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最基础的启蒙读本,从儿童的安全、卫生、礼仪。到道德素质、精神修养、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无微不至的详细讲解,是中国儿童行为教养和国学启蒙的。 本书由学者钱文忠先生主讲,古今对照,历史名人与现代例子相对应,将空泛理念和现实情况相结合,大大有别于传统读本的枯燥注解。在百家讲坛一经推出,立刻创下收视新高,掀起全国学习《弟子规》的热潮。 为适合儿童的阅读习惯,钱文忠先生在原讲基础上进行了精心编排,加注拼音,并采用了儿童更容易理解的语言叙述,即可供亲子阅读互动.也可供孩子独立阅读学习。
茶之为饮,始于神农,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古韵飘香。携手本书,畅享茶文化之旅,带你了解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常识,与你一起体悟以茶待客、以茶兴文、以茶入诗、以茶作礼的深厚韵味,教你选茗、择水、冲泡、品香,让你更爱茶、更懂茶。
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在《茶经》中,陆羽继承和总结唐代及唐以前茶文化,创造性地提出了“煎茶法”。他制定系统的茶事规范,制作以“二十四器”为代表的茶具、茶器,并通过实地寻访茶叶产地,
普及茶知识,共话茶文化。本书精选了微茶楼上线以来的近千条微博,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这一宗旨。“早安,微茶楼”、“午间茶”、“茶楼微语”、“晚上好,微茶楼”几个部分娓娓道来,展现了茶的韵味、精神以及微茶楼“茶客”丰富多彩的茶香生活。“茶博讲茶”、“晒家乡茶”、“分号动态”集中介绍了茶的分类、食用方法、特性和功能等,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全书图文并茂,短小精悍的微博体表达,阅读起来更加轻松、愉悦。
《茶经述评》从1979年开始撰写,由于出现了一些曲折,因而花费了较预想为多的时间。最初,因为《茶经》原文较为古涩,于是用了较多的时间来对照它的版本,研究它的文字,这样,当时所写出的内容,就较侧重于《茶经》的注释,后业才陆续加入了一些新的评述的内容,搞出了稿。但这一稿的内容,有的已了评述的范围,所以,又加以精简,把述评突出出来,写成第二稿。最后,再加以修改补充,这便是现在出版的第三稿。同时,在第三稿修改过程中,又不时发现新问题需予解决。 《茶经述评》的撰写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大都是作者提出个人的看法。阶段的执笔人是张堂恒同志,他所完成的是内容比较简要的《茶经》的译文和注释,另邓乃朋同志,也在《茶经》的译文和注释方面提供了不少意见;第二阶段先由钱梁、陈君鹏两位同志执笔
本书是艺术家、收藏家、设计师于进江先生对自己历时四年从全国各地精选的古代点心模具的整理和展示。作者从四千余块点心模具中精选具有代表性的模具,对其进行了艺术化的拍摄和呈现,并以这些中国传统点心模具为载体,讲述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孕育下的中式点心不为人知的故事,还原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风俗礼仪,从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等中国传统文化视角,解读了承载在各式模具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同时探讨了如何用当代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展现中国传统点心的魅力。本书丰富的文化内涵、精美的模具点心、生动的访谈对话带给人们精神的上无限的享受。
《茶经》为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茶经》闻名于世,被誉为“茶仙”。《茶经》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对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作了综合性梳理。是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咬春’这个名词听起来很典雅,可是又有一点耳生,其实说穿了就是吃春饼,又叫吃薄饼。一大盘合菜再来盘摊鸡蛋,配上甜酱、大葱,三五知己,据案大嚼,也能吃个痛快淋漓。” 《什锦拼盘》内容包罗万象,谈尚方宝剑与王命旗牌、谈吃、谈名片、谈风筝、谈黄历、谈人参……文中作者还对数度造访的泰京“曼谷”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均有详细的描述。讲吃食掌故,宇内鲜有人能堪与唐鲁孙媲美者,本书所涉广泛驳杂,恰如其名“什锦拼盘”,充分展现了作者见闻广博的特色。
让您休眠的肌肉动起来,让您淤塞的血管畅通无阻, 让您的肝脏充满活力,让您的肺部生机充盈…… 书中所倡导的运动方法,简单易行,图文并茂,一学即会! 你还奔波在去健身的路上么?你还在投入大量金钱于健身器材么?你还在为那些“死角”的脂肪犯愁么? 本书介绍的是桑福德·班尼特先生发明的运动方法,可以不借用任何辅助工具,躺上床上就能轻松锻炼。书中介绍的运动方法,不仅适用于腰腹部等肌肉锻炼,而且对腿部、颈部、肺部、脸部等肌肉锻炼,都有明显的效果。 跟着本书做运动,您可以一边享受休闲生活,一边塑造体形,焕发身体活力,真正做到健身、、养身!怎么样?一起来躺在床上锻炼身体吧,让身心年轻30岁!
写易武、写茶山、写普洱茶的书每年都有推出,但可惜的是这些书籍要么偏重历史文化不讲茶,要么只讲品茶艺术而不讲历史文化,对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一种缺失。这本书试图借普洱茶之眼,对易武和古六山这个小区域进行层层解剖,让读者看到大时代席卷之下的茶山演变。这本书想要探寻的是,在普洱茶的视野之下,这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时空里来回穿梭的,有茶、有人、更有一代代人的守护。这本书将展开茶山图景,色香声味俱全。
唐鲁孙是中国饮食文化和掌故杂谈方面具有代表性和传奇性的人物。他以其博闻强记和细腻动人的文字功夫,演绎了一段段“舌尖上的民国史”,功力至深,韵味至长,尤为难得的是,在“吃”之外,唐鲁孙还记录下很多鲜为人知的民俗掌故、宫闱秘闻,以及晚清民国的服饰、手艺、年俗、名人轶事等。本书为唐鲁孙作品集的第九册。
本书简单明了的介绍了葡萄酒的历史文化来源,并对葡萄酒的挑选、餐饮搭配、酒具以及收藏做了介绍。书中图文并茂,文字简洁流畅,图片丰富,颇具可读性。
茶,在神农时代是一种解药,解他草之毒。文人雅士喜欢茶,以茶入诗,以茶入画,给茶道注入了隐逸之气。“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是对茶的吟咏,也是茶画的题材。本书就是从中国历代与茶有关的画作来解读当时人生活,尤其是当时文人的生活旨趣。自唐代《萧翼赚兰亭图》画中出现茶的影子,此后历代画家如文徵明、唐寅等多有绘制与茶有关的场景:停琴待茗图,溪边煮茶图,寒夜客来图,等等。最重要的,画中的茶,已经不单纯的是饮品,而是借茶来寄托高洁、端正的文人品行和操守。茶道,是历代文人雅士淡然处世的生活方式。茶道入画,是这种生活方式的直接映像。煮水,煎茶,焚一炉香,展卷读经,掩卷弹琴。山中岁月,壶里春秋,听风入松,看水煮石,等闲春朝秋夜,日日是好日。
钱塘江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河流之一,是浙江省的大河。钱塘江流域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璀璨的茶文化,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在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0万年前,新安江支流寿昌江畔已有“建德人”活动的踪迹。唐代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钱塘江流域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也是自古以来浙江省最富足的区域。自古至今,钱塘江茶文化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现在该流域内的茶文化水平在浙江省地区乃至全国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因而研究钱塘江流域内的茶与茶文化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