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著名学者赵林教授近年来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的精彩讲座(包括《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上)》、《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下)》、《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奥林匹克竞技会》、《特洛伊与英雄史诗》)为主干,并收录了赵林教授近年来关于西方文化的几篇学术讲座。这些讲座内容广阔、气势磅礴,从全球范围的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历程,到旨趣迥异的中西文化比较,再到源远流长的西方文化演进,展现了讲演者高屋建瓴的研究视域、博大恢弘的历史情怀和深邃睿智的哲学反思。 与眼下时髦的“戏说历史”的风气迥然不同,本书不仅以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来解读人类文明和西方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而且力图昭示一种宏观和长程的文化大视野,使人们对漫漫千年历史、迢迢中西文化的演进历程和基本精神有一种提纲挈领式的把握。尤其是关于西
两千多年前,各种各样的地域文化,在不同的房间着衣起床了,在每个人的身上烙下了一个胎记,有一种东西与生企来地植入了每个人的骨子里。 两千多年后,一本名为《河南人惹谁了》的书在人们手上争相传递,一首名为“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歌曲在人们口中传唱,不同地域的人们都在追问。 河南人惹谁了?湖南人凭什么?东北人是咋了?在这里,我们提供的一个中国人的性格地图在这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性格基因如果你有所思、所想、所悟、心情还不错的话请与我们联系。
本书是在北大听讲座书系的第三辑,所收文章皆为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文章深入浅出、简练朴素、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文章兼容并蓄,可谓思想的精粹、智慧的集锦。
本书是美国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继《空谷幽兰》后的又一力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作者于2006年春进行了一次穿越中国中心地带的旅行,追溯了已经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支脉之一的禅宗,其各代祖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游历经历,并诉说了他多年来对禅的深深体悟。
书籍,是一种传统型态的网络。网络,是一种新型态的书。这样一个重新探索阅读的计划,因此名为Net and Books——网络与书。 “网络与书”希望跨越纸本书籍与网络阅读的界限之外,也希望从许多方面跨越地域的界限。 这个计划的每一个主题、每个主题探讨的书籍与网站、写作者、工作方法,都希望跨越地域的界限。 要跨越这么界限,我们必须将本身的立场尽可能地缩小,只回归到一个原点。 在我们自己某个地域、某个专业、某个身分之前,我们每个人都是读者。没有一个读者高于另一个读者,也没有一个读者的经验等同于另一个读者。 在知识的密林里,我们每个人都在摸索前进。 面对这样一个密林,每个人发言的时候,不应该是因为自觉站上了什么高度,而应该是想把自己摸索、颠簸的经验,中途遇到陷阱的困顿,以及寻找到那片树叶的惊
当一个人用汪洋恣肆的语言,点评一幅画、一幅字的时候,他一定是有极好的审美造诣的。将简单的线条背后的美,完整地表达出来已属不易,在完整的基础上更增添了美感,将种种意境用波诡云谲的文字展现,这就不仅需要审美造诣,更要有极深的文化功底了。作者刘传铭就是如此。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关于绘画、书法、建筑、雕塑等种种与美相关的文字的结集。作者贯通美术史,文化史、书法史还有历史……在点评某一作家或者某幅作品时,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名言佳句信手拈来,上下前年皆成文章。纵向叙事流畅,横向多有佐证,将尺寸之间的作品,扩大为恢弘的长卷,叙事宏大却不乏点睛之笔,每一个作者的观点,都成为作者用笔构成的画卷中,那浓重的一笔。文章轻重有别,叙事疏离有度,让人读来酣畅淋漓,这不仅是一部关于美术的论述,更是关于传
镜子在变幻无常的映象中寻求和表现自己的价值与美学。何况照到的又是“发挥到荒廖绝伦才看了顺眼”的洛可可。这是宇宙与人间的本质,没有什么相对,没有什么绝不同;在这两者之间,具有无边的空间,存在说不完的故事。这部站书就是试图说出相同中的不同。不同中的相同。
《夜航船》是一部来自三百年前的“百科全书”,也是张岱这个文人眼中的大千世界。从天文地理、四方星象到三教九流、古往今来,或严肃,或幽默,或正经,或玩笑,无所不包,读来令人欲罢不能。 1665年,六十九岁的张岱为自己写下墓志铭,其中并未提及《夜航船》。 1689年,张岱卒于九十三岁。《夜航船》从此湮没。 三百年后,尘封抄本现身于世,辗转入藏宁波天一阁,《夜航船》重现天日。 张岱喜欢的事是:深深庭院,眼神波俏的丫环,繁花和少年,华丽的衣裳,骏马奔跑的姿态,神奇的灯,烟花在幽蓝的夜空中绽放;还有梨园歌舞,紫檀架上的古物,雪白的手破开金黄的橘子,新绿的茶叶在白水中缓缓展开,这些都是张岱喜欢的事。 于是他写了这本三百年前的“百科全书”,这些也正是《夜航船》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