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提线木偶戏传承人口述史》是一部口述史文集,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泉州提线木偶戏的现状、发展和未来。泉州市木偶剧团及实验剧团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曾登上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2012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实践名册”,并稳居中国木偶行业领军地位。全书围绕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前辈、管理、表演、编导、演奏、制作、教学七方面,以田野调查、口述记录和收集整理等研究方法,择取泉州提线木偶戏在管理保护、编剧导演、木偶表演、偶形制作、音乐舞美、教育传承等方面老中青三代突出人物的口述历史,结集成书。此书也是《漳州布袋木偶戏传承人口述史》(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的姐妹篇。
唐代男性、女性的穿衣层次是怎样的? 美人、士子、贵族、平民,他们当作内衣的合裆辉、交裆裤怎么穿? 打马球、出游图……交襟圆领袍体现了怎样的融合之旅? 三月三日的丽人们为裙幄宴挂起的裙子是什么样子的? 穿着条纹背带裤、怀抱哈巴狗的儿童是“穿越”过去的吗? 礼制与风俗并存的结婚礼服是怎样的丰富多彩? 金灿灿的花树冠如何惊艳了一段时光? 跟随本书,解密光彩照人的唐朝服饰。
汉绣作为荆楚地区(现为湖北省)富有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本书从历史沿革、文化内涵、艺术风采、工艺特色、艺人寻踪、绣品鉴赏等方面对汉绣做了全面的论述,并提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观点,这将有利于我们从一个新视域的角度评价汉绣艺术。 全书图文并茂,集可读性、知识性和学术性于一体,力求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图例、生动的内容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原汉绣真实的面貌。既适合从事这一行业和相关专业的人阅读,同时也适合关心和热爱汉绣的各界人士参考。
本书以有趣的场景代入式写法,向读者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明代人的着装与饰品。全书通过12章30个场景300多幅手绘图及古画中的服饰介绍了明代女性夏季着装、男性着装礼仪、不同身份人正式拜访时应穿的礼衣、出席不同规格宴会时的装束、婚丧嫁娶时人们的着装、节日庆典时的应景服饰、朝服的组成和穿着顺序、时尚流行服饰的传播、户外运动装、旅游休闲装等。通过对服饰解剖式的介绍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人的智慧与审美,还能为现代汉服的设计与穿搭、传统文化的溯源与发扬起到借鉴的作用。 在书中你还可以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小点,例如古代的高跟鞋、拖鞋是什么样子的,原来过去赞美女性也是用“女神”,主随客便的官场礼仪,兼具声音的首饰“闹嚷嚷”,穿藕荷色衣衫的时尚老人,讲究穿搭的精神世界的旅游“卧游”,叛逆的流行“男穿女装”等等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上承东汉,下启隋唐。魏晋时期的很多服饰与汉代一脉相承,还可以在隋唐服饰中一撇它们身影。本书共分八章,前六章分别描述了贵族男性、贵族女性、文人逸士、男仆女侍、劳动人民和稚子幼童在各场合所穿的服饰,参考资料种类比较丰富;第七、八章主要分析了成人礼、婚礼、葬礼和上巳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服饰,参考资料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小说等文字资料为主。两个个附录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衣物疏、服饰形制进行了汇总。是一本有趣的、考据严谨的、代入感强的手边书,值得热爱传统服饰、南北朝服饰与文化、历史知识的读者一阅。
《面具:中国当代的艺术观》由关煜著
汉绣作为荆楚地区(现为湖北省)富有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本书从历史沿革、文化内涵、艺术风采、工艺特色、艺人寻踪、绣品鉴赏等方面对汉绣做了全面的论述,并提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观点,这将有利于我们从一个新视域的角度评价汉绣艺术。 全书图文并茂,集可读性、知识性和学术性于一体,力求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图例、生动的内容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原汉绣真实的面貌。既适合从事这一行业和相关专业的人阅读,同时也适合关心和热爱汉绣的各界人士参考。
《中国瓷器史》,选用的是童书业先生的瓷器史相关论集,按照时间的顺序,重新整理成册。不仅仅是分析器物的特点、起源,更重在史籍记载与实物出土的对照情况,力求还原真正的中国瓷器发展史!其中参考大量自古以来的工艺美术类史料,此种大规模的引用研究,为工艺美术目前少见。
元散曲里有一种抹杀不掉的萧条,若“诗”似春,生一切万物;“词”如夏,你侬我侬衣裳薄;“曲”则入秋,天地肃杀,水落石出,念白中有一种清醒明白,非要残忍、直愣愣地戳破这人间泡影。24张劝人的方子,24个中国字,24首元曲,24张剪纸,24种人间苦楚——生老病逝、爱恨离愁、欢喜伤悲、功名利禄、贫穷困顿、欲昧痴苦……每一张方子打开,都如暗夜里带着酒气的缠绵,心是欢喜的,身体却被硌得生疼。你那些不得解的苦楚,700年前的元曲里都有答案。《剪出元曲里的24张心灵处方》,这是《剪影·六位重量非遗剪纸大师作品系列》的第叁分册。6位重量非遗剪纸大师,用433天的时间,让3000年剪纸技艺,深情融合700年元曲记忆,用中英双语的内文,深情解读中国人的24种人间苦楚。随书感恩附赠12张大师剪刻样和12张特质红纸,助你亲手体验剪刻中国之美。
本书内容涵盖了地热能基础知识、我国地热能分布与开发利用史,21世纪以来地热能发展情况及趋势,总结了发展的经验和问题所在,对我国地热产业发展进行了展望。书中内容兼顾了知识性与专业性,既详细介绍了地热能的
本书主要运用社会学、经济学、艺术人类学和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深入阐释新疆少数民族手工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新疆少数民族手工艺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发展平台、机制与政策,与手工艺教育、科研、设计的协同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 本书适合新疆少数民族、边疆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设计产业研究领域的学者和师生,以及相关部门的政府工作人员阅读。
本书主要运用社会学、经济学、艺术人类学和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深入阐释新疆少数民族手工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新疆少数民族手工艺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发展平台、机制与政策,与手工艺教育、科研、设计的协同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 本书适合新疆少数民族、边疆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设计产业研究领域的学者和师生,以及相关部门的政府工作人员阅读。
本书主要运用社会学、经济学、艺术人类学和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深入阐释新疆少数民族手工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新疆少数民族手工艺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发展平台、机制与政策,与手工艺教育、科研、设计的协同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 本书适合新疆少数民族、边疆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设计产业研究领域的学者和师生,以及相关部门的政府工作人员阅读。
本书是《日本香文化》的全新增订版,新增第六章介绍日本香铺的内容,作者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书中个别内容错讹处进行了修订,并增补图片共计300余幅。全书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日本香道的历史、香道用具、仪式流程、日本著名香铺等,此外,书中还增加了一段日本香道泉山御流提供的视频。本书不仅可以使香道学习者、爱好者详细了解日本香道,也可通过作者对香道的研究,唤起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搭建起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本书是《日本香文化》的全新增订版,新增第六章介绍日本香铺的内容,作者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书中个别内容错讹处进行了修订,并增补图片共计300余幅。全书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日本香道的历史、香道用具、仪式流程、日本著名香铺等,此外,书中还增加了一段日本香道泉山御流提供的视频。本书不仅可以使香道学习者、爱好者详细了解日本香道,也可通过作者对香道的研究,唤起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搭建起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中国民间剪纸传承大师系列丛书》共20册,《于平任凭剪纸(精)》收编了中国杰出的民间剪纸艺术传承大师于平任凭近百幅剪纸精品,并配有专家撰写的序和评介文章。可以说,这是中国迄今最有权威、最有分量、最有影响的一本中国民间剪纸传承大师精品集之一,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发展导向。本书不仅非常适合文化、科研单位收藏、研究,而且可供剪纸爱好者参考和鉴赏。
花艺作为一种装饰品,逐渐步入千家万户,成为美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或淡雅,或绚烂,或简约,或张扬,凭藉着自己特定的色彩和形体,装点着我们周围的环境。 本书收集了市面上较具人气的常见花材,南北地区兼顾,按插花的实用功能分为鲜切花、鲜切叶、鲜切果和鲜切枝四类。每种花材除了花名、基本特性、寓意、尺寸、观赏期等基本信息外,还特别介绍了一些养护要点和实用的花材搭配技巧,并以图解的方式展示出来,通俗易懂,参考性强。
本书通过介绍云南玉器、玉雕及其文化发展的历程,论述了翡翠原石的开采、品种、类型及特征,翡翠、黄龙玉、南红和琥珀等云南玉雕原料雕刻的基本技法和工艺特色,展示了云南玉雕工作者的精选作品。本书可作为职业院校玉器玉雕、工艺美术、产品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参考教材,也可供中国玉器史和玉文化研究者参考。
纱阁戏人是流行于山西平遥的一种纸扎艺术,集彩绘、剪纸、雕刻、戏曲等多种艺术综合于一体。它将泥塑纸扎后的戏剧人物放置在木阁制作的戏台内,内部还装有屏风、隔断、砌末,与三到四个戏剧人物组成一出出精彩的戏剧场面,犹如浓缩版的戏剧舞台,供人欣赏。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既是地方戏曲与商业经济发展变迁的见证者,也是地方民俗文化与民间美术的表达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本书以纱阁戏人的生成、演变与传承为脉络,探讨纱阁戏人与地方社会和民众在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中的互动关系,关注并反思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试图为纱阁戏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