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睿》6月号封面主题为“我们怎么说话”,作者崔卫平\张永智\邱华栋\张颐武\李多钰等,各自从不同的视角讲述他们对公开场合和公共平台“言说”、争辩与对待不同观点态度的看法。
《信睿》7-8月号封面主题为“表演社会”,作者郭小聪\沈双\梁文道\张天蔚\柯裕芬\讴歌等,各自从不同的视角表达了他们对生活中存在的仪式和表演机现象与机制的看法。
《信睿》9月号封面话题为“我们是谁”,作者葛兆光\陈众议\陈伟信\蒋友柏\陈希我等,各自从不同的视角表达了他们对全球化进程中和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有关身份认证的观点和看法。
中医启蒙由认识汉字开始,中华文明的复兴从振兴中医开始。要研究中医,发皇古意,就必须先从最基本的词汇入手,需要我们唤醒那些沉睡的文字的原意。在现代语境下,在涉外教学看病过程中,徐文兵大夫随时会遭遇熟悉字词的陌生化情形。如“饥饿”,饥和饿有什么区别?思和想有什么区别?如果没有区别,干吗要多造一个字?比如“魂魄”,魂是什么,魄又是什么? 全书以“字”为线索,旁征博引,透过字义的解释,说明实际的中医养生之道,轻松易读,让你大长见识。
华语电影行业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可笑地成为一门严肃的行业。而华语电影导演们则成为最有资格以站着说话不腰疼反驳外界批评的“实干家”群体。以此逻辑,一把辛酸泪,一堆烂拷贝,再丑的媳妇因其“无辜”,终将能熬成婆。他们把无数的垃圾真诚地献给了我们,自己,却也终究逃不过两手空空。 称该书对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王家卫、吴宇森、王晶等10位当红导演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十二年前,我曾向台湾的听众描述过这种笛声。应《联合报》之邀,在台北中央图书馆发表了一个有关昆曲的演讲。演讲之余,还与我所敬重的作家白先勇先生作了一次有关昆曲之美的长篇对谈,发表于《中国时报》。那是我次到台湾,《文化苦旅》还没有在那里出版,因此我留给台湾的印象是一个昆曲研究者。 十二年间经历了很多事情,我的主要精力投注在对人类各大文明废墟的实地考察上。忘了是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我得到消息,昆曲被联合国评上了世界文化遗产。这个消息,使我荒凉的心境间增添了一份滋润。我在万里之外,听到了来自苏州的笛声。 不久又听到另一个消息,世界遗产大会将在苏州召开。苏州有这个资格,种种理由中有一项,必与昆曲有关,我想。 回国后我又几度访问苏州。奇怪的是,似乎冥冥中已有安排,每次都遇到白先勇先
有一类语文,它比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流传应用得广,它的作者和读者也比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多得多,但它在学校的语文课堂里学不到,更被排斥在文学和语言之外,被学问家视为“闲花野草”。 但是,千百年来百姓日用离不开它,文人雅士撇不下它,即便深沉高雅的文学作品也经常拿它来增色。 罗维扬先生积十年之功,搜集整理,披沙拣金,综合提炼出口诀.歌谣、串话、隐语、三字经、成语、四言韵语、联语、诗应用、诗制作、仿作、戏说、标榜、变异等十三种数十类主要的语文技艺,冠名日“非常语言语”,细说从头。 “非常语文”来自生活;是民间的、边缘的,也是人文的、精彩的;是原生态的、草根的,也是美妙的,有趣的;它寓教于乐,亦庄亦谐。
孤独,是为了保持精神的独立。本书为文化学者朱大可先生关于当下中国文化反思的结集,话题兼及文化、文学、电影、建筑、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朱先生以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倾情讲述了在时代变动下个体与时代的精神孤独:信仰与信义沦丧的“世态孤独”,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话语孤独”,浮华盛世下寻找灵魂皈依的“文化孤独”……他在行文间不时流露出对整个人类文化的关切之情,并由此创造了文化的孤独意象:孤独,也是向文明攀登的一道阶梯。
本书由新周刊编写,选取最能反映2010年外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领域事件的多条语录,配以多幅图片,力图编成最个性化的“中文甜点”,既作为有趣的年度记忆本,也可作为创意人群的案头参考书。一年一度的语录,最给力的年度大盘点!
《老武汉:永远的浪漫》图文互动,既漂亮又好看。值得摆放在自家的书柜里,让子孙后代翻翻自己老祖宗的老谱。你还可以看看一个作家而不是史学家,对这些祖宗老谱恣意的评价和议论。你更可以与这些评价和议论争论一番——由此获得快感与知识,两全其美,岂不快哉。 中国的整个一部近代革命史,还有哪一个城市能比武汉更风头更火热?又有哪一个城市比武汉更改革更开放?还有哪一个城市的故事还比武汉更惊险更有趣,更浪漫更跌宕?这些火热与开放、惊险与浪漫将要在《老武汉》中得以再现……
《中华文化元素》是我国部系统研究中华文化元素的大型普及类丛书,共14册,吸收了研究成果,将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采取“即器即道”的撰写方法,试图通过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元素,昭显中国文化的特质、流变和前行方向。图文并茂、四色印刷、装帧精美,读可悦目、思可悦心、藏可上架。本书是其中的《茶》分册,由关剑平著。
“和合故而能谐”,中国自古以来就奉行“和合美满”的“善”文化理念。“推己及人,怀柔远人,崇德抑武”的精神,无不体现出中国人对于“善”的向往和追求。然而由于近代工业化文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导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中国正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这就要求古老的中国在传承历史文化和面对当前发展阶段现实的情况下,整合古老的文化体系的优良传统,并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推广“善”文化,重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共存关系,符合历史的发展方向,符合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振兴之路,是创建现代化文明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中国影响力的当务之急。常怀林编著的《中
作者认为,传统的中国好比是驴,近代的西方好比是马,驴马杂交之后,产下现代中国这头骡;现代中国文化从此变成一种非驴非马、亦驴亦马的“骡子文化”。这个比喻虽然有欠典雅,但在揭示文化异质性方面却很恰当,就像加藤周一界定日本文化时使用的“文化”概念一样。 本书稿解读十余位中国现代文学/文化史上重量级的“骡子”,试图通过对他们的异域留学生涯及其结果的阐述,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原一幅真实的历史图景;对这些文化人的留学经历与其思想文化观念之关系的梳理和阐发,构成了一部以“留学”为媒介的、内容丰厚的现代中国文化论。此外,作者自觉并擅长用简明、感性的叙述方式讨论学术问题,使书稿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却又令人深思。
《锵锵三人行?只谈风月》话题生猛,爆点十足,谈及婚姻、爱情的各个方面。话题抢先看:为了报仇看AV,苍井空说男人要有持续力,随手拍照解救大龄女青年,找个人来爱,怎么这么难,情欲成了依靠,脱了衣服也在乎,爱恨交加“被失足”,中国式性感,AV是一种亚文化,看的是名人脸,从民到官“道德审判”,把性罪恶化源于压抑,男人的眼光决定女人的美,性感的境界在脖子,《》挽救了香港电影业,女人摧残自己要有度,爱唠叨是性能量转移,青楼、革命与女人…… 与情爱、婚姻有关的一切话题,《锵锵三人行?只谈风月》完全收罗!
《致愤青》是美国著名公知克里斯托弗·希钦斯的经典著作。在书中,希钦斯以写给青年的信的形式,为未来的激进主义者、独立思想者和一切“愤青”提供了必要的指导。他探究了各种类型的“愤青”在关键历史时刻所采取的 " 对抗立场 ", 也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曾经给他带来无数灵感的埃米尔·左拉、罗莎·帕克斯和乔治·奥威尔等杰出人物。在意识形态领域,希钦斯总是毫不含糊地站在一切僵化传统的对立面,这已成为他特有的个人标志。在当今时代,几乎没有哪个思想家能比他更加了解不同意见的重要性——这既是为了个人的完整性和有价值的讨论,也是为了真正的进步以及民主事业本身。本书是希钦斯犀利的思考、批判的激情和雄辩的文风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