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历史是人创造的”,其实这里包含着两重意思:一是历史是人类活动的轨迹,过去的人类活动构成了历史的内容;二是我们所能读到的历史是历史学家的创造,是一种精神产品,实际上是历史学家对人类过去活动的一种解读。所以从这一层意思来说,任何历史书都是历史学家依据的历史事实,遵循一些史学理论而进行的主观创造,是一种解读。 《大学素质教育丛书:文明的历程》以各个特殊的文明为单位,参照世界范围内文明发生的先后进行详略得当的论述。《大学素质教育丛书:文明的历程》强调文明的多样性,以及造成文明特殊性、复杂而多样的原因,并且认为文明之间的交流对促进文明多样性的生成或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本书是关于古代东南亚历史与文化研究的论著,系统地论述了从远古到19世纪初东南亚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发展过程的重要问题。既有研究视角、历史分期、社会特征和发展进程等总体性的论述;又有有关古代东南亚国家历史、文化、民族、宗教和国家关系等方面的专题剖析或个案研究。由我国研究东南亚问题的专家编撰的这部专著,在吸纳国内外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掘和利用了中外文的丰富资料,提出了作者们的个人见解,其中一些论述颇有新意。各编内容重点明确,编排具有系统性。本书是活跃在我国东南亚学界的老、中、青三代学者的一项集体研究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日文化的传统习惯、思维方式的不同,意在促进中日之间的相互理解。全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知识性、趣味性强,并采取中日对译的形式,既有利于学习日语的中国读者,又有利于学习汉语的日本读者。
开平碉楼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令人震撼的建筑文艺长廊”。它见证了数百年的沧桑历史,记载了多变的世态民情,是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华侨乡土建筑群体。“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是对羌族碉楼最早的记载。古羌族碉楼的建筑技术是华夏文明一颗耀眼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羌族碉楼被法国建筑学家称为“世界建筑明珠”“东方金字塔”。
在讲究天人合一的中华文化中,岁时文化是与我们的文明相伴而生的,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生命力之强大,已成为与我们日常生活、意识、情感紧密联系又蓬勃律动的鲜活基因。岁时文化可以增进现代人对自然和历史的尊重,岁时文化的来源就是自然物候的变化。春节、元宵节、清明踏青、元宵赏月、重阳辞青等,都是踏着自然的节拍进行的。重视岁时文化有利于我们审视自己,继往开来。《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岁时文化》适合大众阅读。
《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城》这可能是一次伤感的巡阅,历史的标本在身边,我们同它一起老去。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系列以恢弘的视野,高度的文明自觉,用充满情趣的文字配以精美的图片,从古村落到古城、从古河渠到古桥、从古道到古关隘、从古民俗到古文明,带你在历史和民俗的画廊中诗意行走。一千多幅美图,考古专家的解读,展现了朝代更迭的频繁、居所的繁华、百姓生存的智慧。历史因此而变得鲜活灵动。从洞穴走向平原,再从聚落走向城市,在人类向文明迈进的步履中,有过辉煌与梦想,也有过苦难与艰辛。或许在我们生活的城市的某一个角落,有一方碑石,或者一间古亭,一段古木,它们并不起眼地站立于此,却蕴藏着长长的故事,它们或许并不美丽,但那是关于我们自己的城市的故事,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共同的记忆。让我们走进那些
《百年韩国》讲述了在过去百余年的近代化进程中,韩国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以及韩国民众对近代事物的看法。其主要关注对象是韩国人的生活与文化在近代化过程中的变迁。相较于专业史学著作,《百年韩国:生活与文化》的叙事方式比较贴近一般读者,非常具有可读性。《百年韩国》编者深刻地表述了韩国民众对近代事物的抵触情绪,反思了韩国社会依靠帝国主义势力实现近代化的欣喜与痛苦,介绍了尚未来得及对近代化做出反应的韩国民众在近代化进程中的生活。另外,编者用通俗易懂的叙述方式,对书中提及的近代事物做出了概念性的解释与分析,在反思近代化过程的同时,还提出了正视当今韩国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其立场与角度令译者十分敬佩。本书由韩国历史研究会编,尚咏梅、王海龙译。
每年农历的正序十五,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筘一个月圆之夜,所以这一天被称为元宵节。元宵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存在了,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家家户户企盼团圆的重要节日。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除了要点起彩灯万盏。燃灯放焰,喜猜灯谜,还要全家团聚,若吃元宵,同庆佳节,共享其乐融融。《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元宵节》适合大众阅读。
作为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曾经长期处于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手工业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便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生产部门。我国古代手工业十分发达,在冶铸、陶瓷、纺织、造船、造纸、车辆、建筑、煮盐、漆器、兵器、酿酒等诸多部门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丝织业和制瓷业,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妖怪”是人无法觉察其真面目的不可思议之物; “化物”是某种善于变换外形之物。 幽冥界善于操使妖异的力量,不断翻弄着那根恐怖的提线,向人间降下灾厄。日本人一直深深畏惧着妖怪:食人的鬼、诳骗凡人的狐狸、幽灵…… 风俗史学家江马务在假设妖怪化物实际存在的前提下,探讨自古以来人类与妖怪间的往来——先民们如何看待、如何理解,以及如何应对妖怪化物。 本书基于从大量古籍中采集辑录的文献记述,勾勒出妖怪与化物的本来面目,由此一窥从古至今的人类之虚妄偏执的流变。 发表于1923 年的论文《日本妖怪化物史》是柳田国男民俗学所依仗的先驱性妖怪研究。此外,本书另收录《文艺作品中的鬼》《磷火》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