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佤族历史上封闭隔绝,发展程度又不一样,不同支系,不同部落乃至不同村寨往往有一些不同风俗、宗教及其文化,对同一问题的说法和看法有时也完全不同。我们原来在《赤子》一书中之所以说木鼓不分公母,就是因为我们原来所调查的村寨刚好都坚持而且极力坚持这种观点,说分公母是错的。可是后来我们又碰到了说木鼓有公有母的村寨,而且也*坚持自己的观点,说不分公母是错定了。这样我们才不得不把两种观点都并列出来,并进一步深入研究,揭示出两种观点背后所反映的母权制与父权制斗争的历史实际。 佤语实在有些复杂,它不但有自己一些特殊的语法、修辞,而且常常非常精练、深奥,表达充满简说、略说。结果有时一句话要用多句汉话才说得清,有时甚至连佤族人自己也普遍搞不懂老祖先赋予它的含义了。对“司岗里”的解释就是这样
四川古城名镇众多,选择哪些古城古镇作为撰写对象,这是一个颇费思量的事情。一是所选古城镇应有一定知名度,一般应该是*或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但知名度太大,宣传介绍得较多的城镇就暂不在考虑之列。本书所选取的九个城镇除康定外,都是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城镇,康定虽然暂还不是历史文化城镇,但康定确实是一个值得了解的城镇,因而作者不仅选择了康定,而且还把它作为全书个城镇加以介绍。 作者实地考察了雅安上里古镇、德阳孝泉古镇、阿坝松潘古镇、广元昭化古镇、凉山州会理古镇等。书中的很多故事就来自于古镇居民的口中,或者古镇政府提供的资料中,他们的支持让古镇沧桑更为生动、真实、活泼地显现了同来,也为作者写作节约了时间和精力。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还参考了诸多有关方面的著作、文章和网站。
本书为“厦门文化丛书”之一。书中以海外交通为经,海外贸易、海外移民为纬,生动地勾勒出厦门海洋经济活动历史的一个重要侧面,为深入了解厦门文化背景和内涵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值得渴望认识厦门的人们一读。 本书以海外交通为经,海外贸易、海外移民为纬,生动地勾勒出厦门海洋经济活动历史的一个重要侧面,为深入了解厦门文化背景和内涵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值得渴望认识厦门的人们一读。作者是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的博士,长年从事海外贸易史的研究,具有雄厚的学术功底,佳作叠出。他充分利用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中外文资料,加以系统的整理爬梳,深入浅出地进行整合,生动流畅地叙说端详,让读者从中自去领会它的文化底蕴,这是本书的优点和特色。对于有兴趣深入研究厦门海洋社会经济史的学者来说,它又是一个出
厦门民俗是厦门文化中*传统特色的部分。它源于先民们在开发厦门岛历史进程中先后带来的原乡民众文化,又在走向都市化的环境条件下相互融合扬弃,适应城市居民的社会生活方式,发展出自己的传统。 两位作者搜访整理的这本书,把厦门民俗的风貌生动地展示出来,并对它的源头和流变作了扼要的解说。这无疑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相信它的出版,能够引起各界人士的兴趣,拥有广大的读者群。 对学术界而言,它为民俗学的研究,特别是闽南民俗文化圈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研究资料。厦门民俗研究虽然起步较早,但由于种种变故,还没有一部专门之作。本书把这一空白填补起来,虽然只是粗线条的描述,有待于深入研究,但毕竟为后继研究奠下了一块基石,其开拓之功是不可没的。 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民俗既有传承,又有演变;既有
厦门和闽南地区与我国语文现代化运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客观的原因。闽南方言是我国汉语方言中流布地域较广、使用人口较多的一种,它是古代中原汉人南迁进入闽南地区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保留了较多的古代汉语成分。使用广泛而又存古现象较多的复杂言言状况,引起了研究者的浓厚兴趣,也提供了研究上的便利条件,因此研究者络绎不绝,研究著作层出不穷,仅方言韵书之盛,便在全国首屈一指。鸦片战争以后,海禁大开,“五口通商”,厦门首当其冲,西方传教士涌入厦门,带来罗马字拼音方法和现代语言学,使传统的方言音韵与西方的罗马字母相结合,产生了言言拼音文字和语文现代化思想。正是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便厦门成了我国语言现代化运动的发源地和重要传播地。
儒学发源地孔孟之乡的民俗则是在历史与传统中发展和延续下来的,意境久远,显示了文化的传承性,《孔孟之乡民俗》即以大量可贵的真实资料和丰富有趣的民事活动,全面介绍了孔孟之乡民俗风情。内容包括孔孟之乡祭礼民俗,礼仪民俗,饮食民俗,生活习俗,民间工艺等。 无疑,民俗文化的发展都带有明显的多样性和地域性,各个地区既有着华夏文明的联结性的相通性,又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即使在同一省区,各个微观区域的民俗文化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山东民俗,由于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地理环境条件的影响,表现出浓郁的风土人情,表现出齐鲁大地民俗浓厚的多样性和地域性。《齐鲁民俗丛书》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所编写出的一套反映齐鲁大地民俗气象万千的书籍。
古今中外,人们对延年益寿都很重视,藏民族在同疾病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养生健身知识,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养生体育。该书从发掘和弘扬西藏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目的出发,总结吸收了大量的藏医文献典籍、藏族史料、藏族体育文献及国内有关学者编著的养生文献,结合现代养生体育教育实践和现代养生学研究成果,力求既反映西藏优秀民族文化的特色,又概括西藏传统养生体育的理论和方法,使读者对西藏传统养生体育能有一个深刻、全面的印象,又能从中获得简便实用的养生健身方法。该书填补了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一个空白。 这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作者较完整地、客观地反映了西藏传统养生体育文化的情况; 二、本书涉及的内容很广,对西藏传统养生体育文化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论述,填补了藏学研究领域方向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岭南文库》作为成果的载体,但《岭南文库》定位在学术层面,不负有普及职能,且由于编辑方针和体例所限,不能涵盖一些具体而微的岭南文化现象。要将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必须首先让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因此有必要出版一套普及读物来承担这一任务。出版《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初衷盖出于此。因此,《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可视作《岭南文库》的补充和延伸。 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广州古港是中国四大古代海港之一,古往今来一直长盛不哀。本书采用通俗
读不尽者,天下之书;走不尽者,天下之路,参不尽者,天下之理。刘伟在西藏一百二十万平公里的土地上,走了很多,看了许多,写了许多。 本书是刘伟自选的新闻通讯集,是他多年笔耕的精选。所选8个广播专题,都是在中央台播过的,并分别获中央台一、二、三等奖;通讯类的文章,大多在《人民日报》发表过,其中十几篇获过《人民日报》奖和各种省部级奖。写作时间集中在八十年代后期至今,正是西藏“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的关键时期,所以说这个集子足以反映西藏当前政治经济发展的概貌,也足以引起关心西藏的读者的兴趣。因为西藏的这一页历史本身就是十分斑斓多采的。
从20世纪40年代初“巴蜀文化”命题的正式提出,迄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如果从1933年四川广汉三星堆月亮湾的首次考古发掘算起,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的研究已有70多年。70多年来,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研究在若干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50多年里,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考古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大量新材料不断问世,使学术界得以比较充分地运用当代考古新成果,对巴蜀文化进行不懈探索,取得了一系 列令人瞩目的新成就,不但彻底否定了前人所谓“蜀无礼乐,无文字”的旧说,而且提出了“三星堆文明”、“巴蜀古代文明”和“巴蜀是中华文明又一个发源地”的崭新论断,引起了中外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并取得越来越多的共识。这一切,使学术界对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的重要学术地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