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果。本书简要描写浙江浦江方言的声韵调、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小称音变等,以国际音标标注1000个汉字的老派与新派读音,收集1200条方言词及50个语法例句;语料方面既有规定内容的《牛郎和织女》长篇故事,又有广泛流传于当地的童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传说等口头方言文化作品,还有即席讲述的反映当地文化风俗的自然话语,具有十分珍贵的方言语料价值,所有方言文化的内容均有对应的方言转写及普通话译文,同时还以二维码方式附有音频及视频。
所谓“画像石”,即在一些巨大的石板上所镌刻的图画,主要见于石椁、石墓、石祠等,是伴随着厚葬风气而出现的。当时一些富商大贾及中小官吏在丧葬中以石板代替木椁,以石板上的刻画代替漆棺或悬挂的帛画。后来拓印技术发展起来,人们将石板上的画面用墨捶拓下来,通称为“拓片”,实际上就是人类 早的“拓印版画”,比“木刻版画”要早,因而成为中国美术 重要的一章。本书主要介绍徐州地区的画像石,其出现和流行的时代是西汉中期至东汉大约300年,所涉及的地域范围,既包括现在的徐州地区,也包括周围的若干县。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三国时期,这里曾驻有孙权的东吴水师,唐代以后这里专门派有兵丁守卫巡逻。元朝时意大利 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扬州到镇江来,也是在西津渡登岸。镇江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则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也是长江 的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三国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本书作者以优美的文字,配以精美的图片,带读者走进古渡的每一个角落,娓娓道来一个个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历史故事……
本书为庆祝中山大学建校90周年,也是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成立25周年而作的纪念文集。通过“红灰情深”、“生活追忆”、“同窗情深”、“岭南人”、“康乐物语”等几个部分来还原当年的岭南大学,记录了许多珍贵的资料,真实的回忆了“岭南时代”的校友、子弟们的童年记忆和师长们的珍贵往事。
本书在探讨海洋文化基本理论及其与岭南文化关系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以海为田”南海海洋农业文化、“以海为商”南洋海洋商业文化、南海海神崇拜、海洋社会群体蛋民文化,以及以海洋为对象的南海海洋文化艺术等,包括它们各自兴起、发展历史进程、文化景观、文化特质和风格、空间分布、历史地位和影响等。笔者希望借助于这个写作架构和体例,提供南海海洋文化的纵横剖面,作为海洋文化的理论建设和开发利用南海海洋资源的决策参考,但能否达到目的,有赖读者鉴别和评判。海洋文化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南海海洋文化研究也还很薄弱,有大片处女地在等待着她们的拓荒者们来开垦。
丰德园,位于上海嘉定嘉宝片林(嘉定北部生态绿廊)中,四面环水,得天独厚。作为今人造园的尝试,它与秋霞圃、汇龙潭(孔庙)、古猗园等嘉定历史名园源远流长。本书以丰德园的造园叙事,讲述古典园林艺术的叠山、理水、花木、建筑之美,由此回望嘉定秋霞圃、汇龙潭、古猗园、州桥、老城区、安师等人与事,呈现出本土文化生命的生生不息。
本书是郑鸿生的又一本“常民史”(见《母亲的六十年洋裁岁月》),却用心更深,视角从台湾女性——母亲——转到了台湾男性:他的祖父、父亲和他这一辈。祖孙三代的历史就是台湾一个世纪的历史:清朝遗老的祖父、日本皇民的父亲,而在父权失势、由坚韧的母亲呵护长大的“我”这一辈人(作者与马英九、乃同代人,台大校友),如今已执掌了台湾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的大权。 作者写这本书的核心关切,即是书名所示:“寻找大范男孩”,意即,台湾男性(尤其是父亲和“我”这一辈)如何在一个世纪大历史的左右下,失掉了男性的自尊、心胸、气度,难以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事。用作者的话讲,即是台湾男性的“欠缺”和“萎缩”。 作者对自己父亲一生的追索尤令人动容:曾为日本皇民、并为日本陆军服务过的父亲一生沉默和不得志,在
本书讲述了中国文化的上古源头,从国家的形成、远古的神话、史前的艺术、文字的创制等各方面展开探讨,对中国文化独具之特色的形成,作了正本清源的阐释。文章均出自台湾一流学者之手,由于面向大众读者,行文力求平易生动,读来毫不艰涩。通过此书,读者可对中国文化的源与流有一全景式的认识,从而对中国文化在人类文明的殿堂中占有的地位有更深切的体悟。本书为了解中国文化史的一本上佳入门通识读物。
本书在文献考证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宏观考察与微观剖析相结合的论述方式,对明清至民国时期经济最活跃的江南地区,即长江三角洲的苏、松、杭、嘉、湖五府的四十多个典型市镇,进行全方位研究和学术前沿课题探讨。书中不仅系统展现江南市镇的分布格局、经济结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尚,而且对这些市镇曾经时代潮流、带动传统社会变革的深刻原因作出了独到的解析。 书中还提供了这样的信息: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南浔、周庄、同里、乌镇、西塘、甪直、七宝、朱家角等江南古镇,现今在备受瞩目的同时更需要人们对历史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