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课堂实录,初版后竟然立即海峡两岸,成为先生巡视台北书市时的首购之书,而参加课程的各位学生,全都成为社会各界竞相招聘的对象——这就是本书创造的奇迹。 文化史家潘之刚教授说:“此为平生所见最有高度、最有裁断,又最有趣味的中国文化史。环顾身旁,从中学生到老学者都爱不释手。” 本书前半部分,是北京大学学生、台湾大学学生与余秋雨先生之间迅如雷电的“闪问”、“闪答”,涉及当代社会大量艰涩的话题。但一来一往之间,却显得那么干脆、痛快、幽默,充满了阅读愉悦,被评论家誉为“高速运动状态下撞击出来的文化哲学”。 这本新版,比以前的版本又增加了很多全新的内容。
从在树林中筑巢的类人猿到依靠木材生火、搭建住所、制作工具和 的早期人类;从车轮和木管乐器的结构设计,到纸张和印刷机的发明……人类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与木材的关系。 罗兰?恩诺斯结合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工程学等领域的知识,将木材与文明深度融合,重新诠释了人类史,让我们了解到木材的独特属性如何对我们的身体、思想、社会生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以木材为中心去看待世界,可以帮助我们 清楚地想明白我们是谁、来自哪里、将前往何方。
滕州拥有超过7000年的文明史。以往关于滕州历史文化的叙述,皆将其作为地方性知识。本书跳出地域的限制,以宏大的视野,深邃的眼光,将滕文公、叔孙通、公孙弘、墨子、鲁班等出自滕州的历史名人或文化巨匠放到儒学乃至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些重大关节或整体背景中重新加以解读,使滕州在中国历史文化全局上的地位得到重新定位,一些标志性和符号意义的历史文化现象也得到重新阐发,从而刷新了滕州的历史文化面貌,并为深化地方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范例。
《叶隐闻书》成书于1716年,共11章,又名《叶隐论语》,是日本武士道文化的经典著作和精神源头,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本人的价值观的主要支柱之一,以及了解日本文化的重要原典之一。自问世以来,该书就在日本广为流传,并被译为多种文字,日本许多文化界名人都从中吸取过精神养料,比如黑泽明、北野武、桥本忍等。
本书对传统文化资料进行了适当的取舍,选取了颇具代表性且读者感兴趣的内容,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将浩如烟海的文化知识浓缩到近千个问答中。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天文历法、礼仪习俗、文学艺术、教育思想、科学技术、官衔称谓等,基本涵盖了人们需要了解和学习的中国文化知识,成为普通读者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知识宝库。
文明在对中国书法史的长期关注中,发现了魏晋书法文化世家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将世家文化研究与书法史研究有机结合,从书法史的新视角研究文化世家。他从对世家的研究中,探求书法发展创新的内在规律和蜕变轨迹,这无疑是抓住了文艺发展的重要节点。他对在中国书法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琅琊王氏、河东卫氏、颍川钟氏、高平郗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泰山羊氏等重要家族进行了深入剖析,由家族文化而至书家群体,由群体而及个人,重点突出了这些世家大族在书法艺术发展和文化转型中的贡献和地位,这在文化世家研究和书法史研究上都极具创新意义。 其次,《从儒风到雅艺:魏晋书法文化世家研究》的内容是关于书法文化家族的研究,但又绝不仅限于一般的家族书法发展问题。文明非常注重从广阔的时代背景和多层文化视角去分析和探讨形成
《传统与变革之间:商周亲属称谓的演进/“通古察今”系列丛书》以甲骨、金文为研究材料的中心,研究了商周时期为常见的祖、妣、父、母、子等亲属称谓,详细考证了商代亲属称谓前部分区别字问题,大致勾勒出这些亲属称谓在商周之际的演变历程和商代数字亲称的规律性问题,并对这些亲属称谓在商周社会中的含义进行了比较研究,考察异同,分析原因;还进一步就商周亲属称谓制的类型、意义,及其与商周社会结构、文化的关系等诸多问题作了探讨,由此窥视商周文明之间的传承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