文化积累的行思感悟,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的呈现留下一份宝贵的资料,以飨读者。
北师大博士生导师启功写给大众的国学文化通识课。北京民间有一句谚语,批评知识不足、发言错误的人: 他没吃过猪肉,难道还没见过猪跑吗? 启功借用这个谚语,称那些最浅近、最常见的知识为 猪跑学 。本书为启功的 猪跑学 讲记:文学源流、思想变迁、文化艺术、典籍巨著是怎么回事,《论语》《千字文》《红楼梦》该怎样去读 寻觅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的根脉,一本书读遍文史哲艺。
《寻人不遇(对中国古代诗人的朝圣之旅)》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的又一本中国文化旅游随笔。比尔·波特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探寻,对中国文化充满向往。从2012年开始,比尔·波特开始了全新的旅程。在此书中,他以李白、杜甫、辛弃疾、谢灵运等著名诗人为线,开启他为期30天的中国古代诗人的朝圣之旅。通过他独特的视角,寻古访踪,洒酒寄怀,将诗人们的人生轨迹和创作,用白描的手法,朴实的语言再现于读者面前。文本不在于研究,只在于呈现,就此,对于一个外国人,对于当下科技飞跃的时代,尤显难得。
许倬云文明三书,是当代史学大家许倬云重磅力作。他在此三本书中, 系统性讲解文明史,70年博学深思熔铸一炉,以独树一帜的“大历史观”勾勒世界文明发展线路图——回溯过去的文明(《三千年文明大变局》),评述现在的文明(《世界何以至此》),探寻人类文明未来的走向(《我们去向何方》)。他以反思、审视的态度,直面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力图以中国文化为基点,开拓人类文明共同体的革新之路。 “许倬云文明三书”是许倬云先生学术生涯上的又一浓墨重彩的一笔,光辉灿烂,蔚为大观。
这本书是西闪和西门媚的第一次合著,他们各自施展才华,呈现了一个多面向的土耳其。 打开本书,可以跟随他们漫游土耳其,看见,听见,嗅见;还可以深度阅读土耳其的历史与今天,是文学的,历史的,也是活色生香的,是此时此刻的生动人间。 他们跟当地人去看托钵僧的旋转舞,和年轻帅气的警察交上朋友,看斋月中的人们在街上摆起长桌。在那里,帕慕克打造了一个先锋博物馆,暮色中的老皇宫透露着沉重的秘密,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衹注视着今人--历史在这样的目光中沉浮,世界又将面临新的选择。
阅读,是一段旅程。在这里开启一段与12位阅读文化专家同行的阅读之旅,旅途中不仅可以撷取12本阅读经典之作的精华,领略阅读的哲思与方法,还可以在12位阅读引领者的阅读观里,感受他们因阅读而丰厚立体的文化意识,而他们私享的阅读主题书单,则敞开了古今中外更为宽广的阅读之门。 正是一部部美好经典的存在和一本本阅读之书的指引,铸就了一个个阅读者的精神长廊,个体的阅读之道就此展开。
启功先生中国画讲记,讲述唐、宋、辽、金、元、明、清历代名画:《游春图》《韩熙载夜宴图》《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匡庐图》《潇湘图》《小寒林图》《溪山行旅图》《秋山问道图》《万壑松风图》《龙袖骄民图》《富春山居图》《楝亭图咏》卷 一本书读懂名画之美。
本书是近年来龚先生关于国学知识的文化随笔集,书中探讨了朱熹、王阳明、王船山、马一浮、章学诚等大家的真实思想及世人的误读,也有关于《周易正义》的价值、魏晋是否真是玄学的时代、晚清知识分子的儒侠情怀的讨论,就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多个重要问题发表了独到的看法,是一本引导国学爱好者深入了解传统学术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