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中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体现在地理现象上人类活动的种种形态,尤为可贵的是让人们感受到景观中所蕴涵的深层的文化内涵:人文、宗教、园林、饮食、文艺等精萃,显示出厦门悠久历史的脚印,多元文化兼容蓄的象征,智慧与地形的奇妙结晶,古朴淳厚风土人情的写照,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使人们能够通过丰富多姿的景观,去认识厦门的过去,规划厦门的现在,开拓厦门的未来,展望厦门新世纪的曙光。这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成语是语言中长期习用、形式简洁而寓意深刻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本书辑录的成语实际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现代汉语中习用的成语,这些成语在厦门方言区日常社会生活中也经济使用,所以作者也把它收录进去。作者对这一类成语,有的进行简要解释,指明它的来源或出处;有的从形式结构或语义差异等方面与闽南方言作对比分析。另一类是厦门方言中特有的成语,这是有特色的部分。在厦门方言中,文读音和白读音几乎自成系统,作者以丰富的材料分析了文白异读在成语中表现的语义功能或语法功能,这对了解厦门方言成语或者闽南人学习、掌握现代汉语成语都很有帮助,同时也为闽南方言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语音资料。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岭南文库》作为成果的载体,但《岭南文库》定位在学术层面,不负有普及职能,且由于编辑方针和体例所限,不能涵盖一些具体而微的岭南文化现象。要将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必须首先让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因此有必要出版一套普及读物来承担这一任务。出版《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初衷盖出于此。因此,《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可视作《岭南文库》的补充和延伸。 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这是一张纯英文的地图,在能够识别清楚的前提下,我们给这些英文地名配注了中文。我们修正一些张冠李戴的错误外,一般地名的翻译,或音译、或意译,以尊重原作为原则。尽量让那位“老外”,在1936年的时候,走在皇城根下,看着拉骆驼的人端着大海碗、闻着炸酱面喷香味道时的那份心情,能够原汗原味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这本《厦门谚语》辑录的是厦门方言中较为定型的词组或语句。它具有如下显著的特点:一是内容比较丰富。本书共收入谚语2000多条,上自天文地理,下至饮食起居,举凡市井里巷、民情风俗,亟尽搜罗,个别陋俗而无害的条目,也兼收并蓄。二是形式通俗易懂。厦门谚语通俗、简练、顺口而且形象,编撰者对其中较为难懂的厦门方言的读音、用字或词组、语句的含义作了必要、简明的注释。这本书可为方言区普通话教学提供参照,为读者了解厦门谚语提供方便,为研究工作者提供资料。 《厦门谚语》的编撰者,在汇集、总结前人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搜集和整理工作,因此这本书可说是融注了前人和编者们共同调查研究的成果。相信本书的问世,对展示厦门方言的文化风貌,对厦门市的文化建设会有所贡献。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21世纪是更加尊重知识、更加注重人才素质全面提高的世纪。从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和当今经济、科技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人文教育薄弱就是较为突出的一点。实践证明,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对于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本书简要地介绍人类自远古至今的文化发展历程,人类社会各阶段的主要文化成就等。力争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世界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未来趋势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新华书店总店旗舰店】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密传,西藏人民出版社 作者 拉尊·阿旺多杰 原价 ¥16.00 出版社 西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81-11-01
五台山球基250公里,海拔3000米左右,素称“华北屋脊”位于山西东北部五台县境内,距省城太原230公里,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顶平广,有如垒幽,阴崖存万年之冰,炎夏有不消之雷,乃避暑之胜地,故古代称“清凉山”。 据史料记载,春秋末期晋国大夫赵无恤在北岳恒山的西部狞猎,看到五台山方向有“紫云之瑞”,于是入山寻访,曾遇圣人,可见五台山有春秋时已颇著胜名。道教经典《仙经》中有朋确记述,称其名回“紫府山”。 五台山的历代高僧大德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五台山的佛教文物是中华民族文物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台山的风物传说、佛教故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五台山的佛国瑰宝以佛寺建筑、佛教塑像、佛教壁画及各种木、石、砖雕艺术
北京人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骄傲的。首先,被称或自称为北京人的,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北京人,真正意义上的北京人,只是四五十万年前的周口店猿人。老舍笔下的北京人,和曹禺剧中的《北京人》,也并非纯种。即使如今拥有北京户籍的北京人中,3/4是外地移民。 作者的这本书,滋味一下子复杂起来。这座京都尘埋网封的沉重历史,和生活在这座被四合院、胡同、小区和立交桥交错、切割城市的五色杂陈的北京人,作者一言难尽。司空见惯的东西,捕捉到纸面上,一下让作者感到陌生起来。一种恨爱交加、和比恨爱更为复杂的感情不由得在心底悄悄滋生。 作者的这本书写这些相濡以沫的北京人,其实就是写自己,作者审视自己的同时,也在审视他们以及北京这座城市宫墙皇城背后的历史,以及此起彼伏、新旧交织与交替着的种种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