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了包括人物、历史、思想、典籍、世态等五个部分的三十多篇时文。万字时文,超越教科书三四千字的惯性阅读,让中学生在信息量更大、内涵更丰富的长文的涵泳中,开阔文化视野,培养思辨意识。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诗歌精选了99首经典诗词,承续我国古代 诗言志 的传统,使学生理解诗人的情志,思考其中蕴含的生命情趣。这样的编写方式拉近了经典和学生个体生命的距离,极具创新力。
《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是朱自清先生在西南联大期间创作的中国古代经典普及读物,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典籍的历史背景、发展演变、思想内涵,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快速了解国学经典不容错过的入门读物。 朱自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将中国古代典籍精华浓缩为薄薄的小册子,流畅亲切、平实易懂、引人入胜,让我们在一个个传奇故事、鲜活形象中,轻松掌握国学经典的精髓。 图文详注版《经典常谈》增补385条古文及生僻字词注释、成语典故、背景知识,帮助读者补充大量国学知识!25张图表示例,清晰呈现古代经典的结构体系!13篇章节导读详尽补充典籍基础信息!
本书是根据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杨军教授给学生讲课录音整理摘录的,有谈历史、谈文化、谈修养、谈心学、谈理学、谈读书、谈时间、谈学习、谈幸福,以及生、老、病、死等诸方面的内容,每部分内容虽相对独立,但在思想上却都蕴含着儒家思想精髓,有作者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独到的解读,亦有对当下及未来人生的思考等。读者阅后一篇篇短文,或可增进读者对以上诸方面知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或可获得思想上的启发,提高自身修养,或可习得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
作者对近现代中国学术的新门类如宗教、哲学、科学、心理学、史学、考古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音乐等作了简要的概评,既从中西比照的角度,指出了 中国重和合会通,西方重分别独立 这一中西美术乃至思想文化之根本区别;又将各现代学术还诸旧传统,指出其本属相通及互有得失处,使见出 中西新旧有其异,亦有其同,仍可会通求之 。作者从大处着眼,又具体论证,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现代中国学术的复杂处境及其未来走向。
《道德经》即《老子》,是中国文化经典中的经典,本书是对《道德经》的逐句讲解。语言浅近直白,深入浅出地对老子的思想核心,如贵虚、贵无、贵柔、贵弱、无为而无不为等皆有深入浅出的讲解,并阐述了相关哲学思想对人生的指导意义,特别在为人处世方面有着借鉴意义。而且作者就目前《道德经》的版本问题也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道德经》。当然,作者在解读过程中秉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其消极思想进行了扬弃。
家风是一个家族经过岁月的沉淀、世代的言传身教,从而形成的属于家族特有的优良风气,它体现着祖辈对后代的鞭策和期望,记录着来自远古的信仰。好的家风,能让一个人终身受益,让一个家族经久不衰,让一个单位欣欣向荣,让一个国家繁荣昌盛。本书结合史书文献中具有良好家风家教的一些名人事迹,多维度深刻地剖析了古代名人廉吏的优良家风,这些良好的家风家教放在今天依然可以为当代为官者如何教育后代提供经验。将这些故事重新讲述,倡导为官者要管好家人,严格约束家人,防患于未然,若真为子孙计,遗德不遗钱。
STEAM是一种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和数学(Mathematics)融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STEAM融合在一起。通过读(文化)、做(小制作)、思(思考科学原理)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变得立体、丰富、有趣,在动手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古人的智慧。
《传统文化中的STEAM.玩具坊》由郝京华,王伟群主编
《小手术》分上、中、下三篇,既相互关联,又可独立成章。 上篇是“许广平的华丽转身:从学生中的'害群之马'到教师中的训育主任”,试图说明,由于时代风气的影响和个人的局限,在北京女师大为期一年驱杨风潮中大显身手的学生领袖许广平,在做学生与做老师的角色转换中,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毕业前,她是北京女师大学生领袖,毕业后,她做广东女子师范学校训育主任;做学生,她被杨荫榆斥为“害群之马”,为人师表,她的表现跟杨荫榆并无二致,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做学生,她骂杨荫榆是恶婆婆,做老师,她又叹自己乃童养媳。观察许广平从学生到教师的心路历程及其角色转换,将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中篇是“革命与被革命:鲁迅之身前事与身后名”,试图系统地梳理一下鲁迅的身前事与身后名。中心主题是:鲁迅革命吗?如果革
大众文化工业不仅是一种新的文化艺术生产方式,更重要的是承担着塑造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功能。本书是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现象的观察与反思,透过热播电视剧、电影、电视节目、报纸杂志等文本来呈现中国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变迁。在大国崛起和金融危机的双重背景下阐释这些文本的叙事策略及其文化症候,特别关注红色历史记忆的重写、公民社会的话语建构、中产阶层的文化表述与危机时代的主体想象等问题。面对新主流文化的建构完成,重新思考1980年代、1990年代和新世纪等不同时代的文化与社会逻辑,为创造不同的未来图景提供反思的基础。
法国国家图书馆以存藏汉学图书而闻名于世,这批著作也是法国汉学研究崛起的重要资源。整理这批著作,进行跨文化编目,加强学术利用,促进文化交流,体现了中法学者的长期付出与共同智慧。本书重点考察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这批汉学图书的历史源流、印本特点、书目范围、内容要点和中法学术交流史。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万物的生长与季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十四节气是自然的变换,是古人的智慧,也是诗意的栖息。本书从24节气有关的诗事入手,既有诗词歌赋的近期新解读,也有文人雅士以及背后的故事和诗意,让读者在24节气的文化之旅中,看到锦绣诗事中的万千风流。
本书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儒释道思想精髓,阐明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有助于读者将传统文化转化为自身拥有的人文思想。 本书是赵士林老师为大学视频课程录制的课件《中华文化二十讲》的基础上扩充而成,融入了无数场国学讲座与听众交流的经验体会,包含了作者多年来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最新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姑苏古城是苏州最靓的品牌,是“最江南”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书稿聚焦苏式生活,汇集了一大批苏州文史学者、作家的文字,全书文章共计15篇左右,从饮食文化、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入手,展现苏式生活的特点。文章内容大多围绕姑苏区展开,但又不局限于“区”的概念,而是追溯“姑苏”所指代的苏州、江南。进而升华到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向读者展示了苏州的名城魅力。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属于两种异质文化,自西学东渐以来,中国文化的取向便围绕着科学与人文的选择,陷入两难境地。本书就中国近代以来文化取向之两难境地的专题展开了探讨。
近2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拓展,商品经济大潮涌动,古老的中华大地经历着一场深度与广度均属空前的社会转型,其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其一,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这一过程自19世纪中叶已经开始,时下又赢得加速度),这种经济形态的变化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内容;其二,从国家统制式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转化,这种经济体制的改轨与上述经济形态的变化同时并进,正是现代转型的“中国特色”所在;其三,从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转化,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的这一转变所诱发出的问题,有全球化趋势,当下中国也不可回避地面临此类问题,诸如环境问题、人的意义危机问题、诸文明间的冲突问题,等等,这又增添了转型的普世性内容和现代性品格。
《雅砻吉祥卓舞》由王希华(索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