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是俄罗斯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随着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和俄罗斯帝国的崛起,从彼得一世开始,俄罗斯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领域进行全面改革,其中,文化领域的改革可谓翻天覆地。本卷从浩繁的史料中钩沉稽古,发微抉隐,明晰地勾勒出转折时期的俄国物质文化的狂飙图景。随着贸易的发展与交通方式的完善,当今俄罗斯四大工业区之一的乌拉尔工业区出现,新作物品种被大量引进,琳琅满目的展销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贸易的地区、等级限制;城市中出现了用于消磨闲暇时光的休闲娱乐场所,服饰和住宅也出现了许多新元素和新潮流,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18世纪初,堪称 领导俄国走向近代文明第一人 的彼得大帝实施改革,为俄罗斯步入欧洲强国之林奠定了基础。彼得改革所引入的欧洲化是俄罗斯文化生活发展的活水之源,深刻地影响了18世纪俄国建筑、美术和装饰画艺术的历史文化特征。以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为核心的贵族艺术是帝国实力的集大成者,记述着沙皇的丰功伟绩;恬静幽美的贵族庄园是俄国文化中独特的存在,激发着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俄国巨匠的创作热情;丰富的城市生活和古老的民间艺术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是18世纪以来俄国文化生活欧洲化的 背阴面 。18世纪,既是俄罗斯文化和艺术拥抱欧洲世界的时代,也是传统文化在新文化的冲击下迸发生机的时代,是文化和艺术的 狂飙年代 。
书号:9787559868619 书名:中国文化在世界文丛 中国文化在日本 定价:5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塞尔维亚和黑山,2003年2月前称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它是1991年前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南联邦”)解体后,由其成员国塞尔维亚、黑山联合组成的巴尔干地区最年轻的国家。在历史上,曾遭受多个外部强大异族的侵略与统治。在南斯拉夫各族人民联合战胜法西斯侵略者、建立独立的联邦共同体国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南联邦解体后,由于民族矛盾和外部势力干预,爆发了科索沃战争与北约武装干涉,一度成为国际斗争的热点。随着21世纪的来临,它逐步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
《中国文明的本质》力图打破西方中心论,为从近代以来的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的崛起,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找到“自强”的来源。它在连续性文明和破裂性文明两大概念的关照下,通过将连续性文明视为中国历史的一种“主要的发展模式”,以西方断裂性文明作为参照,探索以全责组织和一体化的公共权力为基本原则的中国文明自身的发展道路。在第二卷中,作者围绕人类文化的“共同的基层”的问题(人类文化的共同基层,指人类氏族部落时代的文化),探讨了旧石器时代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的人类社会的一般本质,力图通过人类最初社会组织的考察来确立人的本质。他论述的核心,是要打破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的本质、人的社会关系的本质的设想和界定,结合考古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资料,结合自身的意识感受,重新设身处地地还原古人的
本书由弗洛伊德的四篇论述图腾与禁忌的论文组成,其特色在于将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和发现用来解决社会心理学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在讨论图腾与禁忌问题时,弗洛伊德将之与儿童和神经患者相比较,因而能如弗洛伊德所说,在研究此问题的社会人类学及民俗学与精神分析学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本书试图通过一些保留在儿童时期的图腾崇拜的遗迹,亦即通过我们的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哪些细微迹象。来推导图腾崇拜的原始意义。图腾与禁忌之间的紧密关联又使得我们向着本书提出的假设向前迈进了一步;如果最终的论述使得这一假设看起来很难令人信服,那也没有必要指责它在多大程度上有可能近似于现实,毕竟重建这种现实是如此的艰难。
本书所收集的偏方,均为笔者经过多年反复临床验证,从500余个偏方中精选出来的,书中新加了中风偏瘫、恶性肿瘤、脉管炎等病,尤其对偏方贴敷法介绍的更加详细,并独列了一章。书中每章都附有例证实偏方之效,这也是以往书上所没有。
《楚文化概要》阐述分析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包括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术乐舞、老庄哲学、屈宋文学)及五种精神(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开发融合、爱国怀乡、和谐诚信),揭示楚文化的内涵与特质。楚文化是中国古代诸侯国楚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楚国先民吸收了华夏先民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向前发展。现今湖北省大部、河南西南部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区;河南省东南部、江苏、浙江和安徽的北部为晚期楚文化的中心;湖南、江西也是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的中心地区;贵州、云南、广东等地的部分地区也受到了楚文化影响。
这是一部长篇人物传记文学,作品一扫过去那些枯燥的资料化、政治化、模式化叙述文化,在记述了的华侨旗帜陈嘉庚的爱国办学的业绩的同时,着重刻划了他的拳拳报国之心,高尚的自省精神和的人格力量,当然,作者也没有漏掉陈翁作为一个平常人的生活情操。
《伊戈尔出征记》12世纪末吉罗斯文学作品。诺夫哥罗德·塞维尔大会(1185)伊戈尔·斯维亚托斯拉维奇对波洛伏奇人的远征(1185)后不久,一位佚名作者根据记忆犹新的史实写成。关于《出征记》的爱国主义思想,马克思指出“这部史诗的要点是号召俄罗斯王公们在一大帮真正的蒙古军的进犯面前团结起来。《出征记》是一部抒情叙事作品,证明11-12世纪罗斯已有高度的文化艺术。B.A.茹科夫斯基,K.Д.巴尔蒙特,H.A.扎博洛茨基等诗人,都把《出征记》改写成诗歌.A.П.波罗廷依据《出征记》的情节创作了歌剧《伊戈尔公》。
雕塑在中国画史上曾被称作“雕銮”、“装銮”或“塑作”,民间俗称“拨塑”、“捏塑”,近称“彩塑”。这些名词都是指敷彩帖金的佛道神像泥塑而言。中国捏塑艺术历史悠久,是在公元前战国时代,已有雕塑技艺的秘诀出现。
《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藏文、汉文)》主要内容包括建筑,造像,佛塔,壁画和唐卡,其他珍品。
带你领略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享受精神的盛宴,浓缩世界文化知识精粹。旨在为读者提高文化修养、丰富人生内涵、添加知识储备、准备写作素材、增加聚会谈资……
本书的研究内容,如果从宏观角度来看是10—13世纪的东亚文化关系史,具体而言,就是这一时期东亚主要国家的文化交流史。起初,题目定为“10—13世纪中韩日文化交流研究”。但是,考虑到10—13世纪在中国大陆相继出现三个王朝即五代十国、两宋及元朝,而朝鲜半岛则有两个王朝.即统一新罗和高丽王朝,这样一来,就容易造成研究范围杂乱、内容涣散等问题,所以就改为“宋.丽。日文化交流研究”,目的是把10世纪前半期高丽与五代十国的文化交流、13世纪后期高丽与元朝的文化交流排除在本书的研究范围之外,以期内容更集中、更深入。另外,10至13世纪大抵相当于日本平安时代后期至镰仓幕府前期,日本当时正处于律令制日渐解体、将军、武士为主体的公武“二元政治”形成阶段,很难用某一特定术语进行标明,于是就使用了“日本”这一通称。
印度河流哉和恒河流域,早早便显示了人类的文化觉醒,然而,它却长时期消逝和封存在断垣、残壁和沉沙之下,直到“死亡之丘”被发现,才慢慢撩开那古文明的面纱,原来,它也曾经是人类的又一个古老家园,有过遥远的喧哗,并一直沉浸在以“苦行”达到“永恒”的求索之中。
对于想要了解日本的人来说,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似乎已经成了一部不可不读的著作。这位从未到过日本的美国人,在书中描述了日本人的社会生活、行为方式和民族文化。但这部成书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距今约八十年的著作,其中的一些观点,还适用于当今的日本吗?而在日本出生、长大的加藤周一,则以一个日本人的视角,在《日本人的皮囊》一书中,为我们论述了当代日本人的精神结构和民族特征。他从文化、政治和教育等角度,对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当代日本人的精神世界,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描绘了当代日本人的精神全貌,是我们了解当今日本社会、认识日本民族特征的重要参考。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一书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中精选了全球百余处为中国人所熟悉的文化与自然遗产,组合成集,几乎涵盖了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所有类型。每处遗产均以精练文字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历史意义等多方面加以说明与介绍,并配以多幅精美图片,为人们的阅读更添了一分惬意和神往。 全书共分三册,欧洲一册,亚洲一册,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合为一册。备洲内国家按遗产数量排序,各国家内的遗产按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时间顺序排列。每篇介绍都附有一幅遗产所在位置的地图,并且还配有一个对遗产进行精练概括的“小知识”,其精心的内容编排、精美的版式设计会帮助读者快捷、全面地接受信息。 衷心希望读过本书后,您能欣赏并深入了解到世界遗产的精义,同时能对保护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