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书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论著的选编,分别考察了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基本认识及其对人类政治伦理生活和社会理想的影响,大体能够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性、民族性,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今天的学人加以阐释,体现时代性,成为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思想资料。本书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语录》的第八册。《养生有道》,编撰者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张应超研究员。中国医药学与养生学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尊重生命成为中国医药学和养生学的核心观念。古代思想家大多认为人的寿命长短与个人的修养功夫有关,重视德行,知足常乐,淡泊宁静,养气保神,注重饮食起居,导引按摩,从而使养生成为身体与精神相协调的具体行动。
编著《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正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丛书在保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有关古都西安的著述很多,但系统地编著一部大型丛书,立体全景地展现西安历史,却是首次。我有幸在西安工作十多年,西安的文化积淀实在是丰厚,这座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历史文化。在两个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必要也有责任组织和
本书是一套通透而睿智、优美而易懂、切实而有利今用的国学读本,每一种皆为学术根底深厚并富有识见才情的学者原创,历时四年,五易其稿,形式新颖,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极便阅读和教学,是目前国学普及读本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在国学读本汗牛充栋、精芜并存的海洋中尤显独特与珍贵。 其中主要作者黎孟德教授,是国学大师屈守元先生高足、当代极富才艺的学者之一,其沉潜国学之深广,解说作品之精辟,诚为读者不可多得的良师;李尚信先生,师从当代巨懦刘大钧先生,是*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对《周易》卦序的研究是 迄今为止 好的两个推导方法 之一;谢正强博士,大学阶段接受化学科学方法训练,后转人道家道教研究,践行道家修身养性之道,理法并重,推崇持之以恒、行之有效、养心养性的自
《信睿》7-8月号封面主题为“表演社会”,作者郭小聪\沈双\梁文道\张天蔚\柯裕芬\讴歌等,各自从不同的视角表达了他们对生活中存在的仪式和表演机现象与机制的看法。
一曲气势恢弘的《黄河颂》,唱出了黄河的雄壮豪迈,也唱出了人们心中的激越澎湃。雄伟的黄河造化于自然的鬼斧神工,得益于天地的日月精华。黄河是慈爱的,她任劳任怨地默默付出,滋养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绚烂之花;黄河是美丽的,她蜿蜒奔腾的九曲连环,勾勒出千万里中华大地的生生血脉;走近黄河,去聆听那慈母般的心跳;走近黄河,去感受中华民族那辽远壮阔的英雄气魄。
紫荆关,又称蒲阴陉,为内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40千米的紫荆岭上。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被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宋时名叫金陂关,后因山多紫荆树而改称今名。古人对其地势和军事地位有一段形象描述:“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近似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距于中,群险疵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保障。”
《吴虞文录》最初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可以看做吴虞早年的思想报告。本书选目基本参照亚东版《吴虞文录》(1921年10月初版,1929年4月六版),但“附录”部分有较大的变动:原版只附有《吴曾兰女权平议》《吴曾兰孽缘》两文;其《致陈独秀(一九一六年十二月三日)》作为《家族制度为主义之根据论》的附录载于初版《吴虞文录》卷上,《致陈独秀(一九一七年六月)》作为《儒家大同之义本于老子说》的附录载于卷下,这次一并归在本书“附录”部分;同时,本书新增加《致胡适》《致青木正儿》《吴虞底儒教破坏论》《吴先生墓志铭》亦为“附录”,以期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吴虞及其思想。本书录入排版是以《吴虞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为底本的,“附录”中新增的文章也来自于此。为尽可能保留文献原貌计,本书所辑各篇内容一仍底本,
中原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一样,都是以地域名之。然而,中原文化之构成,却不囿于地域文化,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中原文化的主体部分,以河洛地区文化为代表。历代成于中原之地的经史子集、百工技艺、风土习俗、人物景观等类,林林总总,蔚为大观。二是非中原人氏却在中原地区创造或中原人氏在其他地区研究中原所形成的文化。
牌坊是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种纪念性门洞式古代建筑,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为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而建立的。牌坊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集中展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极高的审美价值和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座牌坊都是一件珍贵的工艺品、一座浓缩的博物馆,在它上面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我国的当铺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千年以前的汉代,典当这种行为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了,只是那时还处在萌芽时期,并没有后世的当铺那样发达。典当业到了宋代,由唐代的专营与兼营并立,逐渐向专营发展,正式成为了一种行业。这是中国典当业发展史上的又一大变化,也是宋元时期典当业发展的显著亮点。典当行业的形成和确立,是宋元时期典当业繁荣的结果。
《博文001》,以开放、自由、平等、谦卑的人文姿态,秉承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原则,通过对当下社会百态的深度关注,来寻思文化思想与制度的关联,见证当下人的生存与精神状态。在网络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我们更加呼吁书桌前的独立思考,多种角度的审视,更呼唤对于社会的关心,一种富有生命实感与力度的人生意识。因此,摆在读者面前的期博文,是由刘瑜、易中天、钱理群、甘阳、欧阳江河、刘再复、韩钢、张鸣、范曾、周云蓬、胡舒立、林贤治等风格迥异、不同声音结集而成的*力作,听听他们对当下社会的新锐探测,和他们一起徜徉在史海钩沉,共同缅怀流金岁月。“博,大通也”,这不仅是我们创刊之际持有的心态,亦是对阅读本书之后理应有的期待。
中国古代的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发展于东周,统一于秦,大概经历了四千年的历史,最终确立了以铜铸造的、以方孔圆钱为主的、封建经济下的货币制度。古代钱币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对古钱币的研究和收藏未曾中断,并且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钱币学。这种学问对弘扬中国文化传统、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丛书在国家大力倡导中华很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的大背景下,为增强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专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传统文化读本。旨在通过不同的历史文化切入点,透过国宝背后的故事反映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等多个层面的现实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自觉弘扬中华民族很好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彭翔华、涂文学、别道玉编著的《武汉歌谣故事》详细记叙了武汉不同时期的民间歌谣,将武汉民间歌谣表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岁月留光、物阜地灵、世态人情”。“岁月留光”部分,主要是通过歌谣讲述曾经在武汉这片热土上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讲述一些政要人物与武汉的相关故事。“物阜地灵”部分,主要是通过歌谣讲述武汉城市特色和辉煌成就。“世态人情”部分,主要讲述武汉传统的民俗习惯,社会风情。
本书从阐述日本文化自身特点与揭示现代日本社会的症结入手,深入分析了日本奥姆真理教从形成到发展直到最终酿成耸人听闻的“东京地铁沙林事件”整个过程的根本原因。作者从对日本耻感文化中的“罪”“恶”的分析,揭示了融合“佛教”、“儒教”、“道教”的日本文化的特征与奥姆真理教产生之间的必然联系,指出了现代日本宗教与日本人宗教精神上存在的盲点。 本书见解独到,论证精辟,无论对于研究日本文化的专业人士,还是对日本文化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都可以通过该书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