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 训》是明朝思想家袁了凡所著的诫子书,他以自己 生如何改变命运的 身经历,为我们奉献了 本 人生命运真相的家训 。因其作者真有其人,所述真有其事,流传称颂 今。然而,要真正理解《了凡 训》的内涵,需要有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基础才行。本书作者郭继承曾多次给青年学生、企业员工、政府机构公务员等 体讲授《了凡 训》,他的释义和阐发,融汇儒释道等传统文化 髓,同时针对现代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做了很多外延性的解读,深入浅出, 妙 到。由此可见 传统文化中 性之学的宝贵,更让人明白了 传统的命运观 不是听天由命,而是 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每个人都可以力争做自己命运的主人,走好人生路。
本书是一本散文集,林语堂在书中谈论了庄子的淡泊,赞扬了陶渊明的闲适,诵读了《归去来辞》,还讲解了《圣经》故事,谈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等等。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方式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流沙河(1931 2019),作家、诗人、 。原名余勋坦, 川金堂人,幼习古文,做文言文,十七岁发表新文学作品。 川大学农业化学系肄业。1957年开始 劳动改造 二十年,1979年调回 川省文联,任《星星》诗刊编辑。1985年起 职写作,著有《锯齿啮痕录》《流沙河讲诗经》《流沙河讲古诗十九 》等。
1936年,六十六岁的铃木大拙于牛津、剑桥及哈佛等欧美名校,展开了题为“禅与日本文化”的系列讲座。两年后,以该讲座为骨架编纂而成的《禅与日本文化》刊行于世。 本书从艺术、武士、剑道、儒教、茶道、俳句六个侧面切入,基于铃木大拙本人对禅的精深体悟,借 一些风雅诙谐的公案和传说,系统考察了禅在日本文化及日本民族性格形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立体阐释了禅的核心特质。自初版以来,受到世界各国 研究家和日本文化爱好者的持续追捧,是一本可洞悉禅学与日本文化奥义、绕不开的经典名著。
美国式消费社会的逻辑自二战以后稳步扩大,如今已经覆盖全世界。无需他人的介入或是麻烦的社交,消费者的需求就可以 简便地获得满足。在此意义上,我们的社会正朝着科耶夫所说的“动物化”的道路迈进。 日本自20世纪50至70年代经历了经济高度发展期,以及美国亚文化的“国产化”,从中诞生的“御宅族系文化”如今获得了 国界的支持。御宅族系文化的特征呼应着1970年代至今的后现代潮流,也包含着现代化与后现代化所引发的人性扭曲,大叙事凋零后人们如何想象世界、如何进行文化生产与消费等诸多与当下密切相关的议题。 日本新一代思想家、争议性奇才东浩纪的成名之作《动物化的后现代》,初版于2001年,如今已成为当代文化研究的根基性经典,书中原创性地运用“数据库消费”“萌要素”“动物的时代”等概念,精辟地分析了御宅族系文化
2000年,27岁的罗瑞 斯图尔特开始他徒步穿越亚洲的计划,在伊朗、尼泊尔、印度和阿富汗几个国家内分阶段各自走了一部分,全程合计近万公里。《寻路阿富汗》记录的是他2002年初穿越阿富汗中央山地的经历。 9 11 之后,随着美军侵入阿富汗以及塔利班政府的垮台,使得与世界隔绝长达24年的阿富汗向西方世界开放了。在阿富汗还未陷入又一段军阀林立的混乱之前,罗瑞 斯图尔特抓住了这个转瞬即逝的历史窗口,开始他长达36天、从赫拉特径直向东前往喀布尔的徒步旅行。在穿行途中,斯图尔特不仅要面对山地与暴风雪等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遭受营养不良与肠胃感染等病痛折磨,还有可能面临被部落民射杀、被狼群分食的危险。即便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斯图尔特依然坚持徒步行走,记录下这一在地缘与文明的夹缝中挣扎的国家及其人民的生存状态。
林语堂著的《吾国与吾民(林语堂 授权纪念典藏版)(精)》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该书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进行了美妙的剖释,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做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在海内外引起轰动,美国许多知名人士对之推崇备至。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
科举考试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十分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创始于隋而确立于唐,完备于宋,而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年之久。科举考试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历代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也的确选拔了不少治国安民的有用之才;同时,科举考试制度又成为套在广大士人脖子上的一具枷锁,既禁锢思想,又摧残人才,这在清朝后期尤为突出。关于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加以总结。以古为鉴,可以察今。本书将主要对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本身作一些概括性的介绍,以期引起大家进一步研究的兴趣,进而从中获得应有的教益。
《中国文化淘金书》对文化进行了解读和定义,对“文”和“化”单独做介绍,从历史上“文化”的概念的改变入手,分析了中国文化的演变与延伸,从六个维度来分析了将文化承载到各行业更领域经济实体之上,从8个行业领域中选取了数十种品牌、企业作为案例,一步一步分析如何将文化加载到项目之上,利用文化创造财富和收益。 《中国文化淘金书》是目前市场上第1本将文化产业真正讲清楚的图书,具有极高的实用性。
从YouTube、Instagram到Twitch、TikTok,数字平台正在以深刻、复杂和高度不平衡的方式重构文化产业。历史悠久的媒体产业正在经历巨大的动荡,而新的产业形态——直播、社交媒体和播客,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三位作者探讨了文化产业平台化的进程和影响,指出了市场、基础设施和治理在这场持续性变革中的重要变化,以及在劳动、创意和民主三个层面实践的关键转变。 本书着重关注新闻、游戏、社交媒体三个产业,并借鉴了音乐、广告等其他行业的实例。书中涉及的地域范围广泛——以北美、欧洲、东南亚和中国的 研究和论述为基础,揭示了 范围内平台化发展轨迹的关键差异和惊人相似之处。
本书是一本专门探讨图书文案撰写的著作。作者黄集伟系 出版人,数十年来收集民间语词,为多家媒体撰写语文专栏,在业内享有盛誉。本书分原则、讨论、体验三部分,“讨论”中的“问题”,大部分来自出版社同行,“原则”“体验”中的126则“成品文案”,来自1973年至2016年间出版的既有出版物,借此,作者与读者磋商文案之道,研判文案方略。本书内容对于出版从业者自然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对于 为广大的文字工作者也能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国语境下的文化治理研究》是一本呼应时代而专门讨论中国文化治理问题的著作。与 同类著作比,本书直接从具体问题切入,展开有根有据的论述。本书力图开拓一个依于中国真实世界的文化治理论述景象,从理论论题到城乡文化治理的理论论域,再到文化治理的 /地方关联架构,以不大的篇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文化治理的中国全景图。在研究的进路方面,强调把政党带进来,从而有利于修正忽视中国特色的文化治理论述缺失。作者借助西方理论而不囿于西方论述,凸显中国特色但不限于实际情况复述,从而真正促使人们去体会中国语境中文化治理的独特性和现代性。本书做到了小切口、大叙事,形散神聚,颗颗珍珠,一线贯穿 治理现代化主题,体现了时代性和理论性,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了 治理理论。
本书系 文化中国:传承与汇通 丛书之一,书中以清末上海重要报纸《中外日报》的组织行为与流变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际关系网络在报馆组织的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作者借助历史学、社会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与视角,采用大量的报纸、日记、书信等历史资料,全方位剖析《中外日报》的报馆组织形态和报人关系网络的演变过程与形态特征,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人员结构、文化理念、管理方式对组织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在对世界整体的把握上,中国古人非常重视“观”这样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使得华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了一种“诗性”特征。尽管“观”这个概念在先秦时期表现为多种形态,但它都没有停留于单纯的观看,而各自都具有多层意义的结构。这不同的层次,就体现为“观”的建构。并且这种建构本身,在其形上层面经常就是具有诗性的。并且,这个概念成为中国文化中主体的基本认知方式与体验方式。它是一种观看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且更是一种存在方式。我们可以说,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核心课题。从“观”的角度,则有观天文与观人文两个方面。观天文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它是古代政治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观人文的核心就是观政、观德,而这种德政主要是通过礼的形式来实现的。由于礼需要体现在一系列的仪式中,所以这种礼也就具有
关于古罗马文化,有人认为其特点是保守的,有人认为是包容的。本书从不同角度再次探讨这一问题,论述了古代罗马文化兼具保守和包容的特性。在追溯古代东方文人思想空间的同时,再现了在传统宗教与政治深刻交融的二世纪罗马帝国,知识分子在文化探索和实践中享受到的自由和包容。本书思考角度多样,对古代罗马文化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亦对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探研有所裨益。