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思想研究》是国际著名汉学家汪德迈先生的重要新作, 跨文化研究 丛书中的代表性成果。本书包括四个部分:一,用中国文化特色认清中国文化道理;二,依靠汉字文言靠关系划分古代历史分期;三,用整体观点考察中国思想的特殊性;四,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 礼治 的特别考察。作者认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对汉字的书写和应用,是中国文化思想产生和发挥影响的背景。由于汉字的生成(造字系统)主要靠会意字和形声字,中国的文化思想也就具有同源相生、自成一体的特点,与西方文化思想是根本不相干,也不相同的。所以,要用中国的材料来研究中国的思想,不要用西方的思想来研究中国的材料。很多西方学者,包括近现代很多中国学者,都在用西方的思想来研究中国的材料,这是错误的。本书概要地选取了甲骨文占卜、易经象数、中
《容忍与自由》所选篇目展现了胡适深刻、犀利的思想观点,也侧面展现了他在纷繁时事中的人格魅力。涵盖其从青年至晚年的各类文章,读者也可从中发现他思想上的转变,特别是 容忍与自由 ,胡适年岁月大,越觉得 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 由于涵盖面广,内容丰富,使得本书的可读性大大提升。这些白话演讲和文章都十分浅显易懂,展现了胡适的睿智,使读者了解胡适思想的同时,能帮助读者理解那时学术界的状态,了解当时的世界和中国。 在本书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位侃侃而谈的智者,也可以从他谈话的内容中,体会对加家国的热爱,以及胡适对民主和自由的坚持。
意象是作品文本结构中小的材料单元,表面上看来是单纯、个别的意象,实际上却蕴藏着浓缩了的文化信息,一经读者的柔情触摸和文化解读,便会释放出无限的能量,以充实和丰盈我们的审美感受。《红楼梦》中“红楼”、“水”、“花”、“门”、“镜”、“玉”等诸多意象,宜当饱含文学的、历史学的、民俗学的、语言学的更多文化信息,从而在平淡无奇的叙事进程中透射出更为丰赡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来。 本书乃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透析《红楼梦》种诸多意象所蕴涵的文化象征,以求得文本解读和文化阐释的融合。
编著《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正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丛书在保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有关古都西安的著述很多,但系统地编著一部大型丛书,立体全景地展现西安历史,却是首次。我有幸在西安工作十多年,西安的文化积淀实在是丰厚,这座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历史文化。在两个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必要也有责任组织和
蒙学 又称 蒙馆 ,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授的内容主要有识字、写字、伦理道德,所使用的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四书》以及《苍颉篇》、《千家诗》、《幼学琼林》、《格诗联璧》、《龙文鞭影》、《弟子夫》、《女儿经》、《增广贤文》等等。这些蒙学读物经过上百年乃至千余年的时间检验,有些已消亡,有些则流传至今,并深受人们喜爱。用今天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些读物,其中不乏封建落后的一面,但大部分内容则积极向上,劝人行善积德,蕴藏着前人丰富的智慧,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为便于今天的读者了解这些蒙学读物,我们精选了六种加以注释。它们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和《格言联璧》,合称《蒙学六种》。
“婚姻”一词早在《诗经》里便已出现,意指嫁娶,代表了夫妻双方,在商朝也出现了“家”的概念。我国的先民经历了群婚到对偶婚的阶段,经历了无家到有家的过程。从原初的掠夺婚、买卖婚到一夫一妻多妾制,逐步完善了婚姻制度与家庭关系。其中的贞节观和婚恋习俗也在不断地变化,体现着不同时期的正统思想。
本丛书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论著的选编,分别考察了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基本认识及其对人类政治伦理生活和社会理想的影响,大体能够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性、民族性,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今天的学人加以阐释,体现时代性,成为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思想资料。本书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语录》的第八册。《养生有道》,编撰者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张应超研究员。中国医药学与养生学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尊重生命成为中国医药学和养生学的核心观念。古代思想家大多认为人的寿命长短与个人的修养功夫有关,重视德行,知足常乐,淡泊宁静,养气保神,注重饮食起居,导引按摩,从而使养生成为身体与精神相协调的具体行动。
本书是一套通透而睿智、优美而易懂、切实而有利今用的国学读本,每一种皆为学术根底深厚并富有识见才情的学者原创,历时四年,五易其稿,形式新颖,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极便阅读和教学,是目前国学普及读本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在国学读本汗牛充栋、精芜并存的海洋中尤显独特与珍贵。 其中主要作者黎孟德教授,是国学大师屈守元先生高足、当代极富才艺的学者之一,其沉潜国学之深广,解说作品之精辟,诚为读者不可多得的良师;李尚信先生,师从当代巨懦刘大钧先生,是*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对《周易》卦序的研究是 迄今为止 好的两个推导方法 之一;谢正强博士,大学阶段接受化学科学方法训练,后转人道家道教研究,践行道家修身养性之道,理法并重,推崇持之以恒、行之有效、养心养性的自
《信睿》7-8月号封面主题为“表演社会”,作者郭小聪\沈双\梁文道\张天蔚\柯裕芬\讴歌等,各自从不同的视角表达了他们对生活中存在的仪式和表演机现象与机制的看法。
《审判》是“朱大可守望书系”中的第二部文集,通过对文化、文学、绘画、摄影、雕塑、电影、语言文字、文学大师等各个方面、各个团体的守望与反思,清晰勾勒出了中国当代的文化处境。大片的风起云涌,大师的风云际会,以及大众对文化事件、文化热点的广泛参与,使我们习惯性地相信,文化大繁荣的时代已经来临。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文学已走入末路,只能靠皈依影视而生存;电影除了“烧钱”的盛大场面,其内涵却苍白无力;汉字的再造和词语的创新,戏谑的背后是多少普通人的辛酸和无奈。守望着这种含泪的“繁荣”,朱大可发出声音:当今社会,自我的迷失与彷徨日益严重,重塑人本主义精神才是文化发展的出路。
我们讨论爱,也就是说到“我与你”的关系。“我与你”,是直接的面对、聆听和交流,与第三者无关。讨论的对象,可以是至高的上帝,也可以是爱情。 马丁·布伯是现代德国著名的宗教哲学家,宗教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本书是其对"关系"哲学的系统阐明,被视为整个基督教世界的财富。指出"我-你"关系为枢机的"相遇"哲学,是为了阐释宗教哲学的核心概念-超越-的本真涵义,澄清基督教文化的根本精神-爱心。
中华经典诵读 系列图书,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流传广、适合记诵的著作,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孝经》等。诵读这些经典,可以让孩子们亲近、熟悉经典,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文化素养,规范道德行为意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本书收录《大学》、《中庸》和《孝经》三部经典著作。体例设计力图实现功能的多元化,排版形式力图醒目美观,采取原文、注音、注释和译文相结合的形式。
“亲爱的,你爱我吗?爱我就请离我远点。” 没有人能看清爱情究竟长着一副什么嘴脸。林志炫《单身情歌》固然动听,却无法让那些固执的单身贵族们树立“告别单身”的决心。尽管有媒体出语惊人,指出单身生活方式正以惊人的速度消耗着大量自然资源等等不良后果——全球人口数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而家庭的增长离却达到了3.2%——仍有众多的“贵族”捧着“单身主义”的时尚招牌,在激情暗涌的夜色中肆无忌惮地游荡。 该独身时就独身! 独身者无畏,不管是站着还是躺着。 ——这就是独身者的宣言。
本刊主要发表研究《红楼梦》思想、艺术、版本、成书、作者生平家世、脂砚斋评语、文物资料考证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本丛书在国家大力倡导中华很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的大背景下,为增强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专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传统文化读本。旨在通过不同的历史文化切入点,透过国宝背后的故事反映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等多个层面的现实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自觉弘扬中华民族很好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