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彦忱编写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黑龙江卷)(精)》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黑龙江卷)(精)》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本书的研究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迄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东北历史上,农耕文化经历了史前、古代、近代以来三个阶段,东北各族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农耕文化的演进历程,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东北农耕文化的内涵包括种植文化、养殖文化、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农业遗产文化。其中,种植文化主要阐明东北农耕作物与耕作技术,尤其关注新作物与新技术的出现或引进情况;养殖文化则剖析东北农耕生产中的家禽、家畜饲养品种与相关技术;器物文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解读东北农具的制作和使用以及陶器、工艺品等器物所反映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制度文化从中原农耕制度文化的传播与东北民族创制的农耕制度文化两个层面,阐明东北农耕制度的文化源流;民俗文化以东北地域特色的农时、农谚为切入点,探讨东北地域农耕生产习俗、生
东北建筑文化由东北地域内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文化构成,是中国建筑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来说,东北建筑文化是指在东北地域范围内产生、引进及演变的建筑文化,主要由东北传统建筑文化、近现代建筑文化和当代建筑文化集合而成。本书以专题的形式对东北建筑文化进行了分析、总结与探讨,共分六大部分。*部分是 东北地区建筑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脉络 ,第二部分是 中原主流建筑文化在东北地区的传播 ,第三部分是 东北传统建筑文化的类型及其特色 ,第四部分是 东北地区宗教建筑文化及其演变 ,第五部分是 东北传统民居的营造及其技艺 ,第六部分是 东北近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本书兼顾学术性、知识性与可读性,希望在传播优秀的地域建筑文化方面发挥一些作用。
东北,旧时有关东、关外、东三省,东省等别称,按现在的行政区划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赤峰市。东北南起北纬38°43`,北到北纬53°34`,东起东经135°5`,西到东经115°37`,南北长1600多公里,东西宽1400多公里,土地总面积124.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2.9%,人口一亿以上,是自古以来就形成的一个具有北国特色的大型地域单元,人们习惯上称之为东北大地。 东北地处祖国东北边陲,如果把中国的地图形状比作一只昂首而立的雄鸡的话,我们会发现中国东北地区正好处于“鸡首”的位置。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宝地上世代生息繁衍着许许多多的民族,这里有高山、有平原还有河流湖泊,这里四季明显,物产丰富,非常适宜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里是满族的发祥地,这里是蒙古族的牧场,这里是鄂伦春
《前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前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
《前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前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丛书》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图书出版项目。该项目启动以来,已出版云南大理12卷和广东的2卷。河北省2卷示范卷已出版,河南省2卷示范卷已出版一卷、另一卷在审稿流程中。《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黑龙江街津口》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丛书》黑龙江省示范卷,通过追溯赫哲民族历史、村落状况、山水物产、生活习惯、民俗信仰、渔捕生产等,体现环境与人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通过记述口传文学、音乐舞蹈、手工技艺等文化形式,展示赫哲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的智慧结晶,强化人们沟通感情的纽带。文字质朴,图片生动,三江流域赫哲人生产生活的历史跃然纸上。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丛书》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图书出版项目。该项目启动以来,已出版云南大理12卷和广东的2卷。河北省2卷示范卷已出版,河南省2卷示范卷已出版一卷、另一卷在审稿流程中。《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黑龙江街津口》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丛书》黑龙江省示范卷,通过追溯赫哲民族历史、村落状况、山水物产、生活习惯、民俗信仰、渔捕生产等,体现环境与人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通过记述口传文学、音乐舞蹈、手工技艺等文化形式,展示赫哲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的智慧结晶,强化人们沟通感情的纽带。文字质朴,图片生动,三江流域赫哲人生产生活的历史跃然纸上。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靠前部系统探讨“东北渔猎文化”问题的学术新著。全书由绪论、余论,以及其他六个主体章节构成。本书在广泛收集考古发掘及传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化学、民俗学、历史学、经济学等理论方
《西辽河流域早期青铜文明》中具体围绕以下方面展开研究:西辽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赵宝沟文化与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发现与研究、夏家店下层文化性质分析、考古学文化类型划分与年代分期等。
第一章 衣第二章 食第三章 住第四章 行第五章 人际之间第六章 人与自然第七章 土匪马贼第八章 伐木者第九章 淘金者第十章 奇景异象第十一章 游戏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