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几个关键词作为开启日本文化观察的独特方式:京都、建筑、俳句、茶道、禅宗、美术、文学、电影、二次元,是一部从日本文化解读入手,探讨日本民族性的综合性研究著作。 本书作者团队由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诸多著名学府、多样研究领域的日本研究名家学者组成,他们由熟悉的文化符号进入,一端回溯古典美学,一端看顾现代生活,透视在本土文化、中华文化、西方文化共同影响下的日本文化基因。 他们大多有旅日背景,曾在东京大学、关西大学等日本学府进行研究工作。这样的跨国视角,更有利于带领我们体味日本人独有的感悟、困惑和思考,进入他们的历史和内心,也有利于思考我们的当下。
你是否曾流连过古玩市场,对一片破碎的青花碎片逐渐痴迷?又或者,你去了故宫的陶瓷馆,沦陷于三十五万件陶瓷珍品中无法自拔。也许这些都没有,但是在你的一日三餐与烹茶小饮中渐渐中了器具的毒,不斗茶也不斗饭,但是只是入手几件仿宋瓷的小器,就能让你高兴一整年。要知道爱陶瓷的人朝朝不尽,瓷器写就的历史车轮滚滚不休,所以对于瓷器的喜好,无需羞愧,打开此书,让我们从青花开始,跨越千年的隔绝,去做一次触摸中国瓷器的逆时光旅行。
《异端人物》 一本集辛辣评论与深刻见解于一身的人物评介集。作者伊格尔顿,一位剧作家、文学理论家、莎士比亚作品的杰出分析家,以及后现代主义的 祸害 ,以好辩和智慧著称。在这本书中,他不仅评介了西方一流的作家和思想家,如王尔德、叶芝、维特根斯坦、以赛亚 伯林等,更以其标志性的幽默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理论和政治的生动图景。 伊格尔顿的评论技巧令人瞩目,他不满足于表面的评估,而是深入挖掘每位作家的思想和作品主题,以尖锐的文风和敏捷的才思,为我们提供了解读西方重要作家和作品的独到视角。在这本书中,他与斯坦利 费什、斯皮瓦克、齐泽克、萨义德乃至大卫 贝克汉姆等等 异端人物 逐一过招,展开了一场场精彩的文学探秘。
彭富春教授认为,国学实为“国魂之学”,所谓国魂就是中国的智慧。因此,国学的根本就是中国的智慧之学。《论国学》如实分析了中国古老的智慧的本性及其形态,重新诠释了其思想意义,以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促进当代中国汉语思想的建设。中国的智慧有自己的话语系统,给存在、思想和语言等都赋予了非常独特的规定。其历史形态一般分为为儒、道、禅三家,它们分别表达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心灵三个部分的思想。但正好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人的生活世界的整体。儒家的文本主要是传统所说的“四书五经”,道家的文本主要是《老子》和《庄子》,而禅宗的文本主要是《坛经》。在根本上说,中国的智慧是一种自然性的智慧,区分于西方非自然性的智慧。自然是人的存在、思想和语言的根据。但自近代以来,自然性的历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本书是何楚涵博士的新作,是一本中国文人传记,从先秦到明清共选取了25位重要的中国文化圣贤,全方位介绍了他们的生平故事,赏析其代表作品,解读他们充满诗意的人生。读这本书,就像与古人对话,“坐看云起时”的王维,“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他们既是闪耀的“明星”,也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走进他们充满诗意的人生。这也是一趟文化时空之旅,能够让我们轻松了解文史知识,沉浸式地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和文化圣贤的精神世界,一起探寻中国人的精神之美。
《工业先导范旭东成功启示录》是国内外首次正式出版的范旭东史料文献。她是一本范旭东语录的选编,是尝试阐述范先生的精神,主要包括范先生在科学、创业、经营战略、管理、技术创新、道德、人生观、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是范先生之企业家精神的体现。黄守愚费时5年,从大量的史料里面选取1000多条范旭东的语录,分作9个门类,44种属。《工业先导范旭东成功启示录》卷为仁爱之心,引述范旭东先生爱国家、社会、人民、人类的语录。第二卷为经世之学,引述范旭东先生讲求经世利民之道的学问的语录。第三卷为致用之术,引述范旭东先生讲求实用之法术势的语录。第四卷为觉民之行,引述范旭东先生讲求开启民智、转入现代的语录。第五卷为务本之乐,引述范旭东先生在当时语境下从事科学研究、化工建设、企业经营之人生态度的语录。第六卷
本书是季进教授对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大家的访谈录结集,访谈对象包括宇文所安、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葛浩文、顾彬等学者。访谈内容既涉及学术,又时而穿插闲话,机警回答与琐碎闲话的背后,往往渗透着学者们深厚的学养,颇能予人以启发。作者以一种比较理性的立场来审视评价海外汉学,而不是一味地肯定或否定;既尊重文化差异和汉学家独有的文化视角,又以自觉的文化意识依托本土资源与之展开平等对话。这样的访谈以及相应的海外汉学研究,对于我们考察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思考中国文化的输出战略、建构中国文学的世界性维度都是极有意义和价值的。
收录张旭东自1988年以来的电影研究和批评文章。作者主要关注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崛起的 中国新电影 ,自这一时代,中国电影开始审视自身历史,盘点民族电影的文化资源,探索审美突破的策略,努力学习崭新的 现代世界电影语言 ,以此发出自己的声音并 走向世界 。 张旭东在书中主要以 第五代 电影为主要分析对象,对《红高粱》《孩子王》《秋菊打官司》《芙蓉镇》等名家名作,以及以贾樟柯代表的 第六代 导演作品的叙事解析和批评阐释,结合中国的社会历史语境,探讨历史如何在荧幕上再度呈现,第五、第六代导演在海外与在国内民族文化图景中的位置,以及电影现代主义在社会与意识变革舞台上的位置,等等。
本书是广义的中国文化史纲要,为中国文化的千年历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演变的历程,指出这也是以实践理性为特征的民族文化意识的积淀过程,为中国文化构建了庞大的文化帝国。从体系上讲,这是一部中国文化和文艺研究的宏观纵论;从结构上讲,又是一部古今中外的比较之学;从内容上讲,更是一部剖析文学与艺术发展的沉思录,引领我们徜徉于古代、近代、现代、国内、国外文化的思考之旅。在每个历史时期,作者都将历史背景和时代表现进行了客观描述,从中找出产生的历史必然,同时不断重新审视这种必然在整个人类长河中的作用。
《书读完了(增订版)(精)》作者爬梳剔抉,参互考寻,从金克木生前约30部已出版著作中精选出有关读书治学方法的文章50余篇,分三辑;其文说理叙事,皆清秀流利,全无晦涩难懂之处,普通读者循序渐进,或可一窥大家通人治学读书之堂奥。
著名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这本佳作中比较了三个社会——祖尼人社会、夸扣特尔人社会、多布人社会,揭示了这三个族群的行为差异。这项开创性研究表明,每种人类文化都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特征。本尼迪克特在研究中考察了文化与个人的关系。这部大胆直言的著作深入探究了何以为人这个问题。 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开宗明义,讲述了习俗。作者提出了人之本性,是由文化,即习俗塑造的,而不是生物学遗传的天性,以此有力地反驳了那种“纯化种族”的欺人之谈。第二章主要涉及由选择带来的文化多样性。作者认为,一个社会或者部落,面对无数人类行为的可能性,选择是必不可免的。而正是这不同的选择,形成了诸文化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文化、社会选择的结果。第三章论述了一种文化在选择了自身的行为模式、社会价值、目标取向之后又是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引领文化强国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把我们党对文化作用和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为引导全党全社会更加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第二个结合 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2023年6月12日起,新华社开设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 栏目,充分展现了北京、上海、西安、沈阳、重庆、杭州、南京、武汉、福州、长沙、广州、昆明、成都、大同、拉萨、扬州、景德镇、曲阜、洛阳、遵义、喀什、敦煌22座历史文化名城新时代巨变蕴含的文化自信力量。这组报道引起了海内外媒体、受众广泛关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本书共收录该栏目22篇文章、新华社记者撰写的22篇手记及编辑代表撰写的采编札记。不同于传统主题图书的严肃风格,本书是一部融媒
文房四宝不但是中国文人的书写工具,而且是中国文化的承载者。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人与文房四宝须臾不可分离,对于中国文人来说, 笔墨精良,人生一乐 。我们追随历史的足迹,探寻笔墨纸砚的前世今生、了解还淳返古的制作技艺,领略独有千秋的笔墨纸砚;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回味中国古代文人的奇闻轶事,窥探文房四宝的现状以及未来之路。
孙隆基先生把中国上下三千年当做一个“长时段”,用结构观念——针对特定范围的一种共时性设定——来研究中国历史和这种历史延续所生成的文化特征。《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曾以“地下文学”的方式风靡中国,在知识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不是泛泛地罗列出这个民族的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用近乎千刀万剐的切割,给人以深处其间而欲全力挣脱的浓烈感觉,从而达到文化批判的深远诉求。
年轻就要有情趣,情趣哪里来?指给你。 幽默源于智慧,源于见识,源于学识,源于童心,也源于大无畏的胸襟和精神。 言谈举止,即使犀利,也永远不忘记带着幽默。 他一生童心未泯,是一位活泼可爱甚至有时会偶露萌态的斗士。 他有情有趣,爱自己,爱美女,爱天下。嬉笑怒骂,玩世不恭,在人间活得风风火火,有声有色。 本书奉上大师接地气、不晦涩、满是知识和乐趣的作品,相信他乐观玩世、嬉笑怒骂的文字,能让年轻的你获得“有趣”的智慧。
“现代性”问题必然会对正在思考中国现代化之路的中国知识分子造成极大的困惑,因为它意味着:现代化的进程并不只是一套正面价值的胜利实现,而且同时还伴随着巨大的负面价值。 自由、民主、法制这些基本的正面价值实际上都只是在商品化社会中才能顺利地建立起来的,但是商品化社会由于瓦解了文化传统而必然造成“神圣感的消失”,尤其商品化社会几乎无可避免的“商品拜物教”和“物化”现象以及“大众文化”的泛滥,更使知识分子强烈地感到在现代社会中精神生活的沉沦、价值基础的崩溃。人类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最根本二难困境正在于此。 儒学在现代世界中的位置乃在于:在一个工具理性必然占主导地位的工商社会和技术时代,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价值理性的关怀、维护人文文化的传统和活力,并全力向着人文研究的方向去开展自
本书是一部从文化视域的角度研究南北朝时期北魏一朝文学历史、作品版本、文学体裁及影响文学特质背后的文化成因等的著作。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个朝代,在南北朝文学研究中,相较于如火如荼的南朝文学,北魏文学一直相对冷寂。本书从北魏文化政策对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域不同的文学成就、北魏文学与十六国文学的承继关系、北魏的诸多文学体裁及文化价值、《木兰诗》《敕勒歌》等文学价值研究等方面展开,论述了北魏朝的文学政策、地域文化与文学面貌之间的关系,详细介绍了相关文学体裁及个案细节,初步完成了对北魏一朝文学风貌的呈现。书稿在北魏政治文化历史的综合视野下研究其文学,当中还兼有传世文献和后世出土文献的整理,完成了关于北魏文学的初步探讨,具有出版及一定的学术价值。
中西文明中的上古神话有哪些异同?神话之后的世界如何展开?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生存哲学中,为何发展出了两条路数迥异的文化主脉?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中国文化曾遇到哪些身份焦虑,又经历了多少争执与变革?……这本书是一部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的中西文化溯源之作,以文化比较的方式讲述了大约4000多年以来的中西文明,其中,作者不仅阐述了两种文化内部的若干源流传统,而且还以源流传统的演变与更新为视角,分析了中西文化的近代启蒙历程和现代转型,以及全球化视野下中国文化的自我更新;等等。 在这本书中,读者可以从神话时代出发,重走中西文化时至今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从历史与哲学的角度切入两种文化在不同时代中的基本精神,探寻埋藏在文明底部的思维逻辑。
本书是广义的中国文化史纲要,为中国文化的千年历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演变的历程,指出这也是以实践理性为特征的民族文化意识的积淀过程,为中国文化构建了庞大的文化帝国。从体系上讲,这是一部中国文化和文艺研究的宏观纵论;从结构上讲,又是一部古今中外的比较之学;从内容上讲,更是一部剖析文学与艺术发展的沉思录,引领我们徜徉于古代、近代、现代、国内、国外文化的思考之旅。在每个历史时期,作者都将历史背景和时代表现进行了客观描述,从中找出产生的历史必然,同时不断重新审视这种必然在整个人类长河中的作用。
本书试图立足于英国汉学发展的原典文献和19 20世纪中英文化交流的历史语境,以年谱编撰的形式,全面系统地梳理及考察英国汉学三大家翟理斯、阿瑟 韦利、大卫 霍克思,在汉学翻译、汉学研究及汉学教学诸方面的杰出贡献,以展示三大汉学家毕生孜孜不倦的汉学活动及其在中西跨文化交流中的巨大媒介作用,并突出他们在传播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重大成就。
"阴阳”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阴”和“阳”这两种力量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然而,这一概念的真正意义却更为复杂和微妙。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充满矛盾的二元概念是如何构成中国古代宇宙论、本体论、伦理学之基础的呢?“阴阳”又是如何作为一种修身之法、行事策略,在人们的家庭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呢?本书通过征引大量的历史和文本资料,考察了“阴阳”概念的范围和作用、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意义,以及它与中国众多的哲学流派和哲学传统之间的关系。本书将“阴阳”放在明确的哲学基础之上,放在中国诸多文献典籍的原文当中来考察,使其与西方哲学的假设、框架和术语保持距离,以中国哲学的视角,全面而精准地还原了“阴阳”的本来面貌。
本书稿将中国电视剧历史发展分为探索期、发展期、转型期和繁荣期四个阶段,书稿对中国电视剧的阶段性划分,以及根据中国电视剧的特性,立足于在题材领域探讨电视剧类型的演变,全面梳理了每一个阶段的创作特征和艺术发展逻辑。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类型界定,本书稿探讨了重大题材、古代题材、近代题材和当代题材的电视剧类型,全面分析了其类型演变的美学内涵、存在问题和传播态势。书稿全面阐释了中国电视剧创作发展的社会文化逻辑、艺术逻辑和产业逻辑,详尽地论述了古代、近现代和当地等题材领域不同电视剧类型的演变,其中关于重大题材的电视剧类型创作、古装剧类型创作和农村剧类型创作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