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 山水画集中体现传统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不仅以高妙的画法造诣跻身于世界艺术之林,同时也承载着中国人文领域里最为深邃的寄托。 《林泉高致》是北宋时期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专著,也是中国画论史上不可多得的传世经典。全书分为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详尽论述了对自然的审美、山水画的创作、山水画的鉴赏等诸多问题。此外,还附录了“山水诀”“山水赋”等数篇名家画论,是中国迄今山水画创作最精妙的范本。本书既是山水画创作的之书,也是提升审美意趣,回归自然,神游林泉山水的体验。
历代文人墨客玩味和吟咏百花,弄出许多花 与人的趣闻轶事来,老百姓根据社会风俗与岁时花信 的自然规律,按每年十二个月造就出十二个月不同风 姿神韵的花神来,正所谓“日日有花开,月月有花神 ”了。花神各有千秋,故事曲折离奇,具有代表性和 说服力,结合了花的动人芳姿,花神的形象与花合二 为一,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构筑了一 个关于花神的梦幻天地。
这是一部适用于高校艺术教学的。作者善于利用自身丰富的田野作业经验,对一个个艺术民俗个案进行了出色的解析,鞭辟入里,辞采并茂,很具有可读性,非常有利于教学之用,这在今天许多高校艺术理胜其情、大而无当的总体状况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发扬的亮点。
◇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当我们用“国学”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传统文化”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 但是,几千年的磨砺和积淀,那里有什么东西我们还没真正触碰到。 不如忘掉需要仰视的“国学”高墙,扔掉隔离时空的“传统”情怀,放空、平视,也许豁然开朗。 古典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淬炼出了一套关于人的教养,儒雅、温文尔雅,一幅书画,一件瓷器,一方印章,一个诗句……都守护着一段关于物质与精神之美的密码。优雅地活着,也许是过去世界带给今天的我们的最关键的信息。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优雅地活着,“优雅”是当代人的精神深处不变的追求。 无论中国人,还是想看懂中国的西方人,其实都在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优雅》丛
这本《中国历代名人花鸟画选》系有名国画家富华旅居海外30年,为了海外讲学所著,它传统地介绍中国花鸟画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欣赏、学习中国花鸟画的一部较完整的教材。此画册精选了二百七十幅珍品,一百八十位作
该日历主页内容以《黄帝内经》中的重要段落构成,按原篇章顺序次第编排,可谓“《内经》精华版”。2025版的辅页全部以图片形式呈现,内容包括节气养生、砖拓、本草图、经络图、医经类古籍书影等。其中,节气养生图是铁峰居士《保生心鉴》的二十四节气养生图,其内容是关于相关节气的导引内容及可治病证;砖拓是与《内经》相关的关键词雕刻的砖刻所拓印的内容,另有54副拓印与砖影相对应的图片;本草图的文字内容取自《神农本草经》的上品;医经类古籍书影选择珍本古籍并辅以版本介绍,力求可读、可观。另外,我们将刘更生老师每月更新的关于《黄帝内经》的课程以二维码形式作为增值资料呈现给读者。
《有茶时光 2021年茶日历 典藏版(全2册)》由中国茶叶博物馆主编
《“画”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由敦煌研究院主编,以敦煌的“画”为载体,以北凉至元代15个历史时期为章节,以100节妙趣横生的敦煌石窟艺术课为主题,系统讲述敦煌莫高窟一千六百余年的建筑、雕塑、壁画。一
宋代泉州府同安县人氏郑自严(934~1015),自小出家,历多年苦旅,修成高僧后云游各地,因常常助民之所需,被闽、粤、赣等地的信众视同神明,争相构庙,踊跃供养。1015年自严大师圆寂于南安岩。自严圆寂后,被朝廷加封为“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民众尊称其为“定光古佛”。尽管定光佛信仰在过去的一千多年来历经许多波折,但在广大民众特别是在闽西、粤东、赣南等地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已形成一种特殊的、根深蒂固的民间宗教信仰。陈厦生主编的《定光古佛文化研究》是海内外众多学者对定光古佛郑自严的生平身世、弘法传道、神异传说、信仰传播、文化内涵诸方面研究成果的结晶,是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定光古佛文化的理想读物。
《“画”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由敦煌研究院主编,以敦煌的“画”为载体,以北凉至元代15个历史时期为章节,以100节妙趣横生的敦煌石窟艺术课为主题,系统讲述敦煌莫高窟一千六百余年的建筑、雕塑、壁画。一
《“画”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由敦煌研究院主编,以敦煌的“画”为载体,以北凉至元代15个历史时期为章节,以100节妙趣横生的敦煌石窟艺术课为主题,系统讲述敦煌莫高窟一千六百余年的建筑、雕塑、壁画。一
端砚的悠久历史 端砚的制作与使用历史悠久,用端石研墨的情况应该在唐以前就出现了,入唐后端砚逐渐由岭南一隅走向全国,并有所发展,中晚唐是端砚的成熟期及推广期,所谓“天下无贵贱通用”两宋时期,端砚以其自身优越的发墨性和观赏性,备受推崇,且傲然为首,端砚诸砚之首的地位此后从未改变。明代端砚逐渐趋于多样化,并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其他砚种的艺术面貌。到了清代,岭南文化对端砚制作的影响不断加强,端砚自身独特的艺术面貌走向成熟,形成了制砚界所谓的 “粤工”,且延续至今。清末民国时期,和中国国运一样,端砚业走入低谷,一度砚坑停采,制砚几近断绝。新中国成立后,端砚又逢新生,制砚业得到恢复和发展,目前端砚制作已成为具有规模的行业,且从业人员及生产规模都远远超过以前。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
本书是一部论文集式的著作,作者创立并运用敦煌本土文化论和石窟诸史等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的理论体系,对敦煌学研究具有学术价值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