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地区的族源具有多源化的特征。巴蜀先民自古以来就是由若干个民族共同构成的。商周时期,蜀族和巴族是巴蜀文化区的主体民族,他们很早就和中原的华夏族有着密切的往来。巴蜀民俗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巴蜀地区是一个汉族与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不仅汉族人数众多,很多少数民族也聚居于此,故而他们的风俗各异、文化多样。
肖平的《湖广填四川》是一部重说历史的典范之作。作者通过大量相关史料的勾连,以文学化的想象叙述,从屠蜀传说中剥离历史的虚实,重说一段三百余年的移民史。“构架不繁而文字清爽,为同类著作所未见,堪称翘楚。”(流沙河评)全书共分五章,主要从移民们入川的经历、创业的历程以及“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对巴蜀的深远影响入手,全景式地展现了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本书是已经淹没的三峡的后的身影。由著名诗人于坚,著名田野调查学者孙敏,著名作家章东磐共同执笔完成。三人花费一年时间采访调查三峡,终成此心血之书。 三峡,是需要英雄和诞生英雄的地方。 自古以来,所有认识三峡的人,几乎都是从诗人笔下开始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和苏东坡等诗人出入三峡,不仅只为了旅游和写诗,他们都是当时的探险家,是能攀岩爬壁、往来峡谷的真英雄,像柳永、吴文英、姜白石这些“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人,想必是一辈子去不了三峡的。 获华文文学年度诗人奖的于坚,是当今中国诗坛中的翘楚。同样身为诗人的他,以壬午年的三峡亲历为主线,剔脂除肉地融入诗歌和典籍,化为贯穿千百年的文学三峡。 忠勇精神,是三峡精神的另一种体现。屈原、巴蔓子是英雄,三国的刘关张也是英雄,胡琏
本书选题新颖,材料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理论性强,特点突出,富于创新,是一部以古代巴蜀城市为研究重点的有特色、有学术水平的研究专著,是中国城市史研究中一项具有重要价值的新成果。
《古蜀国旁白》的书名很扯人眼球。我想,先从蜀国的国家形态释起。苏秉琦先生曾指出中华文明起源的途经有“三部曲”:从古文化(原始文化) 到古城(城乡初文化意义上的城和镇)再到古国(高于部落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这大体相当于巴蜀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时期,即距今4500年至380 0年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时期。由古国再向前发展,多个古国构成方国,方国的扩张则成帝国,这是一个国家形态发展的“三部曲”,代表着国家发展典型道路的三个历程。这大体相当于三星堆文化至十二桥文化(金沙遗址)再至战国早期开明王部族的巴蜀文化时期。从传说的古蜀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和开明五祖来看,蜀方国的形成大约在杜宇时期。杜宇时期的方国“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沱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
自古以来,四川号称“天府之国”,物产丰富,山川秀丽,风景优美,人文荟萃,正所谓人杰地灵者也。 四川之风景名胜颇多,九寨沟、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乐山大佛等等,早已蜚声海外,闻名于世。除此之外,省内各地,处处皆有景点,边远地区,亦不例外。此类景点,亦各有各色,且与著名景点一样,早为骚人墨客所关注,留下了不少歌咏它们的诗词,故而亦富有文化内涵。然而,由于诸多原因,许多市、县之景点,不仅不为世界所知,国内、省内亦知之甚少。此种状况,显然不利于我省旅游业之进一步发展。 《四川风景名胜诗词选注》,上起隋唐,下迄明清,按照现行行政区域,依地、市、县分类辑录注释。这些诗歌,大多是历代诗人在当地浏览时写下的。游客阅读本书,在欣赏风景名胜时候,能同时欣赏有关风景名胜的诗歌,从而触景生情,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体现着城市的精神品格和独特魅力。成都的昨天表现出辉煌灿烂的古蜀文化、秦陇文化、荆楚文化等其他区域文化的精华;成都的今天既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开放进取、生机勃勃,形成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和谐包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风格,培植了博大深厚的文化底蕴。成都曾经赋予“天府之国”、“锦官城”、“休闲之都”、“美食之都”等众多的美誉,成都的文化特色很难用一两个简单的词语来描绘。神秘、传奇、浪漫是成都的气质,和谐、床适、包容是成都的品位,智慧、诚信、进取、创新是成都人不懈的追求。随着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都的文化必将更加繁荣昌盛、更加多姿多彩。 因为成都文化及其城市气质的丰富、多元,所以成都市群众艺术馆在编辑出版“成都故事丛书”的时候,一口
这本书,让您解读锦江,解读成都。零距离体验她古老的东方神韵。 杜翁慨叹:“锦江春色来天地。”如果说成都是天府之国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锦江区便是明珠上一片耀眼的光彩。她雄踞市区中。东部半壁江山,面积62.12平方公里,人口40万。得锦江双臂交抱于怀,挟天时地利之便,拥人和财旺之缘,繁华商贸自古而兴。这里波光潋滟,花木葱茏,群楼比肩,虹霓璀灿。兼容京沪的气度、苏杭的婉约和威尼斯的情致。盐市口商圈名噪中外,三圣乡花木飘香四海,青石桥农贸通达九州,大慈寺晨钟继往开来……古老的文化与现代的气息交相辉映,历史的积淀与国际大都会的风采珠联璧合。 本书仅呈现锦江文化凤毛麟角。
自古至今,四川形成了雄奇、血性、敢为天下先、自由与人文、宽容与坚忍的精神内蕴。四川的前世今生、历史进程引人入胜: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古蜀,素有“四塞之国”之称,居然出现了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代表的,与中原文明截然不同且分庭抗礼的上古文明;古蜀人开拓的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最早将中国的名称“China”传到西方;鹤鸣山是道教发祥地,青城山是道教名山,四川人道法自然,崇尚自由;在移民与土著的混合中,宽容、坚忍的精神油然而生;在抵抗强敌时,川人又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忍:抗战八年,川军主打的前线战场约占全国五分之一,伤亡64万余人……
英国著名学者戴维·基斯在《独立报》报上撰文:“广汉的发现可能是一次出土金属文物多的发现,它们的发现可能会使人们对东方艺术重新评价。中国的青铜制造长期就被认为是古代杰出的,而这次发现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使人们对中国金属制造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86年12月21日《文汇报》(香港)评述说:“过去,在世界青铜器时代考古史中,只有埃及、希腊才有出土的真人大小的黄金面罩,如今中国也发现了这些文物,其中不少都是全国首次发现。……这次发掘是四川考古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是全国商周考古的重大成果。……比湖南马王堆的文物时间早、数量多,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更高,可以和西安的半坡遗址媲美。”
从1900年以来的100年间,成都在所有的中外大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数的文化名流和精英在纷纭的历史舞台上登台表演。本书讲述了百余位成都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或波澜壮阔,或细雨浅唱,或幽默风趣,或令人回味。成都的近代100年正是因为有这百余位风云人物的精彩表演,才把这座城市的历史推向了辉煌。成都是一座移民城市,张献忠剿四川,成都几乎成了一座空城。在成都连续居住了五代以上的城民已经很少,今天的成都人大多是湖广填四川之后的移民。在成都近代历史上经历过4次大的移民浪潮,才使成都的人口从解放初期的60多万发展到今天的千万之众。本书在选择百人的标准上正是依据了这一特点,他们中有出生于成都的,也有主要活动及重要成就在成都取得的,更有发生在成都的重大历史事件的领导者、亲历者等,或以上诸因素兼而有之。在
本书介绍了重庆名人,涉足重庆的名人,尤其是他们在重庆的逸闻趣事,共撰重庆183位名人往事的短文181篇。有明显的特点: 首先是以历史发展为序,并结合现代人物的主要职业及身份,编列为八大板块,系统性强。一、远古至近代人物;二、辛亥革命时期人物;三、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烈士;四、国民党左派及上层人物;五、民主人士及教科文人物;六、文学艺术工作者;七、实业界人士;八、国际人士。 更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内容广泛、新鲜,文笔巧妙,语言朴质、文章简短、生动,别有情趣,耐人寻味。绝大部分是写名人在重庆的实事,极少几篇写重庆籍名优在外地的实事,对长期生活在重庆的名人叙述较详,其余较略,这些名人实事涉及五千年间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再一个特点是史料真实可信,可补正史的遗缺。
这是一部揭示奥秘、展现多彩世界的知识书籍,是一部面向广大青少年的科普丛书。 这里有几十亿年的生物奇观,有浩淼无垠的太空探索,有引人遐想的史前文明,有动人心魄的考古发现,有令人难解的神秘悬疑,有金戈铁马的兵家猎秘,有绚丽多彩的文化奇观,有行走千年的旅游探险,有千姿百态的古今时尚,有关乎人生的健康秘籍,涉足数十个领域,采集大量鲜为人知的事例,勾勒出了趣味横生的“万象新知”。 当人类漫步在既充满生机活力又诡谲神秘的地球时,面对浩瀚的奇观,无穷的变化,惨烈的动荡,或惊诧,或敬畏,或高歌,或搏击,或求索……无数的探寻,无数的奋斗,无数的征战,带来了无数的胜利和失败。生与死,血与火,悲与欢的洗礼,启迪着人类的成长,壮美着人生的绚丽,更使人类艰难执著地走上了无穷无尽的生存、发展、探索之
水是城市生活的生命线,是城市文明的摇篮。成都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困,因水而荣的城市,是按照“上善若水·孕育文明·文明城市”的自然哲学模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市。 本书以“水”的骨肉为脉络,展开了成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美的画卷,其成功之处也正在于此:成都城市是“水”做的骨肉,是水孕育出的成都,是水润泽的天府。 本书以“水”为成才城市文化解题的锁钥,阐释成才水文化,可谓抓住了成都城市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本书作者不畏其难,致力于成都水文化的研究,吸纳与总结诸家的学术成果,疏理脉络,加以提升,做了很好的工作,取得了新的收获。
李白是中国诗歌目前的天才、奇才,他的诗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在全世界都享有很大声誉。李白的爱国主义精神,刚正不阿的高贵品质以及他诗歌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明晰李白的思想、个性特征和诗歌艺术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对于现在建设社会主义优选文化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20世纪80年代起,李白研究进入了高潮时期,学术界对李白的出生地、家世、生平事迹和李白的思想、艺术成就等方面做了全面的研究和探讨。对李白如何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做了一般的、笼统的研究,或者说是着眼于宏观的展现。对李白生平的研究,着重在出蜀之后,而对于其一生至关重要的青少年时期所受的巴蜀地域文化熏陶,以及他曾生活过的地域的风俗民情、思维方式、典型性格对他的影响,更是研究得少之又少。
从成都博物馆展出文物切入,引出历史文化和故事,系统呈现三千年成都,特别是先秦两汉以来,成都手工业的发展史和独特成就。通过对成都出土文物和历史史料的梳理,还原并传承成都作为文创中心的重要地位,给成都的未来发展以启迪。
懒散近乎“随时随地找舒服”。以坐茶馆为喻罢,成才人坐茶馆,虽与重庆人的理由一样,然而他喜爱的则是矮矮的桌子,矮矮的竹椅——虽不一定是竹椅,总多关是竹椅变化出来,矮而有靠背,可以半躺半坐的坐具—— 地面不必十分干净,而桌面总可以邋遢点而不嫌打脏衣服,如此一下坐下来,身心泰然,所差者,只是长长一声感叹。 本书从李劫人小说中分门别类,节录出有关成都文明发展的大量文字,如清末的叽咕车(鸡公车)到抗战时的木炭汽车,足以见出成都交通的一个侧面。所有这些变迁的实录,后人完全可以视为一代信史。 其中收入本书的《成都是一个古城》和《旧帐》,都是一九四九年后没有公开发表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