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唐诗编年史长编》,重点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按照时间流程,全面考证浙东的现存唐诗。举凡唐代诗人在浙东留下的诗歌或涉及浙东的诗歌,都根据史料尽可能地加以编年,成为有唐一代浙东越州唐诗编年的集大成著作。第二,较为全面地梳理与现存浙东唐诗相关的诗人生平、行迹和交往。将其纳入每一年与每一篇的叙事之下,以体现唐五代三百余年间浙东唐诗发展的轨迹。第三,重点考察浙东本土诗人的诗歌作品。全面辑录籍贯为浙东的唐代重要诗人的事迹,有些诗人没有在浙东留下诗歌,但也在考证之列,这样集中展示越州唐诗的成就。本书当是迄今为止浙东唐诗之路文献最完备的综合研究,是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的奠基之作,具有开创性和集成性。
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写作于20世纪70年代的《恋地情结》这本书,以人与环境的情感纽带为主题,经由认识人类自身――人的感知、态度和价值观,而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再经由认识环境作为生物的人、社会的人以及个体的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空间(物质)载体,而重新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的生成,是人类不断建构理想人地关系的过程。《恋地情结》开创性地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核心问题融为一体,并以广博的东西方文化案例成功地诠释了书的主题,从而为人本主义地理学建立起基本的理论框架、概念和方法论。 本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地理学自身,也对同时期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带来了巨大影响,成为西方整个文化领域“空间转向”的重要推手。而他这部深具吸引力的著作在美国也以雄踞书榜长达五周的好成绩,证明它受
本书以中国内陆城市成都作为研究对象 ,以 叙事 的方式考察公共空间 、下层民众、大众文化和地方政治的关系,将 街头文化 作为中心,展示街头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 从城市的外观 、民间艺人的表演到民众谋生的方法以及对街头的争夺等。 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与街头有着紧密联系,他们创造并生活在这种文化之中。当改良者试图对街头的使用进行控制时,便引起了下层民众为其生存空间的斗争。随后在革命运动中,民众又以街头作为政治反抗的舞台。在民国初年的政治动荡中,民众和精英为共同利益而合作,组织自卫活动捍卫他们的生存,同时也是维护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与以往研究的角度不同,本书力图把人们的注目焦点从精英转向民众,从沿海转向内地。
建筑是鼓浪屿的色彩,鼓浪屿的音符;是鼓浪屿的衣裳,鼓浪屿的骨肉;是存在的历史,又是不死的传说;是旅者的世外桃源,又是居者的梦中家园。它的语言可以消泯哀伤惨痛,成为铭刻人类追求安居的智慧印迹;它的形态可以时空疆域,成为可供人类分享的文明结晶。曾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在此凝结成属于鼓浪屿自身的文化传统与绝世风貌。本书向你介绍鼓浪屿建筑的历史、特点及建筑前后的故事。
刘安节(1068—1116),字元承,永嘉县人。北宋元祐(1086—1093)年间和弟安上联荐于乡,同入太学,后又联袂赴洛阳从程颐受业。安节曾编《伊川语录四》。两人俱被列入“元丰永嘉九先生”,安节称大刘先生。元符三年(1100)进士,初任越州诸暨主簿,河东提学司管勾文字。以宰相荐,召对便殿,言东宫宜择官属,并论奢俭及君子小人和同之异,称旨,除监察御史。决大狱,多所平反。升起居郎、太常少卿,后因得罪宦官,谪知饶州(今江西波阳)。当地正闹饥荒,安节以民食为重,防止摊派军粮,购粮救济灾民。离任时数千人遮道泣留,赞为范仲淹任州官后之人。移知宣州(今安徽宣城)。不久,又遇大水灾,派官兵拯救,并收容难民于佛寺中。政和六年(1116),宣州疫病流行,延医买药治病,先后“赖安节全活以万计”。因劳累过度,自己也染疫,卒于任上,年仅49岁。恩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香港卷)》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香港卷)》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香港卷)》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天水是一座有着两千八百多年建城史的老城,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相传人文始祖伏羲就诞生于此。伏羲始演八卦,拉开了人类洞悉宇宙机密的序幕。古人曰,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诗人叶梓以细腻的笔触,沿袭八卦生六十四卦的体系,用抒情的笔调写下了老城天水的六十四篇文章。这些文字共分八辑,每辑八篇,相当于一爻一文,涉猎了老城的风土、人情、美食、工艺、歌舞、名胜,既是一册天水人文手册,更是唱给时光的一曲哀婉挽歌,呈现出缓慢的优美与温情。
本书所展现的是意大利藏学家图齐的生命和学术,以及他求索西藏心灵的藏学研究活动。图齐不仅是个学养深厚的学者,更是一位融学术研究于性灵陶冶之中的行者。鉴于学界对图齐了解的有限性,于是将介绍图齐生平和学术活动的相关文章汇集成册并译为中文出版,以飧同好之举。
书中从阅读与文化、阅读与社会两方面阐述当今阅读文化的转型和经典阅读的重要现实意义,同时从文化视角来研究人类的阅读.并置于社会历史的整体环境中综合考察阅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全书语言精辟,通俗易懂。它是可读性与学理性俱佳的随笔作品,作为“全民阅读”的普及读物和馆配图书,既十分必要,也非常适合。
泉州世遗图录首次以图片为主,集中展示泉州世界遗产的独特魅力,收录图片320余幅,辅以中英文介绍,全面呈现泉州22处世界遗产点的原真保护风貌,以及有关考古发掘、民俗文化活动及出土文物等。全书内容丰富,既有体现对各遗产点进行研究、梳理、论证等学术成果的中英文介绍,也为每张精美的图片标注了精准的中英文解说,不仅展示了公元10—14世纪产生并留存至今的一系列文化遗产,形象生动地突出了这些遗产点鲜明的海洋贸易和东西方文明交融特征,也直观呈现了泉州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特点、地位和影响,旨在向全世界彰显泉州世界遗产的重要价值和恒久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