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哲学》 从 儒家哲学是什么 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 儒家哲学的研究法 二千五百年儒学变迁概略 儒家哲学的重要问题 等五个方面,以六个篇章的篇幅,翔实、扼要、入情入理地介绍了儒家哲学的来龙去脉及思想沿革,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哲学普及性著作。本次出版参考参照中华书局1936年4月版。 《国学指导二种》 是梁启超先生《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两部指导年轻人如何阅读国学经典的作品的汇编。《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为1923年春,《清华周刊》记者向梁启超先生约稿,并 督责甚急 ,先生 竭三日之力 完成。书稿从 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 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 韵文书类 小学书及文法书类 随意涉览书类 等六个方面,为年轻人开列了一份国学经典阅读书单。《要籍解题及其读法》是任公先生1923年在清华学校
西方哲学追究过本原、数、存在、理式、普遍/个体、形式/质料、知识/德性,到近现代,又关注主体/客体、感知/理智、逻辑/经验、心灵/物质、分析/综合、意义/对象、语言/实在、意向性、时间性、身体性等等,这些都与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和生存体验有关,但却恰恰漏掉了与人*直接相关的那部分,也就是以 家 这个字为代表的那些*为亲密经验的哲理。 人首先是从父母的结合而得生命,在子宫中已有混蒙经验,从出生开始感受到外部世界,在父母和祖父母怀抱中学会直立行走和语言,在家人关爱和兄弟姐妹关系中生发出更成熟的情感、尺度感、关系感、道德感,学会各种技能。到他/她能离开父母时,性相已经成熟,意识已经敏锐,世界已经越来越丰富,哲学思考也触手可及了。他/她投入人间和世界,还是要建立家庭,自己育儿同时还报父母,*后在儿孙照
家风和家教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家风是耳濡目染式的家教,是家族成员在繁衍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生活方式、处事精神;家教则是对家风的一种传承方式,是在家庭生活中对家庭成员涵养的日常教化。家风家教作为规范家庭道德、维护家庭秩序的伦理道德文化,其中涉及到忠君、修身、立志、报国、清廉、节俭、孝梯等各个方面,并潜移默化地存在于人们成长的每一个发展阶段。
本书是一部以阐释中华传统八德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主要内容的通俗理论读物。本书立足于历史传统,充分借鉴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阐释了每个德目的来源、涵义和本质,以及与个人修养、社会和谐和国家治理的密切关系;同时又关注当前社会道德现象,落脚于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古为今用。本书语言生动,行文活泼,深入浅出,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道德的洗礼,实现道德修养的提升,对于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本系列共分四部,依据不同的主题,选择相应的古文,每部独立出版。 本书整理自蔡礼旭老师 文言文 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系列讲座,以孝悌忠信为主题。 蔡礼旭老师在讲解文言经典的同时,深入浅出阐述了修身、治学、齐家、为政的精髓,涵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方面。并且撷取历史故事,从孝顺、和睦、慈教、宽下、劝化、救济、交财、奢俭、性行、敬圣和存心等方面,阐述了祸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以此劝导世人向善。 孝悌忠信,这是性德,是人人本具的。对父母要懂得尽孝,对兄弟要懂得尽悌,对国家、对人民要知道尽忠,对一切人要知道用信,不能够欺骗。孝悌忠信,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可以超越这个范围。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的标准。 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学习古文经典名篇,夯实做人的根基,
儒家的仁爱不同于佛教的慈悲。仁爱思想在近代以来中西古今文化冲突与融合、西方各种文化思潮汹涌而入的情况下,不断地获得新的诠释和发展。中华民族这种道德传统和深厚博大的仁爱正是今天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和为维护社会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要创造一种关心他人,接纳他人,对周围的一切心存感恩的心态。
燕饮是宾主交接时z常见的活动,故本书可以视为《宾主》(《中华日常礼仪基础教程》第三册)一书的续篇。 人类首出庶物,面对饮食时,不仅不会像动物那样张牙舞爪地相向,反而会满面春风地相邀共享。这是人性之花,是先王教化之果。传统燕饮礼仪正是根于人性,而又涵养人性的。 商人酗酒,引发周人的警醒,因此自周文王开始就厉行酒戒。及至周人抚有天下,面对商人酗酒的不良风俗,必然要予以移易。这就是周公制礼作乐的社会背景。然而历代礼学家却无视这一点。可以说,中华礼仪自其奠立之日起,就与饮食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周公制礼,于礼仪中,寄寓戒酒的功能,为配合戒酒令,对 酒 (相当于酒精性饮料)、 饮 (相当于非酒精性饮料)进行区分,规定 醴 这种饮品属于 饮 的范畴,不属于 酒 。礼仪规定,日常人际往来,只可用醴,不可用
国文传媒联合中国商界 人脉社交 平台正和岛、《海底捞你学不会》出版策划人边杰,重磅推出中国民间智库 人王志纲的巨著《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 这是王志纲20多年来多次行走中国大江南北,深度参与多个省、多个城市的发展规划,结合其渊博的历史、人文沉淀而成的巨著。 本书收录了王志纲2019-2020年发表在正和岛微信号上的14篇论述中国地域、人文、历史及现状的系列文章,包括武汉、陕西、广东、山东、浙江、安徽、浙江等省市地区,见解独到,内容新颖,大气磅礴。 本书内容力透纸背,是时隔85年、继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之后,又一部写透中国人国民性格的力作。
《诚孝仁义公(中华美德新五常)》讲述了:“新五常”上承老“五常”并契合中华道德养成的内在理路,以诚意始,由孝亲到仁民、义行,再提升至公心,构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圆环;下接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的五项德目,“诚”对应“诚实守信”,“孝”对应“孝老爱亲”,“仁”对应“助人为乐”,“义”对应“见义勇为”,而“公”则涵摄“敬业奉献”。全国道德模范的五项德目是“新五常”的呈现,而“新五常”恰可作为其内在的根脉,它们都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创新绽放。 《诚孝仁义公(中华美德新五常)》的作者是李汉秋、宋月航、王牧之。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支撑点,也是传统中国人得以屹立于世的重要价值观。中国古人重视养老,国家也把养老制度建设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古代政府对养老的关注与投入,有一种近乎于天然的职责与自觉。而这种职责与自觉,无疑是与中国的孝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本书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古代孝与养老的关系——养老战略与老人福利、养老与救济机构、家庭养老与养生、退休官员的养老、养老法律保障。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历代圣贤总结和归纳出了无数启人心智的名言佳句,也提炼出许多富有警世意味的俚语俗语,这些千古名言巧譬妙喻,明理析奥,以其思维美、内容美、语言美一向为人们激赏和传诵,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任何社会现象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参照,是我们每一个人凭理处世、治家劝学、待人接物、修身养性的“圣经”。它们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文化精髓,是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不仅教导我们洞悉宇宙人生的真相,也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依据。《中华圣贤经(精)》(作者中华圣贤经编委会)是一本富有启迪性和哲理性、知识层面宽广、寓意深长的古今圣贤名言的集成之作。全书将古今圣贤名言的精华加以认真梳理,并注入了当代思想新元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在《增广贤文》的基础上,收集了
国学智慧浩如烟海,不是一本书可以穷尽的。我们再一次探索,发现国学经典中总会有让我们耳目一新的东西。这本书我们重拾经典,博采名句,不以长篇大论的方式延深它的内涵,而是以简单、明了的短篇形式,从名句的本义出发,明确其原指,再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深刻涵义,让我们的体会直接了当。全书的名句原典多达二百多条,将古圣先贤的智慧精华集中加以展示,不仅可以帮我们增长智慧,更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的国学知识储备,可谓是一举两得。
《忠恕·谦逊》是“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丛书”之一,由黄晨、南慧珠、封洪、王永编著。《忠恕·谦逊》所写的,都是我们民族光辉历程中的关于忠恕、谦逊的一部分优秀人物的故事。这些人和事,是我们中华民族美德的形象体现,千百年来感染、教育、鼓舞了无数的人。可以让小读者在阅读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快些成长为国家的栋梁,成为民族精神的传人。
《中华传统美德:孝·义·仁》包括孝篇、义篇、仁篇三个部分,关涉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问题。该书为*“十五”规划课题,“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发掘与应用于高中教育的研究”的研究成果,对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 孝经》是儒家典籍中*早以 经 命名的书,西汉时期汉文帝设立《孝经》博士,《孝经》列为国子之书。南宋以后被列为 十三经 之一。几乎每个朝代都强调 以孝治天下 , 在今天,不论是企业高级管理者,还是对国学经典感兴趣的普通人,皆应先 修身 而后方可 齐家、治国、平天下 。 本书结合现实,深入讲述以 孝 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向下,将 孝 细化为亲切可行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皈依;向上,展现大孝大爱的广博与深沉,诠释大孝人生的充实与幸福。 《孝道离我们有多远 《孝经》与幸福人生》引领读者从行孝开始 修身 ,然后一步步走向更为广阔的儒家文化天地。
本书采用浅显易懂、老少皆宜的语言,围绕古时的时代特征和当代的社会习俗,力求写出二十四孝的各种习性。注意细节描绘,刻画不同人物的特点。本书是在中央大力倡导和谐文明,宣传中华民族传统孝道文化,在全国兴起的尊老爱幼风尚中,人们传播的正能量。由于历史二十四孝,时间久远,跨度大,一些人物生年、身份不详,出生地址众说纷纭,作者尊重历史,审视历史,把各种记载和说法,经过过滤、选择,客观地写入其中。作者对二十四孝的一些人物的出生地和活动地进行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