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用意大利柑橘类水果的种植和栽培展示了一段出人意料的意大利历史,从2世纪香橼到达卡拉布里亚,到阿拉伯人在9世纪控制西西里岛,再到21世纪的慢食运动和先进的基因研究,书中探索了这些柑橘类水果奇特的过去和现在,它的精油在香水中的使用,伊芙雷亚橙子之战的原始暴力,黑手党早在巴勒莫之外的柠檬园中出现,有组织犯罪与柑橘产业之间的关联,等等。旅行写作与历史、菜谱、园艺和艺术交融,作者借助敏锐的观察、迷人的叙述、不经意的幽默和丰富的知识带领读者一览意大利文化、道德、烹饪和政治的过去,这是一段独特而内涵丰富的旅程。
世界上*幸福的地方,不是迪士尼乐园,而是丹麦,这个缺少光照、连狗都可能抑郁的国度。 丹麦人幸福生活的秘诀是什么?他们天生就快乐吗?有什么是他们知道而我们不知道的呢?作家海伦 拉塞尔认为寻找答案的方法只有一个:在丹麦生活一年。 从家庭到职场,从婴儿到小狗、奶牛,从毒品到酗酒、性病,从美食到室内设计,随着海伦 拉塞尔一年十二个月的观察,这些课题无不冲撞了我们习而不察的生命惯性,不断挑战我们对丹麦的想象。 《丹麦一年》记录了这趟风趣、辛辣的旅程,让我们不仅能理解丹麦人、丹麦文化,也更能立体地了解丹麦的幸福从何而来,以及如何学习 更丹麦 的生活方式,从而习得我们自身的幸福之道。
《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主要内容是用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的方法动态地介绍西方文明的特点、形态、其发展的过程、演变的经历、各时期的不同表征及相互之间的关联等。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西方文明有相对宏观同时又比较深入和系统的了解,懂得西方社会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变成现在这样,它的价值基础是什么,各时代的特征如何,各时期的文化成就及它们如何反映时代精神,人们应当如何认识当代西方文明和西方社会,等等。
什么是人的欲望?欲望源于 浪漫 的本能,还是与他人欲望的攀比?通过对《堂吉诃德》《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小说的分析,本书为读者展示出一种欲望模式的 同构性 主体的欲望无法自发生成,主体始终摹仿着第三者的欲望。这个第三者可以置身小说行动之外,如堂吉诃德幻想中的骑士爱情,或诱导包法利夫人的浪漫小说;亦可内化于小说行动之中,如斯丹达尔和普鲁斯特的主人公,他们的欲望对象本身也是小说的人物之一。在主体和他的第三者之间,混杂着羡慕、嫉恨与竞争的情感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张力,正是这种张力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基拉尔的欲望理论及其附属概念 攀附 逐渐被后来发展起来的实验心理学所证实,成为一种影响深远并得到公认的人类心理学模型。 本书集中于对塞万提斯、斯丹达尔、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普鲁斯特五
《西西弗神话》是法国著名作家加缪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论集,被人称作是存在主义的封篇之作,它以如诗的语言,提出了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一个个命题,即人生存在的荒谬感。加缪在书中一层一层地剥离人生虚幻的外衣,将其荒谬的本质赤裸裸地揭露出来。然而荒谬不是绝望,因为看穿幸福的同时也就看穿了痛苦。对于西西弗来说,地狱死神都算不了什么,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人类的激情和斗志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回到几千年前的奥林匹斯山巅,你会见到滚石上山的西西弗正愉快地唱着歌儿,不知忧烦,不问明天。因此,加缪曾在获奖演说中说他不信神,但他仍然崇拜一个圣徒,仍然要跪在一个圣徒面前祈祷,这个圣徒就是加缪笔下的西西弗。
从这位女神的诞生地塞浦路斯开始,贝塔妮 休斯通过艺术作品、神话传说、考古发现和哲学探索,破译了隐藏在维纳斯这一形象背后的一系列文化密码,追溯了其在不同文化中的演化与流变,揭示了这位不朽女神的影响力缘何持续至今,讲述了其在人类文明时空之旅中的非凡故事。
美国,一个没有贵族的贵族国家,一个不平等的民主国家,一个不自由的自由国家。它本身没有古老的文化,但从古老的大英文化中承继了一半(务实),抗拒了另一半(妥协)。它是个由委员会设计出来的国家,但这是个叛逆造反的委员会。它经过血的洗礼,有凝聚力极强的国家神话。 美国 战后一代 人数最多,支配整个 20 世纪。现今是他们的子女 世纪一代 上场,会支配未来几十年。他们的心态既受父母一代的影响,又成形于全球资本、全球反恐的时刻。这代人面对未来,将会如何反应? 西方文明的未来,关键在美国文明的演变。美国立国前已成形的民族性格会继续支配美国人的思想与行为。全球资本的逻辑和人类对这套逻辑的反应会决定美国与全球资本的未来。 本书从美国近代历史、民族性格、时代心态,来探讨美国文明的特质和发展轨迹,继而分析
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的国家,少有东方和欧洲的巍峨古迹。可是,一路漫游走得多了,觉得也有它特别的韵味。它的开拓者中有一批来自欧洲的思想者。他们从欧洲传承的思想,到了北美的荒原上,褪尽精美修饰,却有了实实在在的精神。随着他们留下的足迹,一边行走在朴素的土地上,一边阅读着他们留下的纸页发黄的字迹,同时把看来读来的一些体会,试着与大家分享。
西方人对天地、对自己、对别人的看法决定了西 方文明,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这些“为 什么”,就是支配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也就是《西 方文明的文化基因》讨论的主题。 在轰轰烈烈地讨论“洋为中用”之前,我们首先 要知道:“洋”究竟是什么?西方的“自由”、“民 主”、“资本”、“法治”,包含着什么样的文化基 因?诞生在怎样的背景之下?会把西方文明带到哪里 ? 可以想象一幅今天的地图,西端是美国,东端是 俄罗斯。追求个人自由的强度西高东低的倾斜;追求 人人平等的强度东高西低的倾斜;交叉点在英、法之 间。过去百年来,西风逐渐压倒东风,自由压倒平等 。东西之别可以通过追溯文化基因如何结合了时代心 态、民族性格和历史背景与契机去解释。 从西班牙到法国、到英国,再到美国的霸权交替 ,都是约130年
本书记录了英国驻外记者伊桑巴德 威尔金森2006年至2009年间在巴基斯坦的旅行见闻。从19世纪开始,威尔金森外祖母的家族就从欧洲来到印度,后来虽然离开了,但无论生活还是社会关系,依然与次大陆息息相关。威尔金森十几岁时首次拜访巴基斯坦,之后更是作为驻外记者到这里工作,在他外祖母的朋友贝古姆的帮助下,他开始探索这个处于社会不稳定和政治动荡之中的国度。他旅行到巴基斯坦边远之地,脆弱的健康状况并未阻止他的脚步。
1730年代的巴黎,一群印刷业学徒发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屠猫仪式,他们折磨然后杀死所有他们能够找到的猫,包括他们师母的宠物猫。18世纪法国人的文化有珍奇的一面,也有寻常的一面,作者藉以邀请读者思索这一类的问题:为什么巴黎的一群工匠觉得对猫的大屠杀那么有趣?玩笑如何在旧制度的工人间发酵?同时,作者还选取了其他五个法国历史场景,分别基于几个单独的史料,从而揭露一个文化的万花筒视野,既熟悉又奇妙。 本书希望能够在历史学中引入人类学视角,但又警惕地不愿让人类学取而代之。在人类学的意义逐渐彰显的今天再来回望,达恩顿对方法论的尝试足以使他成为新文化史的开拓者之一。
法国大革命高举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为什么会走上恐怖统治的暴力?而彻底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英国工业革命,如何能得到相对平稳的过渡?这两个影响人类历史的伟大事件中充满了历史的偶然和无奈的吊诡,它们是如何发生和演进的?其中有什么我们未曾注意到的关键细节? 本书作者以 说故事 解故事 论方法 演方法 四个篇章,展示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分析其中可能蕴含的历史规律,带领我们拨开历史表象的层层迷雾,发掘事件背后更加本质的文化基因。
何为卑贱?它存于主体还是客体?人的卑同感从何而来?是与生俱来的?还是来自社会,或是来自历史?它为何像幽灵一样纠缠不休?对诸如此类问题,作者朱莉娅 克里斯蒂瓦试图运用符号学和精神分析学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索其奥秘。她的方法令人想到拉康,当然又有别于拉康。 全书分十一章介绍了卑贱的来源、人类心理上害怕什么、从精神的角度肮脏和污秽的含义、*经憎恶的符号学、除去世界的原罪、塞利纳:既非喜剧家也非殉道者、痛苦与□□、糟蹋我们无限境界的女人、非犹太毋宁死、在开始和无限之处、□□的权力。本书从卑贱的原分析人类对于肮脏、污秽的精神世界的理解,再来分析一些现实中人名认为□□、卑贱的东西的根源,□后归结于□□的权力的精神世界。
身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的德里克 塞耶,在本书中既细数布拉格风云变幻的昨日,也详述布拉格精彩纷呈的今天。被誉为 欧洲美首都 的布拉格,拥有伏尔塔瓦河畔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其壮观的建筑群亦多彩多姿,从罗马式圆形大厅到哥特式塔楼,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到巴洛克式大教堂,从新艺术风格的咖啡馆到立体主义风格的公寓楼 可谓包罗万象。位于欧洲十字路口的布拉格是各方思潮、各国文化交汇碰撞之地,距今已有千年。塞耶通过回顾欧洲史的错综过往,呈现给读者一幅布拉格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寻幽入微,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书是一次对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著名文化领袖歌德、施莱格尔、荷尔德林等七人翻译活动的 考古式 梳理:德语标准共同语的形式建立在录得翻译拉丁文及希腊文《圣经》的基础上,经由浪漫派作家及其共同时代的赫尔德、洪堡等人对拉丁文、法文经典的译介而逐渐成型。德意志文学中z伟大的作家们是这场翻译运动的主将,他们z优秀的作品也伴随着这场运动诞生。 作者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翻译别国作品对于一个民族的自身文化建构何其重要。外文典籍的译介非但没有成为压制现代德语原创作品的绊脚石,相反,恰恰是翻译过程本身极大丰富了现代德语的表达法和民族气质。歌德在此时提出著名的 世界文学 概念,正是看中了作为译入语的 他者 对母语创造力的 构建 和 重塑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复杂化的今天,重现这个人类文化交流史中的重要现
继《伦敦人》出版后,作家克莱格 泰勒移居到纽约,历时六年,走遍纽约的大街小巷,对各色人物进行了数百次访谈。这些人包括医生、心理咨询师、警察、保姆、服刑人员、小偷、房地产中介 他们有人是与新冠搏斗的幸存者,有人经历了 9 11 事件,却永远无法摆脱它的影响;有人深爱着这座城市,有人抱怨它的混乱和不平等。 富人和穷人,年轻人和老人,移民和当地人,城市边缘人 所有普通人的声音汇集出这座瞬息万变的城市当下丰富的细节。
嗜甜是我们世世代代的宿命。 石器时代的壁画已记录下人类祖先冒险采集蜂蜜的身影,而从古埃及的椰枣面包、中世纪的香料蛋糕、文艺复兴的千层酥、启蒙时代的布里欧、19世纪百花齐放的大众糕点到20世纪 美好年代 的歌剧院蛋糕 人类对美味甜点的追求更是从未曾停歇。 《甜点的历史》始于甜点的原料与制作者,用80种历代知名甜点的创制、演变,勾勒出甜点的前世今生。不仅一网打尽法国宫廷至民间的至高杰作,还囊括欧洲各国乃至亚洲、美洲的代表性甜点。各地的风土人情、天才糕点师的人生故事与文豪们饱含深情的笔墨也为这些甜蜜传奇增色添彩。
这是一本奇特的史书。马丁以写信的形式写历史,特别是写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的伟大民族的历史,在史学领域可能是*的,至少也是十分罕见的。全书由141封信组成,描述了犹太民族发展的全过程,具有另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的特色。 马丁自始至终在讲故事,用*为通俗的语言娓娓道来。尽管其中一些内容离我们十分遥远,如圣经时代的历史,但在他笔下都易于理解。虽然他是在给一位老人讲故事,但读者无论老幼,无论什么文化程度和职业,都会渐渐被他的讲述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在他引领下沿着犹太人走过的上下五千年历程慢慢前行。
《美国文明的兴起(全两卷)》内容包罗宏富,笔锋雄健,相对于以前的美国史研究著作,它大大拓宽了传统历史著作的狭窄的视角,把文化史堪称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历史,力图展现文明这个 成长中的**体的全貌,而不只是拼凑宪法、法令、演讲、新闻、回忆录与外交照会等等 。 作者查尔斯 A.比尔德是美国二十世纪*有影响力的历史作家,本书是他和夫人合著的名著,是阐述美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好的著作之一。
权力与胃口相关,食量大意味着统治力强?通过餐桌和宴会,可以保持属下的对立和竞争从而维持均衡?没有免费的午餐,白吃白喝后一定要履行责任?一个民族的命运取决于它怎么吃饭?国家领导人吃的能力预示着他治理国家的能力?餐桌上,就连一块桌布都有特别的意义? 告诉我你成天吃什么,我肯定知道你是干什么的。 这是一句十九世纪的名言,现在的人还经常这么说,用这句话形容吃与人的关系应该是合适不过了。 餐桌和美食,与人的性格相关,更与权力紧密相关。 从远古时代的希腊宴会,到路易十四的 至上餐桌 ,到十九世纪的共和国宴会,到如今爱丽舍宫的第五共和国的晚宴,《权力的餐桌》为读者细述了餐桌与权力的漫长历史。人们是如何在餐桌上实现了控制与驯服的?宴会的排位,是怎样实现了与会者的整合与分化的?宴会上饮酒的作
本书以北美铁锈地带的废墟为切入点,描写了作者三年多来为了拍摄废弃建筑物,深入北美铁锈地带的各大城市时发生的有趣的探险故事,还发掘了一些隐藏在建筑物背后的故事,并讲述了她观察到的美国一些城市的居民生活见闻,以及由废弃建筑物的成因和发展而引起的对城市建设和规划的思考,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北美各国的发展状况、风土人情。
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 《探索法国》的作者格雷厄姆 罗布为你揭开 光之城 巴黎的秘密。 这是你前所未知的巴黎。罗布精心提炼了自法国大革命至今发生在巴黎的真实事件,以一则则比小说更离奇的故事,带你走近一个个对巴黎的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人物,他们或者伟大,或者不太知名,或者已干脆被人遗忘。有王公贵族,有诗人摄影师、有城市规划师、歌剧《波希米亚人》中 咪咪 的原型、作家、将军等,皆在罗布的笔下一一登台。书中的场景丰富多样,既有巴黎的采石场、地下墓穴、各式宏伟的古建筑,也有环城而设、让人惊骇不已的郊区地带。这部带着强大力量和丰沛情感的《巴黎》描绘了巴黎别样的历史,定能令每一位读者心生向往、心存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