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忧作为一种中国古代职官管理制度,在中国存在和沿袭了数千年,成为研究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素材之一。本书重点论述了历代的丁忧制度。例如,秦朝为了强化对人民的精神禁锢,曾号令天下臣民一律戴重孝为天子守丧三年等。而丁忧制度真正普及开来,是在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认可,成为国家正统思想之后。如在唐代法律中,丁忧制度被加以确认,形成了对官员丁忧行为的礼制和法制层面的双重约束。而到了清朝又施行了满汉不同的丁忧制度。
善 作为中华文明基本的组成元素,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特质和核心价值,宣传和弘扬 善文化 是突出时代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需要。同时,善也是人性和人生态度的反映,内附于人的道德素养之中,外化于人的言行举止之上。《中华善字经(少儿版)》中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论述,详尽阐述了 善 的真谛,它用精练的语言宣扬了历史上 善 的光辉榜样,同时也紧贴时代,道出了激浊扬善的时代主流,表达了人民的心声,突出了弘扬善文化对实现中国梦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
孝 在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之前,已成为中国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据文献记载,自殷商时代起,统治者已经讲孝并大力提倡孝行,孝道也大大地发展,成为维系家族、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这时的孝,不仅是对父母,也包括对死去已久的先祖。周的统治者把 孝 当成人的重要品德,是能否当官为吏的衡量标准,从而奠定了两千年传统家族伦理道德规范的雏形。 孔子把 孝 作为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之一。 孝 是子女爱父母的道德,这种道德要求子女对待父母,不仅能赡养老人,而且还要尊敬老人。孔子认为孝有三层含义: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依礼的准则来孝敬他们。父母死后要按照礼的准则进行安葬;还要按照礼的准则进行祭祀。孟子尤其重视 孝悌 ,他认为尧舜之道的基本精神就是孝悌。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人人恪守孝道,天下则
中国上下五千年,名人格言如珠玑玉露,洒落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滋养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 国家兴 亡,匹夫有责 、 尊贤以崇德,举善以劝民 、 心欲小而志欲大 ,这些报效国家、崇尚美德、修身励志的名言佳句,几千年来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生命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