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它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同时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现存的古代书院遗址、古代戏台遗址、古代石刻文字遗址、古代宗教建筑遗址等,皆是中国古代灿烂辉煌文化的重要记录。通过这些有形的历史遗迹,我们可以感知、触摸到无形的传统文化。南宋朱熹,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后杰出的儒学大师,大师往矣,但他生活的时代距今已逾千年。大师往矣,但他生前曾讲学并重整的岳麓书院,至今仍保存着许多的历史遗迹,我们可以从中穿越时空,走近、瞻仰这位旷世伟人。这就是历史文化遗迹穿越时空后带给我们的文化意义。 由于时代久远,现存的历史遗迹大多数埋藏在地下,部分历史遗迹地面尚有存留,但多已残缺不全,需要进一步考证、分析。在历史遗迹的发现、发掘过程中
《文明的开端》用独特的语言风格将人类从蒙昧到理性的文明发展史讲述得娓娓动听、妙趣横生。从人类漫长的生存探索到定居在适宜的家园建立国家,从统治者不断地争斗和杀戮到百姓生活中农业、商业、科学和艺术的产生,从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到统一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房龙带我们一同回首那条丰富且精彩的文明开端之路。
本书为《中国海洋文化丛书》8本分册中的第8本,内容包括“中华民国时期的海军和船政” “在废墟上崛起的福州船政和船政学院”两部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了中国近代船政的沧桑沉浮与崛起。本书内容丰富、数据详实,全面地展现了近代各地区船政的发展,尤其是这一时期海军学校建设与工程技术人员培养的情况。珍贵的数据图表资料真实再现了船政发展的具体进程和中国船政人物的奋斗历史。
本书为《中国海洋文化丛书》8本分册中的第6本,内容包括“鸦片战争” “福建船政的创立”与“福建船政对中国近代化发展的贡献”三部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了船政创立的历史背景、详细情况,以及船政对中国近代科技、航运事业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此外,船政还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和外交人才,并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本书数据丰富、内容详实,多角度地展示了19世纪后半叶的中国船政事业全貌。
本书为《中国海洋文化丛书》8本分册中的第4本,内容包括“郑和、王景弘七下西洋的历史背景”与“郑和、王景弘船队下西洋”两部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从历史背景、过程、意义与影响等方面,全面地分析了郑和王景弘七下西洋这一著名历史事件,展现了七下西洋对中华文化整体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与中国海洋文化的自强爱国、不断进取、重视科教等精神内涵。
《小书馆》系列丛书,收入20世纪初以来绝版或者版本稀少、至今仍有很高文化价值的文史作品。名为“小”,意味着篇幅小,使读者在短时间内可获得一方面的知识精粹;即便是大论题,也会找小的切入口,具体而微,从小处着眼谈大问题,使阅读饶有趣味。本系列拟出版100多种,首辑收入十本。《中国人文小史》可谓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家谱。它以细致的笔触勾勒出中国文化清晰的文脉,为每一个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提供完整精要的文化版图。读这样的书,如风之入松、鱼之进水,能让你感受到天地之间的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气和神韵。
亚兵同志长期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从他身上看到了刻苦好学的精神。他谦虚地表示,自己是做精神文明实际工作的,对精神文明的理论虽有一些研究,但是不深不透,希望我能给予指导。 半年后再见面时,他说已经将自己十几年研究的体会整理出来,写出了几十万字的书稿。他怕我忙,只将其中的几个章节给我看,希望我能提点意见。在这几个章节中,他尝试着用我有关中国决策学授课和著述中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对他工作的实践经验进行概括和总结。我看后,心中产生了一阵感动,现在社会上像他这样虚心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学人不是很多;能够干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不断进行研究,并形成系统理论著作的更是少见。从书中可以看出一个从事精神文明工作人员的事业心和使命感。 古代哲人说:“初难知。”研究问题时
《中国文化读本(普及本)(第2版)》分部分(智慧与信仰、创造与交流、艺术与美感、民俗与风情)、38章,抓住中国文化中极富特色的内容和亮点,用典型的事例和材料进行具体而深入的介绍。在介绍知识的同时,力求讲出中国文化的精神,讲出中国文化的内在意味和核心价值,展示中国自古以来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祈求和平、盼望富足、美善相乐的人文形象。 《中国文化读本》于2008年初版,本次为第2版,在第1版的基础上增加章节、修订错漏、更换图片,使本书内容与品质更臻完善。本书为普及本,配黑白插图,文字与彩色插图本完全一致,读者可根据需要进行选购。
文化史的视野是应该极为广阔的。它不仅要烛照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还须透视文化与社会、文化与政治经济的互动关系。换言之,文化史不仅是一个论域的设定,更是一种方法的选择和视角的抉取。它是要人们从文化的角度来观察和认知历史问题。“文化决定论”诚然“贫困”,但文化因素确是无处不在,只是在具体的历史问题中,其所起的作用程度有别、各不相同而已。因此,“文化”永远是人们认识历史所不可或缺的一种眼光。 文化史的视野又应是极为深邃的。它不能满足于平面扫视文化各部类支离片段的表象和各部类之间表面的“拼盘”,而应立体地窥揭各部类内部和各部类之间多层次的内在关联。只有在纵横双向的多维联系之中,才能深刻地把握历史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的历史发展。没有自觉“联系”的眼界和建立“联系”的有效方法,既实现不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