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中国大学英语系的教科书,为了教学需要而编写的。 学习英语的中国大学生在阅读英文书刊和同英语国家人士的交往中,往往感到由于缺乏欧洲文化知识而增加了许多困难。而一旦对这些有了较多知识,则不仅了解程度会提高,而且由于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本书请教师或外国访客用外语来介绍整个欧洲或其中一国的社会或其他情况,作为语言课的补充。
《2013年厦门社科丛书·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闽台民间信仰传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写作大纲的设计和总编纂由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徐辉教授与课题组总负责人、厦门理工学院刘芝凤教授共同负责,由林江珠承担书稿统稿、插图选择和闽台调查信息分类统计撰写个案调查报告、段凌平承担主要章节的写作任务。书中采用了26位师生的闽台民间信仰调查报告,尤其是学生考察队的队长王煌彬在二年多的田野考察中,一人就撰写了二十余篇民间信仰调查报告,在此无法把他们全部列出,但他们的贡献不能忽略。《2013年厦门社科丛书·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闽台民间信仰传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能够完成还得益于在田野调查时接受我们访问的单位和传承人,如南平市樟湖镇文化馆王商书先生,不仅带我们走访文化遗址,考察地方民间信
闽台两地节庆,由于两岸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我们做脚踏实地的田野调查,辅以和考古验证与文献阅读紧密结合,才能较全面解读闽台民间传统节日演变发展的结果。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闽台传统节庆习俗调查从民俗学方向进行研究,不仅介绍节庆,而是把节日仪式、活动程序以及作用的具体细节挖掘了出来,详细地补充了相关文化史。(2)闽台民间传统节庆活动的参与群体,以老人和妇女为主,但重大节庆活动时社会精英阶层参与度高,这是值得引起关注社会现象。(3)闽台传统节日与民间信仰、祖先崇拜和宗族文化结合密切,因此与民间信仰相关的祭祀节日是重要民俗旅游资源,可培育成为新型的旅游文化业态。
《法国近代早期的社会与文化》收录作者1960年代至1970年代前期的八篇代表性论文,不少人将此书的出版作为新文化史的肇始,作者也由此奠定了其作为新文化史领军人物的国际地位。《法国近代早期的社会与文化》以16世纪里昂地区新教徒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为视角,对当地印刷工新教徒的罢工、城市妇女、“嘉年华”民众聚会、知识阶层的文化认同等重要问題作了深描,期待深刻反映这一时期整个法国社会的历史风貌。作者犀利独特的学术眼光、超乎寻常的选择问题的角度、出人意料又出神入化的切入主题的方式、极具想象力的历史叙述,都有助于读者读懂何为社会文化史,并了解其中史学研究范式演变的轨迹。
本书重在讲述龙川悠久二独具特色的古村落,如龙川县黄布镇欧江村、丰稔镇黄岭村、麻布岗镇大长沙村、细坳镇小三村、上坪镇青云村,他们被认定为第三批 广东省古村落 。本书立足这些古村落,探究他们的人文与历史,发掘当地的风土人情,展现古村落的厚重历史与独特的古建筑。
《舟山群岛传统渔家游艺集萃》共收集了83个海岛传统民间游戏,并根据海岛地区独特的地貌、人文传统、游戏方式以及推广渠道,分成团队合作、个人技艺、动手制作、野外游戏、弈棋以及幼儿游戏六个大类。在介绍这些游戏时,作者努力发掘游戏的文化内涵,每个游戏都追溯了其形成的源头,并侧重从游戏说明、游戏规则和游戏要求三个方面介绍游戏的玩法和竞赛规则。此外作者还设计了游戏中的人物和场景,以古代儿童为基本人物形象、以海岛古代生活画面为基本情景、以淡雅的国画赭石色为基本色调,营造古风古韵的效果。作者简介:
本书采访了上百个艺人及相关保护人员。调查内容包括闽台民间曲艺,如答嘴鼓、讲古等;民间音乐,如南音、北管、笼吹、十音八乐、食闹音乐、莲花褒歌等;民间舞蹈,如拍胸舞、车鼓弄、牛犁阵、龙舞、道情(民间二人转)等;民间戏剧,如闽剧、梨园戏、潮剧、高甲戏、歌仔戏等。通过对福建和台湾地区的代表性文化事项进行田野调查,总体上摸清了闽台地区现存的艺术种类及现存状况,理清了闽台与艺术两者间的渊源与联系,进而分析民间艺术面临的困境,探讨保持民间艺术生命力的有效途径。
围龙屋是位于粤东北的一类乡土建筑类型,也是重要文化遗产。围龙屋极具特色,主要体现在建筑文化内涵及其社会性特点。本文从文化遗产视角,以乡土建筑为研究对象,将围龙屋作为切入点进行调查研究。研究时,主要聚焦在围龙屋的空间上,本文将其分为私有空间和共有空间两部分,而后者是本文研究的重心。 对此,本文主要从三个研究角度展开。一是哲学层面对乡土建筑的分析,重点引渡了列伏斐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统领本书的行文脉络。二是从历史学角度展开传统宗族制度对围龙屋社会性的影响。本文将 人 与 物 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探索性研究,重点反映和揭示了传统宗族制度与围龙屋空间的关系。三是从建筑人类学角度展开对乡土建筑的研究,因为传统的乡土建筑能够*直接地表现价值、意向、观念和生活方式及其变动。本文通过调查其承载和生
《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为研究闽台客家民系与 客家文化的专著。首先论述了客家民系的酝酿与形成 、发展,着重论述了闽西在客家民系形成发展过程中 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其次细致地勾勒了客家人从 大陆原乡向台湾迁徙的历程,台湾客家人的分布情形 与艰苦创业历程,尤其对学界比较忽略的汀州客、漳 州客和福佬客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对于台湾客家人的 抗日斗争史、当代台湾客家人社会抗争运动也做了比 较详细的描述。《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后探讨了 客家文化在原乡的丰富内涵和基本特征,及其在台湾 的传承与变迁情况。本书由谢重光著。
作者以学者的思想高度,通俗化的大众语言,以及长期的旅美实践,加以细腻的笔触,为读者深入浅出讲述了美国历史的背景,演变和成因,让我们从历史、生活、爱情、经济、文学、艺术、社交等个层面全面、立体、系统地鸟瞰美国的全景,进而较为容易地、清晰地了解美国及美国民族性的成因,以及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兴衰历程。
本书立足于客家乡村的普通农妇,通过文献和口述建构她们的身份,从世俗与信仰两方面来探讨她们的日常生活与内心世界,从多维角度,如家庭、经济、民俗、信仰、人生阶段等来探讨客家妇女的地位与文化生活,较为全面真实地展示了客家妇女的文化形象。全书的研究利用田野调查获得碑记、族谱、经书、科仪本等*手的民间文献与口述访谈资料,提供的资料很有成色。且描述细微,分析周到,克服了许多研究不够深入、曲解资料、割裂名称与语境关联等的局限。
从侨民到华侨,飘洋过海的客家人身份其实是多重角色的复合,既有 侨 的性质,又有 商 的意味,而且这两者均表达出客家文化内涵,使客家侨商与其他地方的华侨区别开来。本书详细介绍了客家侨商的历史发展,重点突出其在国内外的创业经验,以及对侨居地和侨乡社会的回馈。读者可以从本书了解客家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以及这一民系文化的传统性与民族性。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准则。”其令人感到崇高与神圣,伟大的康德如是说。 本书文字始于雅典,纵横东西方,回眸数千年,将令你思考“人类文明”这一重大主题。 作者认为,古希腊正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源泉,并首次阐述了古希腊文明本质的特征:四大公理(竞争精神、思辨精神、人本主义精神和批判精神)、两大定理(科学和民主)和一大原则(公民)。如果没有这些精神和理念,人类社会迄今的进步将绝无可能。然而“和古希腊相比,现代社会少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功利;少了一些超脱,多了一些现实;少了一些崇高,多了一些世俗”。 面对现代社会的流光溢彩和华美外表,作者怀揣着忐忑,寄予了一份美好的期望:“如果我们能够在现代的物质条件下仍然保持古希腊的精神文明,那么世界必定如同此时的爱琴海——风和日丽。”
《闽台文化研究集刊(第2辑)》是为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为提升自身学术实力,更好服务于海西建设所组织编写的。全书收入数十篇有关闽台文化的论文,从不同角度闽台文化的各种现象进行探讨,力求推动有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增强两岸的联系与交流。本辑包括:“试论外省人在艺术方面对台湾社会的贡献”、“闽台信仰文化增强民间弱势人群自信”、“试论民间信俗文化在闽台交流中的新态势”、“台湾关帝信仰的兴起与发展考论”、“闽台商贸关系浅探”等文章。
本书将闽西区域历史置于全球化进程中的旅游时代进行观照,引入后现代主义新史学观,运用历史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旅游人类学等研究方法,强调区域历史是一个不断书写的进程。为更好地融入全球化时代旅游市场,凝聚全球客家原生情感,强化客家人归宿感和文化认同,地方政府、民间组织、社会精英通过有选择的、世俗化的、功利性的文化叙事和文化实践,重建客家传统社会,将闽西打造成全球客家祖地、客家核心区。用区域社会小历史丰富国家大历史,塑造了全新的闽西形象,提升了闽西的影响力,对闽西社会经济,尤其是旅游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本书为客家区域文化丛书之一,是在区域社会研究理论指导下的全新的客家区域文化研究,以历史上的“历史客家”为论述对象,从移民史、民族关系史、文化传播与变迁、区域经济文化变迁等角度,论述客家民系在广西发展、壮大的历史。全书共八章,章《客家与客家问题研究》,第二章《客家迁桂历史回顾》,第三章《广西客家的分布现状》,第四、五、六章探讨广西客家的传统观念、宗社情结、文化与风俗,第七章探讨广西客家与周邻居民交往的历史,第八章《广西客家与近代中国》。集中介绍了广西客家在客家研究中的历史地位、研究价值及文化特色。
笔者将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置于世界格局变迁、世界人口流动和全球化进程的大背景下,置于澳大利亚历史发展长河中进行系统阐述。在充分占有外文材料的基础上,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将理论探讨与实证考察相结合;在对当代世界的文化多样性问题和多元文化主义从理论上进行总体探讨的基础上,从战后移民发展与澳大利亚社会人口和民族文化构成的变迁入手,紧紧围绕澳大利亚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澳大利亚处理文化多样性的理论与政策演变等问题,动态地考察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由多元文化社会现实、多元文化社会思潮再到多元文化社会政策的客观发展过程,对澳大利亚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产生,政府对付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理论与政策的演变,多元文化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等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 澳大利亚是一个以盎格鲁一
了解客家已婚妇女的家庭角色,并分析影响家庭角色的因素;了解客家已婚妇女的生活满意度,并分析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因素,探讨当前客家已婚妇女家庭角色与生活满意度间之关系,本书主要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考察了调查地客家妇女在山歌和信仰领域中的身份、组织活动、人际关系以及观念和行为解释,并梳理了当地山歌和信仰传统的变迁和发展。作者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记录和描述了客家妇女真实的日常生活,传达和阐释了她们自己的声音。 本书主要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考察了调查地客家妇女在山歌和信仰领域中的身份、组织活动、人际关系以及观念和行为解释,并梳理了当地山歌和信仰传统的变迁和发展。作者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记录和描述了客家妇女真实的日常生活,传达和阐释了她们自己的声音。阅读本书的过程,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