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是华中地区重要的省会城市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盘龙城。风光旖旎,两江穿城,孕育了这座城市独具一格人文风骨。近代以来,西方的坚船利炮踏开江关,思潮涌入,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首当其冲受到广泛影响,自1856年汉口开埠,武汉历经变革,逐步从传统商业市镇发展为交汇两江三镇的九省通衢,成了交融中西,引领革命的先锋。百年武汉的发展,记录了近代中国的求变与自强。 武汉完整经历了中国人的百年斗争 兴洋务、举首义、求共和,图存救亡。风云变幻,在武汉城中塑造了诸多见证变迁的历史空间和具有特色的建筑遗产,其中许多矗立至今,几乎凝结了一部立体的中国近现代转型史。在这本书中,作者从 共享遗产 的角度着手,以历史演进与思潮发展为经,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为纬,对武汉百年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进行梳理,描绘
本书为杭州研究院《南宋丛书》之一种,为南宋文史通俗读物。丛书第一辑三本将聚焦于杭州与南宋的关系,探讨“作为南宋的杭州”以及“作为杭州的南宋”,再现南宋杭州的历史场景,让读者更真切感受南宋杭州的魅力。本书将追寻西湖十景的南宋韵味,细数杭城宋代文物遗迹与考古遗址,从现代杭州街市穿越南宋坊巷。内容涉及杭州的南宋景观、南宋西湖十景、杭州南宋文物遗址、杭州南宋史迹旅游指南等,力图完整呈现杭州城的南宋史迹。
《非遗中原:谁的记忆,绵长又轻轻》一书以散文笔法,对中原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遗传承人加以描绘与记述,让中原人乃至全国、全世界的人们,在随性、自由的文字描述中,了解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卷为《徽州文化史·明清卷》,明清时期为徽州文化史发展的鼎盛时期,本卷分为明前期徽州文化的求变与创新、明中后期徽州文化的传承与深化、清前期徽州文化的顿挫与复苏、清中叶徽州文化的博大与精致等章节,内容涉及教育科举、新安理学、徽州版画、新安医学、徽商、徽州科技、徽派朴学、徽州刻书等各个方面,系统论述了明清徽州文化发生、发展以及演变历程,对徽州文化产生的自然及人文环境、内涵和基本特征、阶段性演变及其原因、传播与影响、徽州文化与徽州社会、徽州文化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探究其发展规律,并由此观照中国文化尤其是唐宋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状况。
农业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活动的创造和生存智慧的结晶,是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价值,对于传承农耕文化、保护农村生态、发展生态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建设美丽乡村等具重要的意义。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列读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力求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统一,系统阐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起源与演变、生态与文化特征,分析其历史与现实价值和保护与利用现状,提出可持续保护与管理对策,以进一步提升遗产地人民的文化自觉性与自豪感,提高全社会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意识。 本册为《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由袁正、闵庆文主编。
本书认为,希腊以来一开始以哲学为代表,后来发展为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西方现代学术,从根本上代表了一种与中国古代学术迥然不同的学术传统。无论是中学原有的分类体系,还是西学 的学科体系,都有其各自的合理性;无论用西方 的学科范畴来肢解中国古代学术,还是用中学原有的分类体系来衡量西学,都是值得怀疑的。进一步看,通常所谓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往往不是同一学科内部的两种思维方式差异,而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术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正因为学术类型的不同,人为地追求所谓中西结合,有时也没必要。用现代西方学术和学科范畴来分割和整理中国古代学术,不仅可能包含对西方学术本质的深刻误解,也可能构成对中国学术传统的人为摧残。
本书作者沿着昔日的茶马古道、今日的滇藏公路,由云南西北进入西藏东南部,再经由川藏公路南线进入拉萨。作者侧重于滇藏结合部藏纳西、回、白、傈僳等各族人民长久以来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上的相互交融与影响,尤其是对茶马古道这条不太为人所知的进藏走廓两侧藏纳两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依存、相互砥砺的苍桑历史,作了深刻的文化剖析,形象地揭示了隐匿在藏东南崇山峻岭和大峡谷中的一条文化历史积淀深厚的历史走廊。
这是思想文化散文集。作者长期工作在思想、文化、理论、传播等领域,就所承担的工作有关现实题目,理论与实际结合地撰写的有针对性、指向性的论评文章和回忆散记。观点鲜明,论述严谨,文风活泼,一些文章有较强的思想启示性和理论参考性。
秘密层层揭开,真相娓娓道来。本书是“神秘中国”系列中的一册,通过大量珍贵历史资料和丰富精美的图片,向读者讲述了当年西夏与宋,辽三分天下的辉煌局面,形象地刻画了李继迁、李元昊等人的鲜明形象,对西夏王陵、文字、艺术、建筑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让逝去的西夏王国不再沉默,让历史更加鲜活。 苍闵寂寞的西夏王陵,神秘复杂的西夏文字,灿烂独特的西夏文化……让洗练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带你重回历史记忆中的国度——西夏,领略那已逝的古老文化,重新体验那195年的辉煌历史。
《长江文明之旅》丛书分为《长江流域的名山奇峡》《长江流域的楼台亭榭》《长江流域的岁时节庆》《长江流域的饮食生活》《长江流域的名城古镇》等32册,着力把握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深入挖掘长江文化底蕴和特质,以求全面、系统地展示长江文明。全套书包括500多万字和上千幅图片,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可读性于一炉,雅俗共赏,适合全民阅读。走进长江文明馆,阅读“长江文明之旅丛书”,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慢慢打开,一条浩浩大江的光阴故事鲜活呈现! 吴成国编写的《长江流域的名山奇峡》为其中一册,介绍了长江流域的名山奇峡的有关知识。
《续桑园围志》是在《桑园围总志》《重辑桑园围志》的基础上,继续对桑园围的修守详情加以记录。桑园围历史悠久,地处两县,积累了一套自己的管理办法。全围成立总局,由首事负责全围事务,各段堤防有基主,各有专责。管理法规主要针对围堤修守,嘉庆至道光间就曾三次修订。围堤关系全围安全,由全围十四堡摊派粮款维修;子堤由各堡分别负责管理和维修,另有管理章程。《续桑园围志》详细记录本围历史文献和工程管理。时过境迁,围志作为“法典”的意义已经趋于式微,但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看来,《重辑桑园围志》不仅有助于我们研究清末南海顺德乃至珠三角地区水利工程、农业、自然环境等方面内容,它还俨然一部地方性的百科全书,在揭示桑园围地区的社会变迁、经济生活、地域支配、民间信仰、文学成就等方面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本书是“华夏地理系列丛书”——国宝中国的一辑。《华夏地理》“国宝中国”系列专题,通过对一些列文物实体的寻访、追述,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每个专题集中于一个省,介绍可以传承的中国文化精华,让读者了解、认识一个具体的、实在的、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目前国宝中国系列有四种图书,分别聚焦江西、山西、四川和西藏,计划于年内出版。本专辑聚焦于江西省。 宋代开始,由于经济的发展,江西的文化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宋、元、明三代,江西的书院、知名文人数量一直居于全国之首,清末民国以来,由于交通方式的改变等原因,江西逐渐落后,但江西保留了大量宋元以来与文化、教育、宗教有关的建筑。所以可以说,要看宋元到江西。本书拟通过对江西佛教、道教、堪舆、文学以及江西的古村落等几个方面的描述,展现江西的文化风貌
东北的土灶是一本描绘东北大地风俗、饮食、民情、风貌、习惯的庞杂之作。全书共分七章,部分写东北的特色饮食,包括苏叶饽饽,炉灶里烤出来的美味;第二部分写东北的冷,生动有趣地描写了人们在冬季是怎么生活的;第三部分写东北人的娱乐,村庄就是孩子们的游乐场,让人不禁回味美好的童年;第四部分写东北的民俗,里面提到了火炕、满族地名、特色方言等等。可以说这本书就是一个了解东北的大杂烩,非常生动有阅读乐趣。
《湘水》杂志创刊于2013年,是由湖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批准的内刊,以“发掘湖南人文历史、阐扬湖南人文精神”为宗旨,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鉴赏性,是海内外湖湘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共同交流学习的园地。《湘水》由李泽厚、万俊人、邓晓芒、韩少功、郑佳明、杨念群等 湘籍学者和作家担任顾问,主要撰稿人为海内外湖湘文化研究方面的 学者和作家。从本辑起,拟公开出版发行。黄友爱主编的《湘水(第4辑)(精)》为第四辑。
方同义编著的这本《千年文脉(浙东学术文化)》分“月湖与浙东学术”、“浙东学术初创”、“浙东朱学”等八部分。 部分为综述,以月湖为视角,将之定义为浙东学术的摇篮,以此为基础概述了浙东学术的发生、发展及特点。其余各部分将浙东学术中所包含的各部分分别论述,以人物为线索,将朱学、心学等的传承延边及成就一一叙述。
历史上徽商称雄明清商界六百余年,俗语 无徽不镇 钻天洞庭遍地徽 都是对徽商社会影响的描写。明代著名小说 三言二拍 中多处对徽商进行描写,热播电视剧《大清盐商》中的主人公汪朝宗就是以徽商江春为原型。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中对徽商的描写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徽商有哪些广为人知的事迹?徽商主要经营哪些行业?徽商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认识徽商,作为徽商研究的重镇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组织一批徽学研究专家编写了这套普及性、通俗性的解码徽商丛书。 丛书以尊重历史事实为前提,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趣味的故事、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解密徽商。
《中国文化常识丛书(第二辑)-地域文化常识》,本书共分十四编,内容包括:地域文化概谈、京派文化与海派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关东文化、岭南文化、陇右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