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历劫而不衰,在世界城市发展目前,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以前成都是“两山夹一城”,现在随着成都发展重心的东移,形成了“一山连两翼”的全新城市格局。六湖、八湿地的环城生态区已经初见“城市绿肺”喜人成效,不是田园、郊野、简单生态带与农家乐,而是湿地公园,具有生态保护、现代服务业与居住、文化景观、基础设施承载、城市应急避难等多项功能……作者文字优美,彰显出成都“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城市精神的时代意义。
《蜀学》是由西华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蜀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反映四川地区社会科学发展的学术论文集,每年二辑,本书为《蜀学》第十七辑,是2019年度的第二辑,全书为繁体横排出版。其内容是关于蜀学理
本书为西南联大社会学系系主任陈达先生的笔记体日记,叙述了卢沟桥事变后,其告别清华园,辗转至云南主持联大社会学系的日子。书中不仅讲到了其在联大的生活与研究,也旁及对联大师生栖息之地昆明、蒙自与呈贡的点滴观察,细致记录下了艰难岁月中的弦歌不辍,与烽火连天中的风土民情。
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 长江文明之源 。其中出土的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本书分为发现、探索、解密、置疑、拾遗五篇,讲述了三星堆遗址发掘经过、器物的寓意、三星堆王国是怎样突然消亡的等内容。
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这一要求,既是对重庆的,也是对全国的。一年多来,重庆人民按照这一方向,勤奋工作,不懈努力,大踏步走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道路上。 讨论“文化与高品质生活”,既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入交流,也是为了更好地寻找重庆文化发展的新办法,以期加快提升人民高品质生活的步伐。 严格来讲,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对人的作用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缺少物质生活的时代,很难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当然更谈不上高品质的精神生活。但是,一旦社会发展到一个高级阶段,即进入已经具备了丰富物质生活的时代,建立高品质精神生活便有了充分的条件。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已经具备了为人民提供高品质精神生活的物质条
《巴文化研究(第2辑)》是一部关于“巴文化”研究的论文集,共15篇文章,分为巴域历史文化、巴域文学与文献、巴域考古专题研究三个板块。内容包括对宋代三峡地区的畬耕农业,巴人族群、移民及其政权,宣汉罗家坝朱砂葬,宕渠与賨城等的研究。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均为该书的的特色,它们从各个具体而微的侧面反映了巴域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价值。
《巴文化研究(第2辑)》是一部关于 巴文化 研究的论文集,共15篇文章,分为巴域历史文化、巴域文学与文献、巴域考古专题研究三个板块。内容包括对宋代三峡地区的畬耕农业,巴人族群、移民及其政权,宣汉罗家坝朱砂葬,宕渠与賨城等的研究。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均为该书的的特色,它们从各个具体而微的侧面反映了巴域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价值。
笔者在本书中,对三星推文明的创造和传播进行了详尽地分析,否定了“三星堆青铜文明出于当地土著”的说法,并且有史有据地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三星堆出土的整套器物为夏王室的祭祀祖器,于夏末帝桀时由有缗·蜀族从山东携带入蜀,并由此开创了古蜀文明。同时,对传至今天的中国古代史及史前史,进行了去伪存真的调整,大胆构建了一个史前史系统框架。这些研究为提示三星堆文明提供了宏观背景。本书不仅给出了三星堆文明兴起时的宏观历史背景,同时对每一件器物进行了深入微观的分析,全方位提示了三星堆内涵的文明之谜,并同时揭示了许多传至今天的历史谜案。
成都人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成都人的性格:有较强的封闭意识,容易自命不凡;又渴望了解外界,十分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渴望了解和沟通是人类的共性,在成都人关注外界的同时,外界也在关注着成都和成都人。于是,地地道道的成都人林文询先生写了这本《成都人》,这本“印象派画家”写着“玩”的书,会带你感受成都人的闲适、成都人的自尊,成都人的夜生活……通过成都人的性情来展现这个城市的风格与文化。
该书是一本文化散文集,内容以成都及周边地区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为切入点,介绍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如同作者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气质一样,作者肖平的文字也是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但却不是闲谈,篇篇文字的知识密度极大,注重知识的延展;也不是枯燥的城市史考证,文字的趣味性、文学性都非常突出。此外,该书的编排体例,将知识分门别类,便于读者选读。总体上说,这是一本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品读城市特质的大文化散文,是一张成都的文化名片。
《重庆文化研究(庚子冬)》是一本立足重庆,面向全国的重庆本地文化研究文集。全书分为下面几个部分,“政策研究”聚焦文化艺术领域路线方针政策研究成果,“学术争鸣”探讨文化理论、文化政策、文化实践、文化现象,“文化前沿”介绍 外关于文化发展的.新理论与实践,“基础科研”传递艺术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巴渝文化”展示重庆历史和地域特色文化研究成果,“人物风采”介绍了张军强的京剧人生,“文化记忆”记叙了川渝谐剧创始人王永梭,“艺文空间”分享文学艺术作品。本书适合有一定文化背景的读者阅读。
本书从对巴蜀文化、天府文化的深度理解角度,呈现出谋篇布局到文章的择取、注释与解读,充分考虑了纸媒读者需求,致力于情理相兼、雅俗共赏,既有学人的严谨,也不乏表达呈现的生动流畅、朴实清新;适合各类对天府文化的文学表达有兴趣了解的读者阅读,也适合在开展天府文化经典名篇诵读活动时,成为一本方便的工具书。它紧扣着厘清天府文化十六字表述的文化个性的活水之源,来重建我们这座伟大城市多元立体、曼妙多姿的文化记忆。
《蜀学》是由西华大学四川省文史馆蜀学研究中心所编写的反映四川地区社会科学发展的学术论文集。其内容涵盖了对蜀地历史文化发展的溯源,对蜀中学术及人物的评价,对不同历史时期蜀中代表学人及其学术特色的探讨以及对蜀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历程的总结等,代表了四川学术发展的大体趋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及参考价值。本书为《蜀学》第十二辑,全书为繁体横排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