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杭州研究院《南宋丛书》之一种,为南宋文史通俗读物。丛书第一辑三本将聚焦于杭州与南宋的关系,探讨“作为南宋的杭州”以及“作为杭州的南宋”,再现南宋杭州的历史场景,让读者更真切感受南宋杭州的魅力。本书将追寻西湖十景的南宋韵味,细数杭城宋代文物遗迹与考古遗址,从现代杭州街市穿越南宋坊巷。内容涉及杭州的南宋景观、南宋西湖十景、杭州南宋文物遗址、杭州南宋史迹旅游指南等,力图完整呈现杭州城的南宋史迹。
《潜口——人文村落风雅家园》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考察,着眼历史、立足当代、注重文化、服务社会,全面、系统、深入地介绍潜口的区域环境、经济模式、宗族渊源、村落历史、杰出人物以及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偏重于人文村落、风雅家园的演绎。本书对于徽州文化的研究、黄山旅游的实施都富有参考价值。作者汪大白在大量一手资料基础上,生动展示该村落历史文化传承,并从中揭示徽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辑主要围绕闽文化与武夷山的主题进行论述,计有论文24篇。通过对武夷山诸多文化遗迹的实地田野调查与考察研究,阐述武夷山风景名胜保护区的闽越王遗址、崇安城村古城建筑、民居聚落、道教文化遗迹与武夷山文化的历史和现实关系,探析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资源和保存状况。
农业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活动的创造和生存智慧的结晶,是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价值,对于传承农耕文化、保护农村生态、发展生态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建设美丽乡村等具重要的意义。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列读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力求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统一,系统阐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起源与演变、生态与文化特征,分析其历史与现实价值和保护与利用现状,提出可持续保护与管理对策,以进一步提升遗产地人民的文化自觉性与自豪感,提高全社会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意识。 本册为《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由袁正、闵庆文主编。
《篁墩——宗族迁徙的圣地》介绍篁墩在徽州宗族迁徙和宗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篁墩与朱熹、二程兄弟的关系,“程朱阙里”的兴建,国家政权对其地位的承认和重视;介绍篁墩在徽州区域文化中的中心地位。作者冯剑辉在大量一手资料基础上,生动展示篁墩历史文化传承,并从中揭示徽文化的丰富内涵。
农业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活动的创造和生存智慧的结晶,是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价值,对于传承农耕文化、保护农村生态、发展生态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建设美丽乡村等具重要的意义。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列读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力求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统一,系统阐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起源与演变、生态与文化特征,分析其历史与现实价值和保护与利用现状,提出可持续保护与管理对策,以进一步提升遗产地人民的文化自觉性与自豪感,提高全社会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意识。 本册为《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由袁正、闵庆文主编。
中国商人阶层一开始就表现出它的地域色彩,形成不同的流派,崛起了十大商帮。各商帮的经营项目、活动范围、经营风格、观念并不完全一样。就是到了现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到来的时代,各地商人经商还是呈现出不同特点。 因此,要想与各地商人做生意,并在商业活动中步步为“嬴”,先声夺人,就有必要了解不同地域商人的性格特点,抓住关键,区别对待。 本书撷取了十七个具有代表性的商人群体,从各地商人的性格特点,以及经商手段入手,生动而全面地提示了商业游戏中的隐形规则。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岭南文库》作为成果的载体,但《岭南文库》定位在学术层面,不负有普及职能,且由于编辑方针和体例所限,不能涵盖一些具体而微的岭南文化现象。要将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必须首先让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因此有必要出版一套普及读物来承担这一任务。出版《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初衷盖出于此。因此,《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可视作《岭南文库》的补充和延伸。 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童年游戏是每个人心中不能忘怀的,她曾经给我们带来过无限的欢乐和无数的启发。在笑笑闹闹中,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游戏规则,学到了什么是团队意识和宽容,也锻炼了身体和智力。那些经典的童戏是那样简单,却又那样隽永,是这个时代任何高昂的玩具和花样百出的电子游戏所无法取代的。可如今,许多童戏居然面临失传,这难道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规律? 温州民间的童戏,因其浓郁的地域性和丰富性而独具特色,趣味盎然。 “品温州”系列明信片之“经典童戏”册选取了其中有代表性的15种,由青年漫画作者纪宾精心创作而成。
广东航运的历史,既是岭南的文化史,也是古代中国外交与对外贸易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体篇章。 从秦始皇修筑灵渠统一南越,经过漫漫两千多年的历史 替,到现代进入21世纪后,广州南沙港成为 自贸区,广州确立了“ 航运中心”的发展定位。陈少华,林涛主编的《蔚蓝轨迹--广东航运经济文化史》分为四部分: 历史篇:从秦汉到现代的回首,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与广东航运的发展息息相关; 区域发展篇:多维度、 地分析广东区域特点与航运产业发展的必然联系; 经济篇:广东航运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功能性作用,促进广东航运经济飞速发展; 文化篇:两千载岁月流淌让广东历史文化名人辈出,无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留,各种民俗节令活动让人叹为观止。
一部个体生命在文化的西域、历史的西域、神话的西域和地理的西域间自由徜徉的书。作者用《西游记》和《大唐西域记》的虚实比对,用行者的脚、用行者的脚、智者的眼越过漫漫十二路,一步步跋涉玄奘之旅的艰苦卓绝。一节节感悟西域的山水、民俗、传说、宗教、文化。一层层揭密奇异西域如何成为《西游记》的舞台和道具;玄奘的经历如何演绎成唐僧的神话。 本书的立意,并非去探讨“史”。西域三十六国的记录不在少数,而单从一本《大唐西域记》里记载的十余个“似是而非”的国度,我们是无法了解“西域三十六国”的全貌的,玄奘只是执著地走着自己的路,记录着自己的历程。而这种历程,却衍生出了种种传说,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西游文化”。这种文化,通过民间口传的形式,一直流传至今,再与数百年后诞生的《西游记》交融在一起,便
秘密层层揭开,真相娓娓道来。本书是“神秘中国”系列中的一册,通过大量珍贵历史资料和丰富精美的图片,向读者讲述了当年西夏与宋,辽三分天下的辉煌局面,形象地刻画了李继迁、李元昊等人的鲜明形象,对西夏王陵、文字、艺术、建筑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让逝去的西夏王国不再沉默,让历史更加鲜活。 苍闵寂寞的西夏王陵,神秘复杂的西夏文字,灿烂独特的西夏文化……让洗练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带你重回历史记忆中的国度——西夏,领略那已逝的古老文化,重新体验那195年的辉煌历史。
本书是“华夏地理系列丛书”——国宝中国的一辑。《华夏地理》“国宝中国”系列专题,通过对一些列文物实体的寻访、追述,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每个专题集中于一个省,介绍可以传承的中国文化精华,让读者了解、认识一个具体的、实在的、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目前国宝中国系列有四种图书,分别聚焦江西、山西、四川和西藏,计划于年内出版。本专辑聚焦于江西省。 宋代开始,由于经济的发展,江西的文化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宋、元、明三代,江西的书院、知名文人数量一直居于全国之首,清末民国以来,由于交通方式的改变等原因,江西逐渐落后,但江西保留了大量宋元以来与文化、教育、宗教有关的建筑。所以可以说,要看宋元到江西。本书拟通过对江西佛教、道教、堪舆、文学以及江西的古村落等几个方面的描述,展现江西的文化风貌
张钰良、许菲主编的《遇见台湾(3古早的味道)》是一本传统台湾美食文化的书。“古早”在闽南语中意为“过去、曾经”,本书由蔡澜、猫力、廖信忠等十余位知名老饕、旅行家撰写文章,并配以精美全彩插图,在字里行间带读者领略台湾传统小吃的魅力。所谓古早,就是流淌在乡野田间的朴素情感,徜徉在时代洪流中的家的味道。
《湘水》杂志创刊于2013年,是由湖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批准的内刊,以“发掘湖南人文历史、阐扬湖南人文精神”为宗旨,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鉴赏性,是海内外湖湘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共同交流学习的园地。《湘水》由李泽厚、万俊人、邓晓芒、韩少功、郑佳明、杨念群等 湘籍学者和作家担任顾问,主要撰稿人为海内外湖湘文化研究方面的 学者和作家。从本辑起,拟公开出版发行。黄友爱主编的《湘水(第4辑)(精)》为第四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